稀子蕨属(学名:Monachosorum),隶属于碗蕨科,是一类草本植物。这些植物能在荒凉的土地上生长,具有短而平卧的根状茎,斜出,顶部被有分泌粘质的腺状毛。叶簇生,有长柄;淡绿色,被有同样的绣褐色腺毛;叶片中等大小或较大,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二回至五回羽状细裂,有小而圆深裂的末回小羽片。
形态特征
陆生植物。根状茎短而平卧,斜出,顶部被有分泌粘质的腺状毛。叶簇生,有长柄;淡绿色,被有同样的绣棕色腺毛;叶片中等大小或较大,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二回至五回羽状细裂,有小而圆深裂的末回小羽片。叶脉分离,上先出,每个小裂片有纤细的小脉一条,不达叶边。叶为膜质,光滑无毛无鳞片,只有圆柱形的少数细胞组成的腺状毛疏生,尤以叶轴及羽轴上为多,呈锈褐色,久则几变为光滑。在叶轴中部附近常有锈黄色的珠芽生于一羽片的基部,有时直径达1厘米。孢子囊小,圆形,顶生或几顶生于小脉上,无盖,有腺状毛混生。孢子为钝三角状四面形,表面有小疣状突起。
种群分布
稀子蕨属下属约有6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印度支那、印度、缅甸、中国及日本。我国有4种。
下属物种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
检索表
1叶向顶部逐渐变狭为长尾𫛭状,先端往往着地生根,二回羽状至略为三回羽状深裂。
1叶向顶部为渐尖头,先端从不着地生根,三至四回羽状或羽裂。
2叶为二同羽状,羽片宽1.5-2厘米,长5-8厘米。尾叶稀子蕨。
2叶为三回深羽裂或几为三回羽状,宽2.5-3厘米,羽片长8-12厘米。华中稀子蕨(变种)。
3植物体小,长圆披针形,高25-30厘米,叶片宽达12厘米,少有过之;羽片长约6厘米,宽2厘米,披针形。瑶山稀子蕨。
3植物体高大,高过50厘米,叶片为阔三角状卵形,基部宽通常超过20厘米;羽片宽4厘米以上,长圆披针形。
4植株高逾1.5米,叶柄粗达5-6毫米,叶片为四间羽状,二回小羽片长1厘米以上,羽状,末回羽片狭。大叶稀子蕨。
4植株通常高在1米以下,叶柄粗约3毫米,叶片为三回羽状,二回小羽片长约5毫米,羽裂,末回裂片阔。稀子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