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双腔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寄生于牛羊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人也有感染的报道。本病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省区。辽宁省广泛存在矛形双腔吸虫病,对个别地区辽宁绒山羊的调查结果表明,感染率在80%以上,而中华双腔吸虫病感染相对较少。

发病机制

矛形双腔吸虫:虫体扁平,半透明,外观呈“矛”形,新鲜虫体呈棕褐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5~15毫米,宽1.5~2. 5毫米。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口吸盘稍后方,二者相距不远,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近似圆形,稍有分叶,前后斜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呈细小的颗粒状,位于虫体中部两侧。子宫弯曲,充满虫体的后部。

生活史

矛形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加,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补充宿主是蚂蚁。成虫在肝胆管和胆囊中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成熟虫卵内已含有发育好的毛蚴。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毛蚴破卵壳而出,经胞蚴、子胞蚴阶段后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粘附于植物叶上或其它物体上,被补充宿主吞食,在补充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牛羊吃草时,将含有囊蚴的蚂蚁一起吞食而感染。幼虫沿十二指肠、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

临床表现

1、1岁以上羊多发;春天多发;放牧羊多发。

2、羊在夏季反复感染双腔吸虫,虫体在畜体内由少聚多,由小到大,对牛羊产生机械刺激作用,并夺取机体的营养,加之毒素的逐渐增强。

3、羊表现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溶血性贫血,下颌水肿,轻度结膜黄染,消化不良,拉稀、腹胀、喜卧等临床症状。一般感染少量虫体时,症状不明显,但在冬春季即使是少量的虫体也能出现严重的症状。

剖检变化

具有特征性病变的脏器主要是肝脏。肝脏色泽变淡黄色或出现水肿,表面粗糙,胆管显露,特别是在肝脏的边缘部更明显。胆管扩张,内皮细胞易脱落,粘膜面出现出血点或溃疡斑,管壁增生、增厚。胆囊和胆管内有大量虫体。

诊断防治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剖检变化,结合沉淀法检查粪便虫卵来综合诊断。

1.治疗

血防846(六氯p-二甲苯污染源):每公斤体重200毫克一次口服。

丙硫苯咪唑:剂量要大。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口服。

吡喹酮:每公斤体重30~80毫克,口服,或用每公斤体重50毫克的剂量油剂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都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2.预防

进行定期驱虫,一般在初冬和春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发酵处理。选择高而且干燥的草地放牧,以减少感染。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