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泗长(1913年9月15日-2001年9月9日)耳鼻咽喉科专家。天津市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姜泗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33年-1938年,北平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937年8月-1939年1月,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1939年1月-1941年8月,成都存仁医院眼耳鼻喉科住院医师;
1941年8月-1943年8月,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公立医院;
1943年8月-1945年1月,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5年1月-1947年1月,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7年1月-1948年12月,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9年1月-1954年1月,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院长;
1954年1月-1959年5月,西安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副院长;
1959年5月-197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1978年1月-198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科主任;
1987年1月-2001年9月,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
主要论文与著作
姜泗长著有《耳科学》,主编有《临床耳鼻咽喉科学》等专著8部,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
论文
告别聋与哑,路何漫漫,2018,姜泗长,《大众医学》。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chondroitin sulf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tosclerosis, 2010, Sheng-Nan Ye MD, Zi-Xiang Yi MD, Pei-Ying Wang MD, 《Laryngoscope》.
非综合征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致病基因排除性定位研究, 2008, 叶胜难,曹菊阳,段海清,《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的损伤,2006,冯勃,姜泗长,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国汉族人群遗传性聋基因座位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2004,叶胜难,曹菊阳,段海清,《福建医药杂志》。
Correlation of cochlear blood supply with mitochondrial 脱氧核糖核酸 common deletion in presbyacusis. 2004, Dai, Pu, Yang, Weiyan, Jiang, Sichang, 《Acta Oto-Laryngologica》.
骨参舒耳片治疗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疗效观察,2004,翟所强,方耀云,顾瑞,《中华耳科学杂志》。
Correlation of Cochlear Blood Supply with Mitochondrial 脱氧核糖核酸 Common Deletion in Presbyacusis. 2004, Pu Dai, Weiyan Yang, Sichang Jiang, 《Acta Oto-Laryngologica》.
中国汉族人群遗传性聋基因座位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2004,叶胜难,曹菊阳,段海清,《福建医药杂志》。
颞骨立体解剖图谱的研制和应用,2004,戴朴,石丽亚,刘阳,《解放军医学杂志》。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 12S和16S rRNA突变分析,2004,袁慧军,曹菊阳,郭维维,《解放军医学杂志》。
次声波对豚鼠类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度的影响,2004,冯勃,姜泗长,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
Correlation of Cochlear Blood Supply with Mitochondrial 脱氧核糖核酸 Common Deletion in Presbyacusis. 2004, Pu, Dai, Weiyan, 《Acta Oto Laryngologica》.
参考资料
著作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上,姜泗长倡导“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唱主角”。
学生培养
为了教育学生,姜泗长曾不止一次地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年轻时有过的失败教训。他多次在全科会上拿出自己失败的教训讲给学生。拿自己曾有过的失败来教育学生,为的是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体现的是医者必须具备的极端认真和担当精神。他以这种精神多次举办耳鼻咽喉科重点班,先后培养了讲师、主治医师以上的进修生百余人,这些学生多数成为主任、教授。他领导的科室及耳研所接收了全国各地进修生千余人次。截至2000年,姜泗长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余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
教学成果
姜泗长于1993年获得军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成果
姜泗长在国内第一个开展显微镜下内耳开窗术、镫骨底板切除术;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诊治气管、食管疾病;主持对爆震性聋、老年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等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创建的专科研究所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开创了几十项高难度手术,完成了由普通耳外科向耳神经外科、头颈外科、颅底外科发展的转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30余篇,编写专著5部。
获得荣誉
姜泗长,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6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5年获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199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军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3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1993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6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83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2年获军队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人物评价
姜泗长是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也是中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他从医半个多世纪,为中国国内颞骨病理学、听力学和耳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华社评)
姜泗长技术精益求精,诲人桃李天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
姜泗长院士是中国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造诣精深的耳鼻咽喉科专家,也是中国该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评)
姜泗长学识渊博、技术精湛,廉洁行医、医德高尚。(中国工程院评)
出生背景
姜泗长,1913年9月15日出生在天津市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商业,回国后在盐务稽核所任职。1918年姜泗长随家由天津迁居北京。
人物逝世
姜泗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生活
姜泗长抱着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前往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他以中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为终生追求的目标,苦学不辍,奋斗不止。1954年他调入西安空军军医大学,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的四年里,他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在条件差、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创建了第四军医大学的耳鼻咽喉科实验室,为第四军医大学的耳鼻咽喉科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他调到解放军总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再度创业,创建了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使耳鼻咽喉科成为解放军总医院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国家重点学科。
参考资料
姜泗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1-12-18
永远的丰碑:模范医学教授.新浪网.2024-08-22
姜泗长.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2
手术学全集 耳鼻咽喉科卷.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2
耳解剖学与颞骨组织病理学.豆瓣读书.2024-08-22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与鉴别诊断.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2
言语语言疾病学.豆瓣读书.2024-08-22
耳鼻咽喉科临床误诊误治及处理.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2
师生共话医学梁柱丨姜泗长篇.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2
戎装院士姜泗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08-22
姜泗长:模范医学教授.今日头条.2024-08-21
模范医学教授――姜泗长.光明网.2024-08-21
姜泗长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