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淳,男,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天文学史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教育、科普和遗产分部执委等。
1980年,孙小淳进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天文物理专业。1984年,他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1989年,其考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2年,孙小淳前往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物理研究所及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系进行中荷联合培养博士学习。1993年12月至1995年1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11月至1999年8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年8月至2003年4月,他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孙小淳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孙小淳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9年12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8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21年11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25年1月,孙小淳卸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同年,孙小淳反驳社会上流传的对科学的错误观点,谈到“中国科学绝非西方舶来品”。
孙小淳曾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伙伴小组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研究,在第22届国际科技史大会(2005)和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12)做大会特邀报告。其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研究,著有英文专著《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6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兴趣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考古天文学等。1999年,孙小淳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6年12月,他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4年12月,孙小淳出生于溧阳市。1980年,他进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天文物理专业。1984年,他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
工作经历
毕业留校
孙小淳毕业后留在南京大学天文系里做助教、辅导员和团工作。因为做学生工作的需要,孙小淳开始接触哲学、人文类的书籍。期间,孙小淳遇到了卢央教授。1986年,他报考卢央教授的研究生并被录取。1989年,孙小淳在南京大学读完在职研究生取得天文学史硕士学位之后,考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2年,孙小淳被送往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物理研究所及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系进行中荷联合培养博士学习,研究中国汉代的星官。在荷兰学习期间,孙小淳与天文学史结下不解之缘,并在荷兰完成博士论文《汉代中国星空》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1993年12月至199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1月至10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系做访问学者。1995年11月至1999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美国学习
1999年,孙小淳和妻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1999年8月至2003年4月,他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孙小淳与美国学者合作,编辑出版了《跨文化的天文学》,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等角度去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二任研究所
2003年,孙小淳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3年4月至2004年1月,他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004年,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百人计划”执行期间,孙小淳以《国家与科学:北宋的科学创新》为题完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取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的博士。2009年12月至2015年6月,孙小淳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任职院长
2015年8月,孙小淳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21年11月,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24年5月24日,孙小淳主笔的《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新书发布会暨“文明的积淀”科学文化研讨沙龙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2025年1月,孙小淳卸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研究领域
孙小淳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研究。研究兴趣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考古天文学等。
主要成就
孙小淳著有英文专著《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6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兴趣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考古天文学等。其先后完成了对《郭守敬星表》的分析;参加了陈美东关于《中国古星图》的研究,还参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历史学、考古学和天文学方法研究中国夏、商、周三代的年代。此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大系》的编著工作。
理论造诣
孙小淳在荷兰进行学术研究期间,于分析中国古代星表时,忆起当年教授讲解数学分析的场景,突发灵感,意识到可将傅里叶分析法应用于古代星表分析。随后,他运用该方法对中国最早星表《石氏星经》展开初步分析,相关论文于1993年发表在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刊上。此通过傅里叶分析法确定星表年代的方式,系孙小淳独创,且被中国国外同行赞为极为有效且“优雅”的方法。1993年,孙小淳在荷兰完成《汉代星空研究》的博士论文后回国答辩。之后,他与导师合作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并于1997年在荷兰以专著形式出版,该专著引发广泛关注,国外期刊上出现六种以上文字的书评,均对其成果予以肯定。
孙小淳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不能研究“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发生”的“负问题”,而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实际如何发展的“正问题”。
孙小淳在《从‘百川归海’到‘河岸风光’》一文中提到,李约瑟秉持科学具有世界性的观点,将近代科学比作大海,把世界各文明对科学的贡献视作百川朝宗、百川归海。这种科学历史观具备一定价值,但科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仅呈现这一种单一图景。历史上的思想、探索和实践,并非如同前世注定一般,朝着近代科学这一顶点不断迈进。这种目的论的历史学观明显忽视了历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孙小淳认为,科学是一个共同体,科学的创新,与这个共同体的文化密切相关。科学文化,在于传承,在于制度,在于科学家的思想和行为,在科学评价和资源及荣誉的分配。如果一个研究机构,可以丢开学术传统和制度不管,以权力代替学术,搞官本位主义,以私利或小圈子利益代替“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科学讨论和学术争鸣开展不起来,那这样的研究机构的学术不可能搞上去。科学是科学家的职业,科学家是人,因此科学具有社会性。因此在科学文化中也像在社会中那样追求公正和透明。现代科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科学院建立卓越的科学文化是科学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研活动
主要论文与著作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英文论文
中文论文
人才培养
人才培育思想
孙小淳认为,理解一门科学,知道它的历史往往是很重要的。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很抽象,一开始可能概念都不清楚,可是讲它的历史、讲最初的那些人怎么思考问题,就可能帮助理解。但是我们现在往往忽略这些,很多人认为“我已经比古人厉害了,还能跟古人学什么呀”。我们要把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它里面错综复杂的妙处展示出来,这样的东西是最能启发人的,特别是启发去问新的问题。要培养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甚至科学家,科学史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书本上整齐划一的公式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曾经有很多别的想法,走了很多“死胡同”。而且,并不排除过去认为某条路是错的,将来它又有了新的生命的情况。科学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独一无二的真理,我们要把历史上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各种偶然性、各种想象、各种灵感揭示出来,给大家指导、启发。
2024年8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4-2025学年迎新大会暨师生见面会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举行。孙小淳在会上对新同学的加入表达了祝贺与欢迎。他以“打破固有认知”为主题发表讲话,着重指出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与自身固有认知不同的观点,通过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实现自我提升。此外,孙小淳还为同学们的日常阅读给出了建议:一是要注重日常阅读量的积累,维持持续的文献输入;二是建议多阅读经典著作,从而对基本的学科问题形成清晰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三是阅读时要带着问题和观点,这些问题和观点应来源于日常的学习讨论,阅读结束后,需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对比,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见解。
教学课程
指导学生名单
学生成果
2012年11月,孙小淳指导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郑术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社会职务
社会关系
社会活动
讲座活动
2014年9月23日晚,《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第二场报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进行,孙小淳做了“天人之际: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报告。
2016年3月31日,孙小淳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做中国最早的史前天文台——陶寺天文考古报告。
2019年2月25日晚,“名人大讲堂”第六场讲座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孙小淳以《经营浑天,运算转历——巴蜀天文学家落下闳》为题,讲述西汉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成就与影响。
2021年6月4日,孙小淳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澜楼C段二层报告厅作汉代的天文与人文——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一期讲座。
2022年4月21日,孙小淳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其报告主题为“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2022年5月12日,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史系列讲座”第七讲开讲。孙小淳作了题为《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的专题报告。9月19日,孙小淳在南京大学星做主题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创新思维的报告。
2023年11月,孙小淳教授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为师生作主题为《科学的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学术讲座。
2024年10月,孙小淳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作《知识的经纬》系列讲座。
学术活动
2017年6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孙小淳参加成立大学并作发言。
2018年10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年度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孙小淳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2020年11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西郊宾馆闭幕。孙小淳出席会议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
2022年8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文科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学院教职员工四十余人参会交流。孙小淳聚焦学院传承与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规划和分享。11月8日,孙小淳参加“面向Z世代科学家精神巡讲”专题推进会,围绕巡讲活动对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场活动调度等内容进行讨论。11月18日,孙小淳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 “世界哲学:哲学环球接力论坛”(哲学 Around the World: Worldwide Philosophical Relay-Race)线上学术研讨会。
2023年5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六周年庆暨尼古拉·哥白尼诞辰550周年纪念论坛在蒙民伟人文楼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和出版机构的50余位嘉宾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孙小淳出席活动并致辞。7月27日,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主题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科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孙小淳教授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主旨报告。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成立45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孙小淳出席并主持庆祝大会。12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孙小淳出席学术年会并主持年会开幕式。
2024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概论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孙小淳出席会议主持开幕式。1月30日,孙小淳出席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2024年学术年会。他讲述了科普论坛设置的缘由,呼吁学术界和出版界合作,出版更多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的科普作品。
考察活动
2020年8月24日,孙小淳一行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研讨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合作要以具体的研究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在小范围内以模仿“马普伙伴小组”的形式推进,并在定期开办科技考古研讨班、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文献与考古结合研究宋代医学史、考古发掘与项目申报上优势互补等方面达成了一致。11月7日,孙小淳一行三人在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研究员赫玉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周,卧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雷燕等的陪同下,前往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实地考察。
其他活动
2009年正好发生日全食,在中国广大的地区可以看到这一奇观,孙小淳作为嘉宾参与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日全食直播。
2024年12月13日,孙小淳参加中国科学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教工-学会联合党支部和人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孙小淳长期致力于古代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讲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评)
孙小淳在国际上享有学术声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评)
孙小淳是中国国内外知名的天文学史家,也是一位“追星人”,对流星雨特别是古代的流星雨观测有着精到的研究。(封面新闻 评)
人物轶事
在美国学习期间,孙小淳接触到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视角,从比较纯粹的数理分析层面,跨越到更加人文、社会的层面。
在很多时候, 孙小淳的天文学史研究工作与“科普”是同步进行的,比如在三亚“天涯海角”确立清朝康熙的天文大地测量点,在四中阆中市探寻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地,既是学术,又是文化;既促进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发展,又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孙小淳怀着对的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深切敬畏,带着让大众基于丰富史料和深入研究、正确且客观地认识中华文明中古代科技成就的初衷,孙小淳,踏上了写作《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一书的征程。2025月,2025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讨论热度持续。春晚中,从 8K、4K 超高清制播,到无障碍转播里的音频解读和 AR 技术,再到机器人跳秧歌以及以 “栋梁” 节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展现出技术与文化的创新融合,引发广泛关注。这正与孙小淳在《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一书中所探讨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念相呼应 。
参考资料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㉘丨走进历史文化深处,领略中国科技文明之河的“河岸风光”.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㉘丨走进历史文化深处,领略中国科技文明之河的“河岸风光”.2025-02-26
孙小淳.孙小淳.2025-02-26
干部任免.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02-26
孙小淳 探究历史的星空.人民网.2025-02-26
校友 国科大教授孙小淳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校友 国科大教授孙小淳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2025-02-26
干部任免.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02-26
新书聚焦古代科技 孙小淳教授:中国科学绝非西方舶来品丨封面独家.封面新闻.2025-02-26
教育背景.教育背景.2025-02-26
科研动态 | 《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新书发布会暨“文明的积淀”科学文化研讨沙龙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5-02-26
【转载】人物专访:“人文和科学一点都不矛盾,科学史恰恰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转载】人物专访:“人文和科学一点都不矛盾,科学史恰恰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2025-02-26
人文学院成功召开2024-2025 学年迎新大会暨师生见面会.人文学院成功召开2024-2025 学年迎新大会暨师生见面会.2025-02-26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郑术博士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郑术博士获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25-02-26
编委会顾问委员会.编委会顾问委员会.2025-02-26
编委会顾问委员会.编委会顾问委员会.2025-02-26
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再次当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再次当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2025-02-26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2025-02-26
天文学史学家孙小淳在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中做报告.天文学史学家孙小淳在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中做报告.2025-02-26
讲座 | 孙小淳:中国最早的史前天文台——陶寺天文考古.南京大学历史系.2025-02-26
孙小淳:落下闳展示了民间科学创造的力量.孙小淳:落下闳展示了民间科学创造的力量.2025-02-26
文澜学术|汉代的天文与人文——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一期.文澜学术|汉代的天文与人文——科学与人文大讲堂第一期.2025-02-26
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为我院研究生作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为我院研究生作学术报告.2025-02-26
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报告会.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报告会.2025-02-26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25-02-26
郭世荣 石云里 吴国盛 孙小淳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西北大学.2025-02-26
《知识的经纬》讲座第一讲开讲啦!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与 秘鲁库斯科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国立大学加马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知识的经纬》讲座第一讲开讲啦!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与 秘鲁库斯科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国立大学加马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2025-02-26
同时启动筹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2025-02-2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年度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2025-02-26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2025-02-26
国科大人文学院成功举办“新文科学科建设研讨会”.国科大人文学院成功举办“新文科学科建设研讨会”.2025-02-26
“面向Z世代科学家精神巡讲”专题推进会召开.光明网.2025-02-26
世界哲学日: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应邀参加“哲学环球接力论坛”并发表演讲.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六周年庆暨哥白尼诞辰550周年纪念论坛举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5-02-26
科普中国智库·观点丨孙小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中国科普研究所.2025-02-26
院庆报道 | 专家云集国科大,共庆人文学院成立45周年.院庆报道 | 专家云集国科大,共庆人文学院成立45周年.2025-02-2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开幕.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日报中文网.2025-02-2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首届“科技史与科普出版分论坛”成功举办.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2025-02-26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实地考察南阳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党群活动丨人文学院科技史教工-学会联合党支部和人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回顾古代科学,坚定前进道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认识中国古代科学”主题讨论侧记.回顾古代科学,坚定前进道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认识中国古代科学”主题讨论侧记.2025-02-26
封面开讲了|双子座流星雨绚丽来袭,今日和天文学史家孙小淳见证“宇宙级浪漫.界面新闻.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