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溥鍒,茶学教育和茶树栽培专家,长期致力于茶学教育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他对华南地区的红碎茶发展和良种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引进印度阿萨姆邦种和推广云南大叶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罗溥鍒,1910年7月出生于南海区。1926年至1928年间就读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广州市执信中学教师。1930年至1932年在日本国神户华侨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32年回国后,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专注于茶作课程的学习。
教育与科研生涯
1936年7月,罗溥鍒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茶学专业,并留校担任助教。他还兼任鹤山市茶叶改良场场长。在教学的同时,罗溥鍒还主持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包括茶树品种改良、旧茶园改造和机器加工红茶的研究与示范。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石牌第二教学农场建立了示范茶园和品种园,收集并选育了多种茶树良种,并建造了一座小型机械化茶厂。
1938年,随着日军入侵,罗溥鍒随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往云南澄江市。在那里,他晋升为讲师,并兼任云南省茶叶改良所所长、云南省农林厅副技正、茶叶课主任。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合作研制云南工夫红茶,并进行了广泛的茶区调查和社会调查。
1940年,罗溥鍒回到中山大学农学院,担任茶蔗部主任和茶学教授。他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持续不断,即使在抗战期间也不曾中断。1950年后,他转任广东农业厅副总农技师,但仍兼任中山大学农学院茶学教授和研究院教授。
茶叶生产技术行政管理
1958年起,罗溥鍒全身心投入广东省全省茶叶和烟草的生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1959年,他下放至英德茶叶试验站劳动,期间他积极探索茶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红碎茶加工工艺。他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高产示范茶园和丰产片,创造了高产纪录。
文革期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罗溥鍒遭受冲击,1968年底下放至“五七”干校劳动。尽管如此,他仍然不遗余力地推动广东茶叶的发展,指导建立了新的茶园和机械化茶厂。1973年4月,罗溥鍒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此后他依然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相关工作。
逝世
罗溥鍒以其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业界的尊敬。1975年5月,因积劳成疾,罗溥鍒不幸逝世。
技术成就
1936年7月,罗溥鍒从中山大学农学系茶学专业本科毕业。由于罗在学生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成绩优良,得到院长邓植仪教授、水稻专家丁颖教授、茶蔗部主任林家齐副教授等的赏识,留校任助教。从此时起到1950年调入广东农业厅,罗溥鍒在中山大学前后任教达15年。
起初,罗溥鍒勤于社会调查,了解生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利用扩建石牌第二农场教学茶园、茶厂的机遇,脚踏实地开展了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他经常到茶区指导科学种茶、制茶。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科学技术超前意识,使茶叶生产贸易迅速恢复发展,茶农受益匪浅而赢得茶人好评。1940年,罗溥鍒接任先师林家齐副教授的茶蔗部主任一职后,拥护先师关于培养知识广博的茶学专门人才的思想,提出攻读茶作的学生,要全面掌握种植、加工、化学、机械以及植检、贸易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学习园艺课程,以吸纳其他作物之经验应用于茶叶种植。另一方面,他提出攻读农作、园艺、蚕桑专业学生,要必修蔗作改良、茶作改良课程,使他们既精通本专业业务,又掌握蔗茶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
罗溥鍒讲学像个先生,课后则与学生一块搞实验,下茶厂上茶山劳动,进行社会调查与辅导座谈。他劝学生的口头禅是多读书,勤实践。建国前农学系学生很少,攻读茶学的更少,每届2~5个不等。罗溥鍒的学生莫强教授生前十分敬重他,赞誉说:“罗老师治学严谨,冷静客观实在,生活俭朴而又举止庄重。以培养独立思考工作能力的茶学人才为己任,教导学生勤奋读书,注重社会调查,要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利它山之石改革发展茶艺。”这些话至今对后人很有启迪。
早在1937年,罗溥鍒就提出广东省茶树品种混杂欠良,必须选育和引进新种,实行无性繁殖的见解。1938年,他在石牌第二农场建立0.3公顷品种资源圃,收集和选育茶树品种122个。1943 年8月,他带领中山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跋山涉水,深入广东省乐昌市九峰一带深山密林调查茶树品种资源,在乐昌九峰发现大片野生茶树,经鉴定命名“乐昌白毛茶”。该品种后经繁育,扩大种植,于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是广东主要栽培品种之一。
1955年,罗溥鍒根据广东省茶叶生产实际,提议引进云南大叶种和福建省无性系良种,以改良广东茶园品种和茶类结构。这一提议深得同行认同,并获省政府资助。1956~1957年他先后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和交流,带回印度阿萨姆邦茶树原种种子数十粒,为后来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英红1号茶树新品种创造了条件。1957~1959年,他又先后到饶平县、潮安区、连南瑶族自治县、海南省等十多个山区县,调查分析鉴定,从众多农家品种中分离选择优良者加以提纯和推广,并命名为“饶平水仙”(现凤凰水仙)、“连南大叶”、“海南大叶”等,成为当地茶农喜爱的茶树良种。至1975年,广东省全省茶树品种基本实现优良化,其中云南大叶种茶园面积达1.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面积的26%,福建水仙、梅占、奇兰、黄金桂等十多个无性系良种茶园近2700公顷,占乌龙茶区茶园近半。罗溥鍒引进和培育的新品种为建设红碎茶、乌龙茶出口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6年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后,罗溥鍒根据大叶乔木型茶树生长发育理论,结合广东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系列种植技术。其后,证明是行之有效、显著增产提质的种植技术。其要点是:垦植前种植绿肥、开垦撩壕熟化土壤、培育壮苗单株条植、茶园封行前深耕改土及行间种植绿肥,茶园四周种防风林、茶园中间种遮荫树,幼龄茶树分段修剪培养低蓬宽幅树型,成龄茶园重施基肥勤施追肥等等。为发挥云南大叶种优质高产的优势,罗溥鍒于1963年首先在广东省小面积创造公顷产干茶7500千克的高产纪录。到1975年,公顷产干茶7500千克以上的达3公顷以上,公顷产3000千克以上大面积丰产片在全省各地到处可见。云南省省的茶人来粤参观,认为罗溥鍒的大叶种系列栽培技术是个创造,在大叶种栽培地区都有参考价值,也值得云南借鉴。
1959年,罗溥鍒下放英德茶叶试验站期间,与省茶叶公司及当地工作人员,先行研制了3CK9-90型揉捻机、CRD-70型揉切机,以及6CH-120型烘干机。在此基础上,应用这些机具和大叶种鲜叶直接加工红碎茶获得了成功,这是广东省首批创制的红碎茶(当时仅生产扎制分级红茶)。罗溥鍒的这套加工技术是根据红碎茶要求滋味浓、强、鲜的品质特点,并参照印度制茶技术要求,结合广东实际而提出的。其要点是:采摘大叶种一芽2~3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为茶青原料,应用偏轻萎凋、重揉快切,适度发酵和快速烘干。罗溥鍒的工作,为广东省发展优质红碎茶奠定了基础。1964年,罗溥鍒指导生产的英德红碎茶出口英国伦敦市场,由于品质超众,盛誉空前,获得英女皇高度赞赏。英德红碎茶从此畅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罗溥鍒一生以茶为业。他是做学问的人,有学者风度,但不高傲,更不孤僻;工作踏实,事事亲力亲为,时时想着茶农。他严谨治学,锐意改革敬业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主要作品
罗溥鍒在其职业生涯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茶树种子播种时期萌芽规律的研究》《云南宜良茶业调查报告》以及《广东从化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研究》等。
参考资料
记茶学教育和茶树栽培专家——罗溥鍒教授.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