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博迪乌拉索(Bobo-Dioulasso)是布基纳法索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瓦加杜古,同时也是乌埃省的首府。城市名称意为“说迪尤拉语的博博族人之家”,博博人是当地最大的种族。博博迪乌拉索位于布基纳法索西部乌埃河畔,距离瓦加杜古约350千米,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音乐重镇。面积为136.78平方千米,海拔445米。
历史沿革
博博迪乌拉索建于十五世纪,由两个大村庄Tunuma和Sia本身组成,它们相隔几百米,位于由东边的We(乌埃)河和西边的Sanyo河支流刻出的沟壑之间的狭长地带上。
1897年9月25日,法国人占领了这两个主要村庄,经过一场短暂但血腥的对抗。
此后不久,法国人在We河东侧附近建立了一个行政定居点,这成为了同名区域(博博迪乌拉索)的一个地区(cercle)的总部。
在1915-16年的反殖民战争期间,博博迪乌拉索成为组织镇压活动的中心。
1927年,法国人夷平了Tunuma老村和其他定居点,居民被迁移到邻近的村庄或三公里外的空地,这片空地后来被用于作为住宅区的重新开发。
1932年,当一条大型道路穿过Sia并且在连续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拓宽街道时,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34年,阿必尚铁路到达博博迪乌拉索,增加了其市场、交通和通信的接入。
二战后,城市开始再次扩张,1947年上沃尔特殖民地的重组吸引了商业到博博迪乌拉索,尽管瓦加杜古被选为首都。
自2000年以来,博博迪乌拉索市开始了新的增长高潮,人口和经济活力都有所增加。
自然地理
博博迪乌拉索属于热带湿润和干燥气候(Aw),在最热的月份温度比更北部的首都瓦加杜古略低。城市有一个从10月到4月的干季,而湿季覆盖剩下的五个月。在干季期间,城市经历了最高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经常超过38°C(100°F)。湿季的温度较低,但湿度要高得多。博博迪乌拉索平均每年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40英寸)。
教育
博博迪乌拉索拥有法国国际学校安德烈·马罗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教育。纳齐·博尼大学位于该市,成立于1995年,是布基纳法索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
教堂
博博迪乌拉索的宗教场所主要是穆斯林的清真寺,其中博博迪乌拉索大清真寺可能是该国最大的苏丹-撒哈拉沙漠建筑风格的例子。此外,也有基督教的教堂和庙宇,包括博博迪乌拉索罗马天主教总教区、布基纳法索改革宗福音教会协会、神的使徒会、更深生命圣经教会和国际福音中心等。
交通
博博迪乌拉索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位于阿必尚瓦加杜古铁路线上的火车站。Sitarail在该线路上每周运营三次往返的客运列车。博博迪乌拉索机场提供直飞阿比让和瓦加杜古的航班。此外,这座城市通过N-1公路连接布基纳法索西南部的所有地区与首都瓦加杜古。
人口
根据202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为1,129,000。
著名人物
- Ibrahim Sory Sanlé(生于1943年),摄影师。
- Gaston Kaboré(生于1951年),电影导演。
- Moumouni Fabre(生于1953年),政治家和外交官。
- Adama Dramé(生于1954年),音乐家。
- Cheikh Lô(生于1955年),音乐家。
- Dani Kouyaté(生于1961年),电影导演和讲述者。
- Sékou Traoré(生于1962年),电影导演。
- Alain Traoré(生于1988年),足球运动员(FC洛里昂足球俱乐部)。
- Charles Kaboré(生于1988年),足球运动员(库班克拉斯诺达尔足球俱乐部)。
- Bertrand Traoré(生于1995年),足球运动员(阿斯顿维拉足球俱乐部)。
- Lassina Traoré(生于2001年),足球运动员(青年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
- Issa Kaboré(生于2001年),足球运动员(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