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弘法精舍

弘法精舍是香港佛教学院,于1939年由黄杰云、李素发等居士出资兴建,位于香港荃湾青山公路九咪半。

最初,黄杰云和李素发两位居士邀请宝静法师在弘法精舍开办“香海弘法学舍”,并担任主讲。后来,时任东莲觉苑苑长林楞真居士和董事长王学仁居士依照东莲觉苑的规矩,成立了保管董事会,负责主持弘法精舍此后的弘法计划。1965年,弘法精舍创办人黄杰云居士的遗孀王璧娥居士移居美国,她将弘法精舍赠予了东莲觉苑。1968年,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决定筹备香港佛教书院,并借用弘法精舍作为校舍。1997年香港回归后,僧伽会将弘法精舍交还给了东莲觉苑。之后,在1999年至2004年间,东莲觉苑将弘法精舍借给了佛光山,让他们以香港佛教学院的名义开办佛学班。2003年,弘法精舍回归东莲觉苑管理,并再次借给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用于佛学教育和弘法利生。2008年,弘法精舍推出了多项活动,如禅修、短期出家、茶禅、经论讲座等。弘法精舍的外观及内部建筑细节、装饰均采用了传统中式设计,而其余大部分结构则利用西方技术和物料进行建造。弘法精舍的屋顶采用了歇山式设计。

弘法精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培育佛教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在香港佛教发展史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历史沿革

1939年,香港商人黄杰云购入了荃湾柴湾角的土地,并联合他的妻子王璧娥居士以及亲戚李素发居士,共同筹划建设弘法精舍。与此同时,浙江宁波观宗寺的方丈、香港香海莲社的社长宝静法师一直在香港弘扬佛法、讲学。作为谛闲大师的传人,宝静法师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教观总持。于是,黄杰云和李素发两位居士邀请他在弘法精舍开办“香海弘法学舍”,并担任主讲。

1939年11月18日,弘法精舍正式开幕。1940年,宝静法师在回到宁波市后,由于要兼顾的事务繁多,无法再兼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个道场,弘法学舍的前景变得不明朗。同年12月,法师因操劳过度辞世。1941年12月,日本军队对香港各地发起了空袭与炮火攻击,香港逐渐沦陷。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弘法精舍的一众法师陆续离开,该精舍第一阶段的弘法工作就此结束。

弘法精舍因战乱而荒废数年,后来得到了时任东莲觉苑苑长林楞真居士和董事长王学仁居士的帮助。他们依照东莲觉苑的规矩,成立了保管董事会,负责主持弘法精舍此后的弘法计划,和黄杰云夫妇共同管理弘法精舍,并向各方筹措经费,着手开办新的杭州佛学院。1949年,倓虚老法师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叶恭绰居士会晤后,决定创办僧校,定名为华南学佛院。叶恭绰、王学仁、黄杰云、楼望缵、林楞真五位居士成为学佛院的护法董事,倓老担任院长兼主讲。学佛院在初创时期经历了砍柴、种菜、纺织等半工半读的生活,但成效并不显著。于是,倓虚老法师提出要印制其师父谛闲大师的遗集,并于1951年1月正式成立了华南学佛院印经处。

在倓虚老法师的主持下,华南学佛院培养了不少佛门人才。但随着倓虚老法师的去世,学佛院也画上了句号。1965年,弘法精舍创办人黄杰云居士的遗孀王璧娥居士移居美国,她将弘法精舍赠予了东莲觉苑。1968年,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决定筹备香港佛教书院,并借用弘法精舍作为校舍。1969年12月28日,书院在弘法精舍的校舍修葺工程完成后举行了启用典礼。然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和需要,1970年5月,佛教书院增设了中学部,并迁至深水埗区的新购校舍,弘法精舍作为大专部校舍的计划也因此改变。

1973年1月1日,香港佛教书院正式更名为香港能仁书院。洗尘法师也借此机会向东莲觉苑提出,将弘法精舍改为香港佛教英文中学荃湾分校,首任校长为余迺永。法师当时计划第一年招收十个中一班的学生,第二年再新增六个中二班的学生,以此类推。同年9月,第一批中一学生正式入学。1986年,学校改名为荃湾佛教中学。两年后,校董会决定结束旧校,预备迁往屯门区新校。为了纪念天台宗始祖慧文大师,因此将学校改名为释慧文中学。从1988年到1991年这段过渡期间,学校开始使用新校舍,而弘法精舍校舍则逐年结束原有班级。1991年8月31日,旧校正式结束,僧伽会借用弘法精舍作为中学校舍的安排,亦就此告一段落。1997年香港回归后,僧伽会将弘法精舍交还给了东莲觉苑。之后,东莲觉苑在1999年至2004年间将弘法精舍借给了佛光山,让他们以香港佛教学院的名义开办佛学班。该学院的特点是将佛教义理和佛教实践相结合,解行并重。

2003年夏天,弘法精舍回归东莲觉苑管理,并再次借给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用于佛学教育和弘法利生。2008年,东莲觉苑决定将佛门网的管理和编辑团队从温哥华迁移到弘法精舍,全面投入佛法的推广。同时,在弘法精舍推出了多项活动如禅修、短期出家、茶禅、经论讲座等,为市民提供了闻法听经、进修自身菩提、增长智慧的机会。

建筑布局

弘法精舍的外观及内部建筑细节、装饰采用了传统中式设计,其余大部分结构利用西方技术和物料进行建造。弘法精舍的屋顶采用了歇山式设计,这种设计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在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门额,上面镌刻着“弘法精舍”四个字,这是由清代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题写的。弘法精舍外面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单檐八角亭,亭子前方是一个小山坡,上面铺设了草坪,草坪上还刻有“皆大欢喜”和“弘法精舍”的字样。

弘法精舍建筑有两层楼高,一楼运用了西式圆拱门来连接各个空间。从正门步入大殿,需先穿过两道拱门。大殿前的位置,中央设有一天井,上方覆盖着玻璃,既能采光又能挡雨。天井两侧各有一道楼梯通往二楼,左侧为西单,右侧为东单,两边均设有房间。

意义

多年来,无数大德、佛弟子、学者、善信等,来到弘法精舍讲学、求学、皈依、剃度;礼佛、参加法会、禅修。他们见证了佛陀的正法与智慧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弘传,甚至流布到世界各地。弘法精舍是香港培育佛教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在香港佛教发展史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参考资料

弘法精舍.香港佛教歷史文化研究計劃.2025-01-17

故事 | 岭南佛教能有今天,这三位高僧功不可没.微信.2025-01-17

扩大佛法在社区应用,贴近时代脉搏的弘法工作──弘法精舍历史再考.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2025-01-17

梵宇庄严,学子喜逢参教地──弘法精舍历史再考 .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2025-01-17

倓虚老法师来港创办华南学佛院──弘法精舍历史再考.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2025-01-17

弘扬佛陀教法,光大佛校文化:香港佛教英文中学荃湾分校与弘法精舍历史再考.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2025-01-17

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弘法精舍历史再考.香港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计划.2025-01-1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