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西大动物

圆口虫属(学名:Pomatrum)是一种已灭绝的原始小型海生动物,属于古虫目地大动物科。它的全长约为7至10公分,是中等体型的古虫。圆口虫生存于寒武纪早期的第三期,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昆明的竹寺组地层,年代约相当于5亿2000万年前左右,是澄江市生物群的物种之一。圆口虫的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略呈球形,有一个明显的口环,由约30个板块组成,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前部有五个结构,被解释为鳃。身体后部向前后逐渐变细,呈菱形,分为七个节,末端有短刺。圆口虫的消化道有末端开口和肛门,可能有扩张肌。根据与Pomatrum ventralis的比较,研究人员Aldridge等人提出,Xidazoon stephanus是Pomatrum ventralis的同物异名,因为两个物种的前部基本相同。圆口虫属曾被认为是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之间奇特的过渡类型“西大动物”的一种。它的化石为研究古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该化石是舒德干教授等于1998年3月在我国云南昆明市海口市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 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并将它命名为“西大动物”;据舒德干考证作为“寒武大爆发”产物的“西大动物”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其后部分与原口动物一致,而前部却与后口动物的咽腔接近。尤其是其前端的“双环式”大口的独特构造与比它晚2.5亿年的晚石炭世被认为是无颚鱼类的“皮鱼”极为相似。由于“西大动物”兼有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它的发现为探讨这两大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按照当代生物学普遍认同的科学分类法,高等多细胞动物可以划分为原口动物(包括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20多个门类)和后口动物(包括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但人们对这两大类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现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从胚胎发育学和分子生物学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一直缺乏可靠的早期化石的形态学证据。而舒德干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这一罕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奇特“皮鱼”形化石的发现,便为解决这一难题投进了一缕曙光。

西大动物发现的重大意义

“西大动物”这一疑难动物的生物学地位,舒德干教授等人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西大动物“代表了包括“皮鱼”动物在内的无颌总纲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的一支;二是“西大动物”与“皮鱼”共同组成一个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门类;三是“西大动物”奇特的双环口为趋同构造。总之,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西大动物”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早期生命的演化规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