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又称黑灵芝、黑云芝、假野生黑芝,属于多孔菌科真菌,拉丁名为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dae或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gosi。黑芝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被认为是一种吉祥、富贵、美好的象征。现代研究表明,黑芝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具有广泛的医疗用途。
形态特征
黑芝有两种形态特征:
1. 皱盖假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菌盖圆形至近圆形,有时不规则形,宽3—10(—13)cm;盖面具不明显的皮壳,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绒毛,具辐射状皱纹;边缘整齐或波状。管口面白色,伤时变红色或紫红色,后变为黑色;管口角形,每1毫米间4—6个;菌管单层,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侧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菌丝系统为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 乌芝: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质,扁半球形,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环带及不显著的辐射状皱纹,宽2—15cm,厚5—10mm;边缘锐或平截,波浪状。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柄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或光滑,长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时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黄色,8.5—11μm×8—9μm。
分布范围
黑芝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埋木上,或者附着于土壤中的腐木上。
生活习性
黑芝生长于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
栖息环境
黑芝栖息于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
收获期
黑芝的收获期通常在夏季和秋季。
采集方法
黑芝的采集方法通常是去除泥沙后,将其晒干备用。
历史沿革
黑芝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别录》提到黑芝生于常山,《新修本草》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采芝图》描述了黑芝的外观特征,这可能是指多孔菌科假芝属的一些种类,如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 (Blet Nees) Tarrend)和黑柄多孔菌(Polyporus melanopus Fr.)。
医药信息
黑芝具有益肾、利尿、通九窍、聪察、消积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消化不良等多种病症。
药材基源
黑芝的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皱盖假芝和乌芝的子实体。
用法用量
黑芝的常用剂量为内服煎汤,每次10—15g。
成分分析
黑芝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多糖醇、脂肪酸,同时还含有生物碱、内酯、胡卢巴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药理作用
黑芝的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保肝解毒、延缓细胞衰老、治疗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症等。其药理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增强人体免疫、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保肝、解毒、延缓细胞衰老、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等。
性状鉴别
黑芝的性状鉴别可以通过对其粉末的颜色、菌丝的形态、孢子的特征等方面进行区分。人工栽培的黑芝在色泽、形状、大小上较为统一,而野生黑芝则在色泽上不统一,形状大小不一,表面没有明显光泽。
功效与主治
黑芝的功效主要包括益肾、利尿、通九窍、聪察、消积,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采收和储藏
黑芝的采收时间为夏、秋季节,采收后应除去泥土,然后晒干储存备用。
药材基源
临床应用
黑芝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急性病毒性肝炎、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等。此外,黑芝还有助于抗神经衰弱、治疗糖尿病、抗过敏等。
相关文化
黑芝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富贵、美好的象征,被誉为“仙草”。现代科学证实了黑芝的药理学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参考资料
黑芝.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024-08-15
关于灵芝仙药、吉祥物的文献与传说.大别山采芝人 .2024-08-15
农村大山里的“仙草”,原来它就长在这里,你们那里有吗?.网易.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