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洪金纪念馆坐落于四川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是当地政府于2010年10月为了纪念1938年8月在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牺牲的四十四名红军战士而重建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场所。
历史背景
建馆起因
一九三八年八月十日至十一日,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四十四名战士在汶川县绵虒镇羌峰村簇头藏寨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了缅怀先烈,汶川县于一九七七年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作为汶川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但是在零八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纪念馆整体建筑全部塌,受损严重。二零零九年深圳市爱心市民企业家奉献大爱,慷慨捐赠二百万元重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得以恢复,革命烈士精神得到弘扬和传承,并在展馆大门口处刻碑铭记。
历史回顾
1935年5月16日下午,红9军27师先头部队进至汶川县的山、青坡、萝卜寨村一带。5月23日,总指挥徐向前在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庙指挥“雁门关战斗”获取胜利后,红30军、31军、33军之主力部队及总指挥部的红军迅速进占了威州镇、新桥、绵虒镇、草坡、卧龙以北地区。红军从当年5月中旬进入汶川至次年2月全部撤走,历时9个月,足迹踏遍雁门、威州、克枯、龙溪、绵虒、草坡、映秀镇、耿达镇、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乡镇,同时还先后与敌军展开大小战斗10多次。红军在汶川期间向当地民众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和纲领,同时建立了红色政权。红军长征过汶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藏羌山寨,千百年过着奴隶生活的各族人民在黑暗中见到了曙光,红军播下的火种,燃起了各族人民斗争的熊熊烈火。红军北上后,反动派卷土重来,致使住在簇头(今西羌第一村)附近的33军某政治部的39名红军全部遇难,其中有儿童团员12人。尤其是在龙溪乡的东门口偏桥处,1935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前后几天就有100多名红军惨遭反动派杀害……
解放后,汶川县人民政府为缅怀红军的不朽功勋,在绵虒镇簇头沟村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在威州原索桥处修建了揉式钢绳吊桥,命名为“红军桥”。
展馆内部
展馆规模
汶川县红军纪念馆始建于2010年12月,2011年9月竣工,双层建筑,占地面积782.7平方米,对外展厅在一楼。2012年9月正式对外开馆。
展厅情况
展馆是一栋二层楼建筑,参观展厅是从右侧的侧门进入的,进门后是一间预展室,首先看到的便是右手北墙上贯通整面墙的中国工农红军镰刀斧头红旗装饰板,中间是以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过雪山的素色宣传画,上面衬着鲜红色的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诗。
跨过预展室便进入展厅正厅,三面展墙上通红的颜色扑面而来,西面正墙上正中位置是红底上镶嵌的金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左右两侧是同样金色标题“红军万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方是多福当时的历史照片。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是前言、红色足迹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展板,展板下是一个个倾斜的展台,分别展示了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下的一个个经典战役:威震雁门关、巧夺岭岗、板桥关保卫战、马岭山阻击战、争夺盛州索桥,而展厅正中三个红绸覆盖的梯形有机玻璃箱内,是当年在汶川牺牲的红军战士的遗骨······
走出展厅南围墙内是一面镶嵌着刻石的墙面,那一幅幅刻石上的话说出了我们对当年红军长征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追忆和赞颂:“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长征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