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

《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是2008年1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M·伯恩斯Robert Burns、休·雷蒙一皮卡德Hugh Rayment-Pickard。

内容简介

《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   选辑了近250年来历史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梳理了启蒙主义、古典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超历史、世俗历史主义、解释学、文化批评、叙述主义和后历史等流派,对大卫·休谟伊曼努尔·康德赫尔德黑格尔威廉·狄尔泰利奥波德·冯·兰克弗里德里希·尼采海德格尔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海登·怀特等大家作了新的诠释,对历史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发源及意涵、历史哲学的原则等议题作了深入思考,并揭示了历史哲学当前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者理解哲学家们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能够把初学者迅速领入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门槛。

作者简介

罗伯特·M·伯恩斯,执教于伦敦大学Go   ldsmiths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历史哲学、启蒙运动思想史、宗教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

休·雷蒙一皮卡德,执教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哲学史、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身兼牧师一职,并以雅克·德里达为题完成博士论文。

书本目录

论历史学的哲学化/3

一、哲学与历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6

二、对哲学的一个定义:关于绝对预设的科学/16

三、唯实论与相对主义/25

四、大卫?大卫·休谟的现象经验主义/34

五、伊曼努尔·康德的先验主义/40

启蒙主义/47

一、大卫。休谟(1711―177B)/62

1.人类本性的一致性/62

2.历史方法:以神话故事为例/65

3.历史的总体图景/69

二、孔多塞(1743―1794)/70

1.基督教:启蒙之敌/70

2.印刷术与公共观点的产生/71

3.启蒙与革命,/72

4.论未来/74

三、拉姆·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78

1.什么是启蒙/78

2.历史的进步/79

古典历史主义/85

一、约翰那。哥特式建筑弗莱德。赫尔德(1744―1808)/106

1.历史学:关于人类差异性的解释/106

2.不存在完美人类的单一理念门/107

3.文化相对主义与进步/108

4.为中世纪辩护/110

5.启蒙的本质:机械主义/111

6.历史学的真理/113

二、威廉。冯。洪堡(1767―1835)/115

1.语言的神秘性/115

2.历史想象力/117

3.历史的“观念”/118

三、弗雷德里希。施莱尔马赫(1768―1834)/120

1.猜测与比较的相互作用/120

2.解释学循环/120

四、乔治。威廉。曼努埃尔·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122

1.理性,统治世界的力量/122

2.世界历史的辩证发展/123

3.理性/精神/自由/124

4.神义论:理性的狡计/125

5.世界历史性的人物/126

6.国家/128

7.民族精神与宗教/129

五、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130

1.普遍进步/130

2.历史学与哲学/133

3.反对约翰·费希特与黑格尔/135

4.特殊性与普遍性/136

5.自由:普遍历史中的多元主义/137

6.世界历史的秘密:赫拉克利特式的通过分歧

而达成的统一/138

7.普遍进步:一种终极状态/139

实证主义/141

一、奥古斯特。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153

1.三阶段法则/153

2.基础科学的层次:百科全书之梯/155

3.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156

4.对内省心理学的拒绝/160

5.解释学循环:不可或缺的理论/161

6.历史学原则性工具与实证主义政治学的基础/162

7.论未来/165

二、约翰。斯图亚特。约翰·密尔(1806―1873)/166

1.内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本性之科学的基础/166

2.行为学:关于性格形成的科学/167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169

4.合意/169

5.假想或抽象科学/169

6.论进步/171

7.伯克勒论统计学:一个批评/173

8.历史上的个体/174

三、亨利。托马斯·阿奎纳。伯克勒(1821~1862)/175

1.历史学家的任务:发现固定不变的普遍法则/175

2.历史学家的方法:统计法/176

3.精神法则与进步/177

4.英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之钥/180

超历史/184

一、阿瑟。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8

1.历史学不是科学/198

2.人类漫长而深沉的迷梦/200

二、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201

1.个体存在与世界历史/201

2.由激情而获得的时间性认同/202

3.历史知识仅仅是近似的知识/204

4.世界历史的宫殿与个人存在的陋室/205

三、弗里德里希。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205

1.历史、非历史与超历史/205

......

历史哲学

从20世纪初开始,思辨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所代替。分析的历史哲学认为要理解历史,首先就要分析并通晓历史理解的性质。于是,历史哲学的重点就从解释历史事实的性质,转移到解释历史知识的性质上;从探索历史是在怎样运动的,转移到人们是怎样认识历史运动的。英国哲学家F.H.布拉德雷的《批判历史学的前程》,通常被认为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开端。该书讨论了历史客观性的可能性问题,作者既反对当时实证主义的乐观主义,也反对怀疑主义。此后,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问题,成为历史哲学家讨论的焦点。生命哲学的创始人W.狄尔泰强调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别。德国的W.文德尔班、H.海因里希·李凯尔特等新伊曼努尔·康德主义者,继续发挥并强调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认为历史学中有其不可离弃的价值体系。反对者指责这一论点割裂了历史和自然。意大利的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主义者B.克罗齐英国的R.G.柯林伍德提出,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自然科学是从外部考察自然界,历史学所研究的人类经验和思想必须从其内部考察。一切人类的历史活动都渗透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对这些过去的思想进行反思。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则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就是重演过去的思想。分析学派中的大多数人强调,思想是历史连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倾向于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或否认历史可以预言。英国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K.R.波普尔认为,一切思辨的历史理论都是伪科学,知识的进步是不能预言的,而知识又极大地作用于历史,所以历史不可预言。波普尔指责思辨的历史哲学缺乏为严谨的科学推论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即概念上的确切性和观察上的可验证性。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