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达,李懿凤胞弟、民国18年(1929年)农历6月12日生。隆泰后所窑场裕源瓷厂主人。乡镇集体陶瓷企业创业者,经营者。历任集光农业社瓷业组组长、隆泰瓷业社主任、浔中公社瓷厂厂长等。
幼年经历
仁达6岁丧父,依母吴氏香娘(1896—1985年)与长兄懿凤培育成长。长兄分家自立后,小仁达与其母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其二胞兄金玉(1922—1971年),父亲去世后半嗣于三班奎斗的德化县知名人士、陶瓷工艺研究家、中学美术教师徐其中,故又曾名徐璧光。因其养父培养,1944年前后曾肄业于省立德化师范简易本科。未几返回后所成家,业瓷一生。
青年经历
仁达小时就读于后所村学与育英小学,小学未读完即辍学从瓷。15岁到胞长兄经营的新广源瓷厂学手拉制坯,师从族亲、工艺名师傅李文突。后来又向长兄学配方、加工瓷泥及装窑烧成等。1949年成家后,于后所窑场自营裕源瓷厂,生产日用瓷。
解放后
1954年后所组织集光农业初级合作社,瓷业户亦入社组成瓷业组,归农业社领导管理,统一核算,李仁达任瓷业组组氏。1956年后所窑场瓷业户组成隆泰瓷业合作社,直属县手工业联合社领导,仁达被推选为瓷业社理事会主任。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后,隆泰瓷业社归属浔中人民公社,于i960年代初改称浔中公社瓷厂,仁达任厂长。1966年,浔中公社瓷厂撤后所窑场迁址扩建于城后东埔山,仁达任技术副厂长。
在移址迁建过程中,李仁达与连继志(格头人)、单克抄(高阳人)、曾银焕(浔中人)、李勇泉(英山人)等人,在公社社长苏文顿直接指挥下,带领基建民工,于荒凉的东埔山“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向国家贷款6000元资金,发动群众献工献料,因陋就简,拓建瓷窑工棚,依靠传统工艺,迅速投入生产。他们坚持艰苦创业,边基建边生产。起初相当一段时间,其办公室墙壁系用废匣钵垒成。就在这简陋的“指挥所”里,他们运转自如,及时有力地指挥一切,不折不扣地办好每一件大事要事。
该厂迁建东埔山后,全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似荼,各地生产建设遭破坏,不少工厂因之停产倒闭,而浔中公社瓷厂依靠其集体领导,一切整然有序,且如滚雪球般规模一再扩大,技术设备不断增添提高,生产日益发展,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年年上升。至1980年代初,职工由原数l0人发展至300多人,拥有4万多平方米厂区、l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有龙窑、阶级窑、燃煤隧道窑,成为全县仅次于德化县第一、第二两大国营瓷厂的第三大陶瓷生产厂家。其间虽系出自多方客观因素,而李仁达的工作无疑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品介绍
仁达瓷工出身,熟谙技术工艺。一生业瓷40载,担任集体瓷厂领导30年,一贯亲手抓技术抓生产。他重视技术,尊重人才,重视瓷工智慧。如在浔中公社瓷厂期间,日常总是深入生产车间了解情况与问题,深入产品开发试制室与老工艺师许光月、技术人员苏奎尧、陈枫兴、郭诚卿、郭剖生等人探讨技艺,亲手参与新产品开发创作设计试制。凡开发重要产品,常公开发动瓷工人人动脑筋出谋献策,大家提出设计方案交由技术股筛选鉴定修正确认,每能收到良好效果。又先后聘请雕塑师许兴泰及许兴泽、许兴林等瓷塑艺人来厂指导瓷塑工艺,培训瓷塑技术人员,开发工艺瓷生产,使该厂由原单纯生产壶类、杯类、盘类及碗匙碟等日用瓷逐步转向兼产各式花瓶、花插、香炉与各款姿式观音、弥勒佛、牛童、龙等瓷塑工艺品。产品门类由后所窑场隆泰瓷业社时100余种增加至数百种,扩大市场销售面,走出国门,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由内向型逐步转为外向型生产企业。
个人性格
仁达秉性敦朴热诚,勤谨踏实,与人为善,廉洁自持,人际关系融洽。他从亲手组织农村瓷业组起,先后负责和参与领导经营社队集体陶瓷企业30年,呕心沥血,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县手工业联合社、公社先进工作者。1984年要求退休时,厂里一再挽留。但他坚决婉辞离去。退休后,厂里每月发给25元(后增至35元)生活补助金。1997年该厂以350万元卖给温克仁后,他一次性领到1400余元,作为对他默默为该厂奉献数十年的回报,他前瞻乐观,豁达开朗,笑对人生。其一生为集体,为大我,勤勤恳恳,无私创业,两袖清风,默默奉献的精神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