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白轮船

《白轮船》是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创作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970年。在这部作品中,艾特玛托夫将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传统相融合,并广泛汲取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古老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他运用充满情感的诗性语言,讲述了卡拉乌尔林区一个无名小男孩的悲剧命运。小说构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一个是细腻而真挚的孩子世界,另一个是混乱的成人世界,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美善与丑恶、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该书在中国的首次出版是在2017年6月,作为“果麦·外国文学经典”丛书的一部分。译者为力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果麦文化出品。

《白轮船》描绘了一个七岁孩子与外公在护林所的生活。受“长角鹿妈妈”传说启发,孩子渴望见到父亲,常在山头用望远镜寻找白轮船。一次,长角鹿现身,外公却被迫射杀它。这一事件导致外公羞愧醉酒,孩子则在心灵受创后决定寻找父亲,最终在河边化为鱼,随河流消失。

吉尔吉斯斯坦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年~2008年)被誉为“国宝级文学家”,其作品深受民族特色和俄罗斯文学影响,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激情,同时探讨深刻的道德和社会议题。他的作品在全球超过一百个国家广受欢迎,尤其在德国备受推崇。艾特玛托夫去世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设立了“国悼日”并宣布2008年为纪念年。时任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称赞他为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

内容简介

《白轮船》发表于1970年,是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巅峰之作。这是本讲述吉尔吉斯斯坦林区中一个小孩子命运的书,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五色斑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的重大社会问题。

中篇小说《白轮船》发表于1970年,被认为是作家的巅峰之作,作家把神话、幻想与现实三条线索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刻揭露了人与自然、善与恶这样的社会问题,由此也被评论界称为典型的自然哲理小说。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被遗弃在外公家的七岁孤儿,没有名字。外公是个极善良的老人,他是个林场护林员。外公的大女婿、孩子的姨夫是护林所的头头,经常喝得烂醉,回到家就下狠手打老婆,他恨老婆不能给他生儿子传宗接代,这家伙还常对老岳父出言不敬、训斥辱骂。孩子喜欢到山顶上远望碧蓝的伊塞克湖,寻找一艘游弋在湖面上的白轮船。他听说爸爸是轮船水手,他渴望变成一条鱼游到湖水里,上船扑向爸爸。外祖父给他讲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那是个美丽的传说:长角鹿拯救过柯尔克孜族的祖先,族人将长角鹿妈妈尊为圣母。但以后鹿妈妈的后代遭了殃,成群的鹿被杀害了。长角鹿妈妈带着剩下不多的鹿,告别了伊塞克湖,到别的山里去了。从此,这个地方再没人看见过鹿。小男孩牢牢记住了这个故事。到了上学的年龄,外祖父天天接送外孙上学下课。一天因老人第一次违背女婿的命令骑马去接在远处上学的孩子,被女婿解雇了。但他给孩子讲了在森林里遇见了罕见的白色母鹿,孩子跑到河边,果然看见了一头白色母鹿和两头小鹿。孩子像在梦中。他一口气跑回家,告诉外公。第二天,孩子因气愤外公受到的虐待,发了高烧,外公没让他去上学。他心里老想着见到的长角鹿妈妈。正在昏睡时,一声枪响把他震醒,他看见大人们忙里忙外,还看见姨夫和邻居们一身酒气,外公也喝酒了,这从来没有过。孩子在棚子里看见兽皮和上面的鲜血,再看墙根下带角的鹿头,他毛骨悚然、浑身冰凉。他胆战心惊地看着血肉模糊的白色母鹿的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姨夫用斧子劈鹿角,还哈哈大笑。当他的斧子劈开鹿头,碎骨飞散时,孩子哇地大叫一声,一阵阵恶心,他的脸煞白,额头冒冷汗。姨夫家大摆鹿肉宴席,女人们忙活着,男人们碰杯喝酒。孩子拒绝他们端来的鹿肉,将牙咬得紧紧的,就是不吃。他听见可怕的笑声,觉得有人拿斧子对准他的眼睛,他恐怖地拼命躲避。谁也没注意,孩子爬起来走出屋子,他呕吐、呻吟、痛苦异常,与躺在灰土里的外公跌撞在一起,当外公那沾满泥土的醉脸出现在眼前时,他浑身发抖。孩子摇摇晃晃走到河边,跨进水里,他去寻找他梦中的长角鹿妈妈和白轮船去了。

第一次听到《白轮船》是在《平凡的世界》中,书中引用了《白轮船》中的一支歌。

“有没有比你更阔的河流,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涅塞?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涅塞?”

这忧伤的基调浅浅地刻在心上,所以刚看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便是带着淡淡哀伤的心绪,书中小孩子的故事却将这种心绪烙在深处。

这是本讲述吉尔吉斯斯坦林区中一个小孩子命运的书。一个正要进入小学读书的孩子,一个伴随着爷爷讲“长角鹿妈妈”传说长大的孩子,一个喜欢爬上山眺望远方湖泊中白轮船的小孩。他有三个梦想,第一就是上学!书中的故事正是由为实现上学愿望,爷爷为他买书包开始的,而这却冥冥中决定了他踏上悲剧命运的不归路。他的第二个梦想是与挽救了吉尔吉斯民族,而又不得不离开故土的“长角鹿妈妈”联系在一起的,他梦想着长角鹿妈妈的归来,梦想着与长角鹿妈妈快乐地生活。他还有第三个梦想,他从未和人说起的梦想,他遥远的白轮船,白轮船上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名水手,但从不回来,他的母亲改嫁,也从不回来,他与爷爷靠林区临时工的微薄工资相依为命。)他梦想着有一天变成一条鱼儿,沿着小河,一直到湖里,去到白轮船边,变回自己的模样,去看看自己的父亲,也让父亲看看自己。

爷爷为他买了个书包,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爷爷每天都骑马送他上下学,他的第一个梦想得到了实现。可就是这简单的梦想,判决了他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一天,天已经很黑了,为了接孙子回家,一向懦弱的爷爷与林场领导,也是爷爷的女婿,有了一次爆发式的冲突,几乎无可挽回的冲突,爷爷将会失去工作,他们的生存将无以为靠。这时,山林里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鹿,共三只,公鹿、小鹿还有优雅的母鹿,这是传说中的长角鹿妈妈吗?母鹿的雍容、优雅让小孩子激动不已。可为保住工作,爷爷不得已在女婿的强压下违心地向母鹿开了枪。这样的矛盾心理的冲突和深深的负罪感,让爷爷内心也痛苦难支,一夜酩酊大醉。

这夜,小孩子正好病着,他听到院子里人们饮酒吃肉快乐的声音,拖着身子到屋外来。在他心目中圣洁的长角鹿妈妈,几小时前还隔着河岸彼此注视的长角鹿妈妈,在棚子墙根下和他相遇。“砍下来的鹿头就扔在土地上,地上是一片片黑糊糊的血迹。这鹿头很象被扔在路旁的一块带树枝的木头疙瘩。鹿头旁边还放着四条带蹄的腿,是从膝关节处下来的。”他心灵受到的打击,从小支撑自己的美好世界刹那间灰飞烟灭。他胆战心惊、惊愕木然,哆哆嗦嗦,一阵阵的恶心。他美好的梦想就在本就要触及的地方轰然倒地。

一个遥远的传说、一个虚幻故事的破灭,或许只是成长必须的阵痛,但对于整个民族,小孩子的故事却是有深层的含义的。善的弱小与恶的强大间强烈反差,对大自然、对传统的崇敬与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和毫无顾忌冷酷对照,是作者给我们描述的真实。但孩子走向河流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几乎空白的大脑只有白轮船的形象,那是他仅存的希望,倘若他能够变成鱼儿,到达白轮船能实现见父亲的愿望吗?只是他顺河而下,没有能变成鱼,他只是抛弃了那在孩子内心不能容忍的东西,留下了些许永恒,留下了对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小说中有这样一首关于爱耐塞河(叶尼塞河)的歌(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提及):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涅塞,

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涅塞。

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涅塞,

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涅塞。

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涅塞,

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涅塞。

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涅塞,

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涅塞。

编辑推荐

《白轮船》是一本关于信仰破灭后,该何去何从的书。

它是弗拉基米尔·普京推荐必读俄文经典,也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曹文轩、《平凡的世界》路遥推荐的好书。清华大学也把《白轮船》推荐为大学生必读书目。今次,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的绝版译本,重现江湖。

曾经是内部发行的畅销“黄皮书”曾经是中国几代读者的“手抄书”“精神背书”今天你会发现这本书仍然是一枚精神炸弹!

七岁的孩子和外公在护林所相依为命。男孩在“长角鹿妈妈”传说的熏陶下日渐长大,他常常带着望远镜,在山头眺望白轮船,船上有他素未谋面已组建了新家庭的爸爸。

一天,鹿又重新造访了这座山林,男孩和外公兴奋不已。但姨夫奥罗兹库尔逼迫外公射杀了长角鹿妈妈,大摆鹿肉宴。那天晚上,外公因羞愧,醉酒瘫在了泥地里。男孩受到刺激,决定去白轮船上找他的爸爸。

男孩摇摇晃晃的走到河边,径直跨进水里……

谁也不知道,孩子变成鱼顺着河游走了。

作品目录

作品评价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奈何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

——弗拉基米尔·普京

我特别喜欢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

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他早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了。艾特玛托夫的死,可能意味着那片土地上,最后一位文学神父离去了。

——迟子建

艾特玛托夫主要依仗的是真正的抒情艺术。那些大段大段的描写,满掺着马经和草经的描画,歌唱,联想,真是太美了。那享受无法忘怀,细读一遍像是一场美的沐浴。

——张承志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是非常好读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蜜和酒,甘甜芬芳得让你陶醉

其中。在读他的作品时,甚至能闻到成熟庄稼和干草堆的气味。

——冯德英

水和白轮船都隐喻着一个未给定的世界,一个唯有真、善、美和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有人为它献身,与贫乏和虚伪抗争是艰难的,生活的奇迹豁然出现的时刻毕竟太少了。这便是白轮船的可贵之处:明知满载真理的小舟已经倾覆,宁愿遭受灭顶之灾也不苟且偷生。

——余杰

我很喜欢作品里深层的优雅,那对大自然、对善和美的尊敬;还喜欢书里体现的自由意志、爱,以及承受苦难也不愿放弃自己梦想和信仰的执著。

——秦文君

作者简介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多次获苏联国家文学奖、列宁奖,所有作品都拍成影视剧并获国家奖,并改编成歌剧芭蕾舞。《白轮船》电影获国家奖,受路遥、余杰、张承志冯德英推崇并受其创作影响。

1928年12月12日生于吉尔吉斯塔拉斯山区舍克尔村。1937年苏联“肃反”时,任州委书记的父亲冤遭镇压。未成年便在村里当苏维埃秘书、区收税员、拖拉机站计工员。1953年吉尔吉斯农学院毕业后,在吉尔吉斯畜牧研究所工作3年。1952年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6年被选送到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院进修1958年发表的《查密莉雅》描写一位农妇不顾旧观念和旧习俗,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精神生活,手法新颖,受到一致好评,它与后来的《我们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4部中篇小说结集1961~1963)一起获1963年列宁奖金。1966年发表中篇小说《别了,古利萨雷!》描绘出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现代生活的图景,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获1968年度苏联国家文艺奖。70年代以来的作品有中篇小说《白轮船》、《早来的鹤 》、《花狗崖》和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断头台》等。他的创作富于吉尔吉斯民族特色,内容丰富深刻,文笔优美,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外拥有广泛读者。1976~1991年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等。

2008年6月10日,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在德国纽伦堡病逝,享年79岁。

参考资料

白轮船.豆瓣读书.2021-11-18

书评:《白轮船》,善恶灵魂的双重观照.old.lifeweek.com.cn.2024-03-0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