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闫惠中

闫惠中(1957年生),满族,北京人,祖母为爱新觉罗氏,皇室宗亲,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中国金书艺术传承人。他现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美国国籍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兼高级书画师等职务。闫惠中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早年受族人长辈的指导,初学汉碑,如《张迁碑》《石门颂》等,后临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追唐之风范,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后拜著名金书艺术家赵之中先生为师,研习书法,金书小楷,博采众长,颜师古不泥,善长行楷,字体端庄,神清韵秀,飘逸多姿。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好评,被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人士收藏,同时对宗教文化、古典文学进行研究。

个人经历

闫惠中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早年受族人长辈的点拨,初学汉碑,《张迁碑》、《石门颂》,承汉隶闫惠中·作品之雄姿,后临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盖追唐之风范,进而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拜著名金书艺术家赵之中先生为师,研习书法,金书小楷,博采众长,颜师古不泥,善长行楷,字体端庄,神清韵秀,飘逸多姿,其作品受到国内外的各界人士的好评,被日本、香港、台湾等地人士收藏,同时对宗教文化、古典文学进行研究。

1993年至2003年十年中,协助赵之中先生先后创作完成金书册页,儒家典籍《十三经》及佛家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道家经典《道德经》等多部优秀传统艺术作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兼高级书画师,美国国际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长期以来从事文化艺术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外文化广泛交流,为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

艺术生涯

闫惠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闫惠中与其老师著名金书艺术家赵之中先生开始了对金书的研究,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自己的研金技艺,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金自古就是至高无上、华贵辉煌的象征,人们利用金表达虔诚与永恒,使人产生尊崇与敬仰之情。金子不会被氧化、腐蚀而变色,利用这种特性,经过一番功夫而制成的金箔,薄如蝉翼,通彻剔透,放射出深高雅的光芒。最早金箔是用在佛教绘画中,以显示宗教的神圣与庄严。至于将金箔通过特殊的研磨技术创作出的金书作品,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发现并相传至今,可谓历史久远。金书那纯净高贵的光辉令观赏者心旷神怡,兴致盎然。

所谓金书,就是用黄金打成金箔,再经过特殊工艺制作,以此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金书的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工艺,先是用黄金打成金箔,这个制作过程非常艰辛:要将金子一遍遍捶打,直至将金箔打成不能再薄再细的程度,这样才算得到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的金箔。闫惠中如是说,金书创作还需研金,即将薄而柔的金箔研成粉末以便书写,也叫泥金。试想,将一片片的金箔研磨成能用毛笔写字的又柔又细的金粉是何等的不易!每次研金都会耗费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遍研磨至少两个小时,一两金箔就要研制四遍,而且要用手指研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金粉的粗细程度,即使是一粒颗粒存在,都将会对书写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闫惠中看来,研金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行过程。纵观闫惠中的金书作品,色纸张上黄莹莹、金灿灿的小楷字,博采众长,颜师古不泥,端庄素雅,神采飘逸,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2011年0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新闻评报报道:皇室宗亲书画双绝阎慧中

2013年“美丽中国—美在社区”---百名书画家·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五道营站】作品展出

作品风格

闫惠中,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端庄素雅,神采飘逸,师古师自然。其作品到达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备受中国大陆、港、台湾等各界人士喜爱,其大量作品被众多收藏家收藏。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