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迁碑

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张迁旧部韦荫等人为追念他的功德而立用隶书写成一件书法作品。

《张迁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石而成,明代初年出土,现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额题“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字形扁平,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每行42字,共567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阴记录了立碑人员的姓名和捐献的钱数,共323字。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杰作,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它自明代初年出土后,就受到了历代金石、书法家的推崇。它的字体古朴厚重,典雅大方,透露出一种率真朴实的气息,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风格峻厉稳健,堪称佳品。它的笔画方正宽厚,转折圆润自然,运笔流畅有力,结构均匀稳定,是汉隶方笔体系的典范。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东汉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外戚、宦官、官僚(以士族为核心)三大集团,各自之间相互利用、倾轧,政权日衰。刘宏刘宏(159-189)继位后经过2次党之祸,宦官实力大为增长,士族实力遭受沉重打击,为敛财而卖官鬻爵朝政更趋腐败。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大起义,宦官惧怕,灵帝重新启用士族官僚,势力迅速复兴。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张迁因“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而迁荡阴县令。

秦汉大一统以来形成了重视“孝”的汉文化,选官制度“举孝廉”大大推动了厚葬的风气,立碑成为当时一大风尚;冶铁锻造、刻石技术在当时也有所改善;形成了碑林林立的局面,同时间著名的碑刻有中平二年的曹全碑

创作缘由

黄巾军起义时烧毁了各处城市,唯有穀城县完好无损。张迁在穀城县任职了八年,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善待百姓,后改任荡阴县令。中平三年,穀城县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在韦萌等人提议下,聘请石匠孙兴为其刻石立碑,传于后世。

历史沿革

此碑明初在山东东平州出土,原置于儒学明伦堂前。后因日军侵占东平,毁坏孔子庙,1956年政府将碑迁至县人民政府礼堂。1966年又移至泰安岱庙炳灵门,并用玻璃罩保护。此碑现仍存于岱庙东廊房内。此碑出土时,碑文保存完好,但经历多次迁移和风雨侵蚀,逐渐残损。到明正德年间,已有5字残缺;到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4字已半边;到新中国成立后,残泐字数达65字,其中36字无法识别。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此本经康熙题签,有桂馥、郭绍高等题跋,又有翁同龢陈宝琛观款。最后收藏者是萧山区朱文钩先生,1954年捐献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内容

碑阳释文

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姬静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刘彻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于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来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亿载万年。

碑阴释文

故安国长韦叔珍钱五百。故从事韦少王钱五百。故从事韦元雅钱五百。故从事韦元景钱五百。故从事韦世节钱五百。故守令韦叔远钱五百。故守令范伯犀,故吏韦金石钱二百。故督邮范齐公钱五百。故吏范文宗钱千。故吏范世节钱八百。故吏韦府卿钱七百。故吏范季考钱七百。故吏韦伯台钱八百。故吏范德宝钱八百。故吏韦公俊钱五百。故吏泛定国钱七百。故吏韦闰德钱五百。故吏孙升高钱五百。故吏韦公钱七百。故吏韦排山钱四百。故吏范巨钱四百。故吏韦义才钱四百。故吏韦辅节钱四百。故吏韦元绪钱四百。故吏韦客人钱四百。故从事原宣德钱三百。故吏韦公明钱三百。故吏范成钱三百。故吏韦辅世钱三百。故吏范国方钱三百。故吏韦伯善钱三百。故吏泛奉祖钱三百。故吏韦德荣,故吏范利德钱三百。故吏韦武章,故吏驺叔义,故吏韦宣钱三百。故吏韦孟光钱五百。故吏韦孟平钱三百。故守令韦元考钱五百。

艺术鉴赏

用笔

用笔以方(书写汉字时,使笔画的起止处和转折处呈现出方形或棱角的形状)为主,兼用圆笔(书写汉字时,使笔画的起止处和转折处呈现出圆形或圆弧的形状)。方笔转折时用顿笔,转折处棱角分明,写出的笔画横鳞、竖勒,渐厚雄强。书写时悬腕肘,方圆兼用。

用笔凝练,以方为主,棱角分明。郭尚先认为:“汉碑严重平硬是碣(张迁碑)为冠。”(《芳坚馆题跋》)结构谨严,虽字形方正,但不失灵活变化,寓错综于端正中,殊多生趣。章法颜具灵动之气。

用笔极其讲究笔锋之正。《张迁碑》中隶书笔法的运用,独具特色,多数长横大擦,横的左端,不以蚕头夸张为特征,而是以齐整的藏锋起笔。

有些笔画偏旁极近今楷,并开楷书笔画先河。例如“吾”“夫”字中横画的写法等均为后世楷书写法所采用。再如“仁”“以”“表”“本”之擦等均与后世楷书写相一致。另外许多折笔,也露出了与楷法一致的端倪,如“己”“忠”之横折。

结字

结体方整而气象雄浑,注重“方整含蓄”四字,其形方整而不外展,不像别的汉碑那样“汉隶开张”。其势含蓄而不外显,以含蓄朴厚为特色,稳实朴拙,含而不露。结构凝整丰茂,方劲沉着,雄浑古穆。

横平竖直,横如水平,竖如绳直。除带雁尾的主横略呈弧势外,一般横竖画均很少作弧势的。笔笔挺劲,气势雄浑。

粗细相间,变化生动。笔画少的字写得特别粗重,如“九、中、少”等字。笔画多的字则写得较细,如“丽、温”等字。故笔画少者不显得单弱,笔画多者不显得雕肿。同一字中,也是粗细相间,变化多姿,如“高、问”等字。

字字生动,朴实厚重,变化自然。碑中“为”字有6个,“故”“更”“钱”等字多达30多个,写得生动自然,各具情态,毫无板滞之气。

章法

规整茂密,纵有列,横错落。前10行盈满,后6行多空余宽松。字间疏朗,空间分割有天趣。

韵律舒缓而沉稳。全篇文字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而是保持了一种平稳和谐的节奏。每个字都书写得恰到好处,并且没有过分夸张或拘束。碑阴书写更为轻松率意,并且增加了一些变化和趣味。

创作风格

《张迁碑》在书法艺术上为汉碑茂密古拙风格的代表,其书法达到汉隶高峰。

《张迁碑》既保留了篆书平入平收的用笔特点,又有隶书开张俊逸的体势,创作风格处于篆隶之间。

《张迁碑》书风的主要特色是:坚实、朴茂、古拙。言其“坚实”,笔画以方笔为主,笔力雄厚,方劲沉着,厚劲古拙,苍浑朴茂。“朴茂”书风出于当时底层书佐人物之手,与庙堂圆润饱满书风大相径庭。当时日常应用的简书体正在快速发展,偶尔使用规范隶书不免“思竭手蒙”,碑刻中出现标准隶书和俗体隶书相结合的迹象更觉其“稚气满纸,逸趣横生”。“古拙”风格体现为点画质直,结构方正,天真自然。结构组合以端庄为主,但是在端正中见让错综,灵活变化。

名家点评

明代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代(下同)郭尚先认为:“汉碑严重平硬是碣(张迁碑)为冠。”

徐树钧在《宝鸭斋题跋》赞其:“汉人书中坚朴浑厚,当为第一,碑阴尤佳。”

万经评云:“其字颜佳,惜幕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方期《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康有为《广艺舟双模):“《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杨守敬《坪碑记》云:“顾炎武(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确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匾,亦一格也。”

相关争议

《张迁碑》明代出土,明前金石载籍无此碑。欧(阳修)、赵(明诚)录中亦无。有学者质疑其真伪,顾炎武谓“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王家葵总结三大质疑:碑文不合理,书丹有误,刊刻粗糙。如“宾”误为“殡”,无“心”暗示不忠,“暨”分为“既且”,碑阴捐款人多用字不用名等。清乾隆年起,碑学兴起,人们发现其“佳处”,赞其“书法方正尔雅,汉石中少见”。清代中后期,《张迁碑》成为隶书的经典范本。

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张迁碑成书于中平三年(186年)对当时有所反映。碑文颂扬张迁功绩不足400字,其中一半的文字却是追颂祖先功德,张仲、张良、张释之张骞;这只是升迁为县令,却如此追溯祖先功德,其中距离最晚也长达300多年。从中可以体现当时十分注重官吏出身门第的社会风气。

此碑从反面反应了黄巾军农民起义的浩大声势,证明了士族官僚是镇压黄巾军起义的主力。碑文中张迁功绩最主要的一条“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不仅交代了升迁的原因,还体现了黄巾军起义的大规模暴动。

后世影响

《张迁碑》对东汉恒灵时期流行的规则整饰的汉隶有所创新,为汉碑带来新鲜活泼的生气,以其用笔结体之奇肆跌岩已开魏晋风气,又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承启后的作用。

参考资料

《张迁碑》隶书之妙品.书法字典.2023-08-23

为《张迁碑》归个派.光明网.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