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黄酒,别称代州黄酒,历史悠久,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著述可上溯至宋金时期,因独特的人文地理蕴育,宋朝张能臣《酒名记》中就有“雁门金波又琼酥”之载,素有“南绍北代,黄酒不赖”之美誉。
代县黄酒,酒色金黄,温和醇香,热饮味道最佳。现已证实对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有防病、抗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可用于中药药引、丸散膏丹辅料和烹调菜肴的佐味品。酒精度低,品味高,男女老幼均可,是低度饮料酒中的佳品。
2008年,代县黄酒酿造技术成功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代州黄酒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代县黄酒入选全国特色食品目录。
简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唯中国有之,酿酒技术独树一帜。代县黄酒采用的是北方典型的生产工艺。早在宋代酒业专著《酒名记》中就有“代州金波又琼酥”的记载;“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诗句则出自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金波即指代州糜儿酒;在1984年的全国北方青岛市黄酒评议会上,代县黄酒曾被誉为“色美味香、酸甜适口”。1993年前后曾畅销华北市场,喝代县黄酒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最初,代县黄酒的酿制处于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生产,市场准入门槛低,后因其传统的加工技艺和质量保证,在竞争中得到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发展
代县黄酒酿制技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正积极申报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糜儿酒产业得到了振兴,其保护措施自然也必不可少。例如,保护老技工、老工人,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进修等形式,培训年轻管理人才,促进传统生产的传承发展;保存传统黄酒生产工艺,避免使用化学制剂和不使用现代化设备,建设黄酒生产工艺展示作坊,再现传统生产工艺;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每年从利润中抽出10%的资金,用于黄酒酿制技艺的挖掘保护。除此之外,还对其制定了从2011年至2015年五年发展计划,包括成立代县黄酒酿制技艺研讨会,统一种植350亩黍子基地,专人巡视管理,确保无污染原料的供应,建成代县黄酒酿制技艺展示厅等等。
地域特征
据代县县志记载,宋代杨家将驻守代县雁门关,每逢出征,当地百姓即以自产糜儿酒犒军;明清时期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俗音乐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唐宋绍兴酒不赖。”证明代州黄酒是北方黄酒的代表性产品;相传晚清时期,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西逃时路经代县,居住在阳明堡镇,就曾品尝过代州黄酒,并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代县黄酒之所以口味独特,首先要源于当地特有的农作物,例如黍米,代县黍米因当地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因此比周边其他地区所产黍米品质较高;其次,水乃酒之母,滹沱河东西横贯代县全境,南北两山地下多为沙砾石地层,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沙砾石起到了独特的过滤作用,深层地下水水质甘洌,可直接饮用,为酿酒的上乘好水;再次,代县黄酒酿制技艺看似简单,但制曲、发酵、熟化、熬制、焦糖色素炒制等多个工艺过程,只能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操作,凭目观、手感及鼻闻来控制,一些经验只能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去感悟,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一些技术要求至今无法形成具体的理论指标,全凭经验掌握,从制作技艺来看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效价值
中国有历史记载的酒类史中就有黄酒生产,黄酒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例如我国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就表达了人们战胜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代县黄酒酿制的工艺流程不易操控,每道工序的操作都要求精细严密,是其他酒类生产难以比拟的,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另外,代县及周边县大面积的旱地适宜种植黍子,加工糜儿酒可以处理当地及周边县的黍米,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代县黄酒产业不仅可以为当地群众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特点
代县黄酒,酒色金黄,温和醇香,清晰透明,甘甜适口,味道鲜美。
荣誉
1982年代县酒厂恢复生产,质量不断提高,信誉日增。1984年,在全国北方青岛市黄酒评议会上,被誉为“色美味香、酸甜适口”的食品。代县黄酒采用北方典型的生产工艺,把当地盛产的黄芪药材热浸勾兑陈酿而成为北芪黄酒。
参考资料
代县黄酒.代县人民政府.2024-03-01
代州黄酒(Daizhou Chinese Rice Wine).山西外事.2024-03-01
聚势再赋能 黍酒向新生——写在代州黄酒专业镇绍兴招商行之际.忻州日报.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