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坑村(雅称霞坑)是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佛昙镇东北部,南隔鸿儒江与岸头村相邻,东与下苏、先锋二村毗连,东北隔苏山与东坂村接壤,西北隔大荟山与马坪镇林村交界,西与港头村毗邻。
政区沿革
下坑明代属十七都石门下里,清代属石门下保。民国初年为外东区佛昙镇所辖。民国29年实行保甲制度,下坑属佛昙镇先锋保所辖。解放初成立下坑乡,属第五区(佛昙区)管辖,1958年9月改为下坑生产大队,归佛昙公社管辖。1984年公社改为镇,大队改为村,辖下坑、田仔下、柑仔脚、石前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08户,3891人。下坑社565户,2204人;田仔下284户,1099人;柑仔脚121户,435人;石前38户,153人。
姓氏源流
下坑为佛昙镇杨姓发祥地。南宋德元年(1275年),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市),幼年的宋恭帝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赵禥的皇后)被挟北去,度宗的淑妃杨氏所生皇子赵 日 正,在淑妃弟杨亮节护卫下逃到永嘉(温州),被从临安逃出的大臣们拥到福州称帝,改元景炎,尊淑妃为太后。亮节任处置使。在元军追击下,小朝廷以船队南下,至泉州港,逢蒲寿庚降元,乃匆促离开泉州港,继续航海南下。杨亮节带三个儿子上岸办事,未及同行,只得到漳州市一带沿海寻觅。到佛昙时听说小朝廷已南下广东省,乃将患病的第三子杨盛寄养在佛昙,自己带长、次二子到厦门市(今厦门),要觅船往广东。听说南宋小朝廷已败亡,乃带长、次二子往州(今金门县)官澳,耕山渔海为生,在金门传下众多后裔。亮节第三子杨盛(谥世隆),居佛昙大荟山下,传后裔于下坑,再传到佛昙各角落及其他地方。
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1897亩,其中水田850亩,农地1047亩。虾池2000亩,还有未开发的滩涂200亩。虾池是改革开放以后所辟,发展了鱼虾养殖,村民开始走上致富之路。电视、电话已经普及,自用的摩托车有700多架,从事运输的摩托车、拖拉机、机板车有数十架。机耕路开到山间园地。
蓉山小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建教学楼两座,有教室18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设12班级,学生512人,教师13人。学童100%入学。
名胜古迹
大荟山岩画,为原始人类所遗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日岩,古称安德院,在大荟山山腰中部,为避暑胜地。
杨氏大房祠堂,明崇祯间建,背靠芙蓉山,面向鸿儒江,远朝莲花山,左有犁壁山,右有鹭石,环境优美。
谢府元帅庙,每年正月十五在庙前“闹元宵”。
古代人物
杨一葵,守仁之子,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云南省左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