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体质失血,胸痹心痛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歌诀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体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主要成分
性状特征
主要作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义
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人参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助运化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温中焦之阳气,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运化,吐泻冷痛诸症悉可解除,故方名“理中”。
加减化裁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治疗病证
用药前须知
使用注意
忌海藻、菜、桃、李、雀肉。
理中丸规格
适应症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次,夜二次。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
温馨提示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附方
名称:理中丸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取汤和一丸服之,日十服
主治:霍乱
出处:《千金翼方》卷十八
名称:理中丸
主治: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出处:《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名称: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主治: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出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论后辨》: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原地区,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温病条辨》: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伤寒寻源》: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缓,逗留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
参考资料
理中丸的功效_理中丸组成配方和方剂歌诀 - 中医药网.中医药网.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