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伤寒寻源

《伤寒寻源》为清代名医吕震名所著伤寒学经典,分上、中、下三集,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其后,于咸丰四年(1854)及光绪七年(1881)两度刊刻流传。此书更被珍藏于《珍本医书集成》中,彰显其学术价值与地位。

作者简介

吕震名,生于公元1797年,卒于1852年,字建勋,原籍安徽,后因家族迁徙定居于风景秀丽的浙江杭州市,成为地道的杭州人。他出身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便沐浴在书香之中。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吕震名凭借扎实的学识与才华,成功考中举人,随后步入仕途,短暂担任荆门市州判一职。然而,他并未长久留恋官场,不久后便毅然辞官,返回家乡寻求心灵的归宿。

道光十二年(1832年),吕震名选择移居至文化底蕴同样深厚的苏州市,这里不仅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也让他得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医学研究与实践。吕震名对医学书籍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情有独钟,历经二十余年的深入研读与临床实践,他深刻领悟到该书不仅是对伤寒疾病的精准阐述,更是中医疾病分类与治疗的普遍法则。

在《伤寒寻源》一书中,吕震名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发,提出了诸多新颖而深刻的观点,这些见解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也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者如陆九芝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吕震名还著有《内经要论》一书,虽然遗憾的是这部作品未能流传下来,但从其已知成就中,我们不难想象其在中医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

内容简介

《伤寒寻源》这部医学巨著匠心独运,全书精妙地划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均聚焦于伤寒学说的不同维度,展现了作者吕震名深厚的医学造诣与独到的学术见解。

上集开篇即深入剖析了风、寒、湿、温、热等多样病因,以及这些病因如何与中医经典的六经辨证体系紧密相连,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而系统的病因病机框架。通过详尽的论述,吕震名不仅揭示了各种病因的内在联系,还进一步阐明了它们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中集则聚焦于《伤寒论》中发热、烦躁、自汗等21个核心症状,通过精细的辨析,将相似症状逐一区分开来,并着重强调了伴随症状的不同对病情本质、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部分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敏锐洞察与精准判断。

下集则是对《伤寒论》中方剂学的深入挖掘与阐述,吕震名对每个方剂的适用范围、组方原理及药物配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解释,使读者能够深刻领会到这些方剂背后的精妙构思与卓越疗效。此外,书名《伤寒寻源》更是巧妙地借用了张仲景自序中的“见病知源”理念,表达了作者对于伤寒疾病本质及其治疗原则的不懈追求与深刻洞察。全书在汇集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张仲景的思想精髓,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与指导。

影响评价

陆懋修对《伤寒寻源》赞誉有加,认为该书自道光年间以来,在研究《伤寒论》领域堪称首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学术价值不可小觑。

参考资料

伤寒寻源.中华典藏网.2024-09-04

伤寒寻源.中医古籍数据库.2024-09-04

《伤寒寻源》 (全本).中医世家.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