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是于1948年8月2日在河南省宝丰县大白庄村创立的大学,是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之一,该校校长为潘梓年(1950年4月任职,数据收录于2024年9月28日)。
1948年9月5日,中原大学搬迁至宝丰县城,10月24日,中原大学整体搬迁至开封市,借用河南大学校舍,1949年5月,中原大学又由开封搬迁至武汉市。1950年5月1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原大学更名为中南中国人民大学的通知,但因《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颁行和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开展而未落实。1950年8月,中原大学成立了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951年初,中原大学相继成立了文艺、教育、政治、财经学院。同年8月1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更名为武汉音乐学院。8月16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制为公立华中大学。经过两院的独立和合并,中原大学实际上只剩下校部和财经学院。同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单设。1952年9月,中南局指示中原大学在已撤销的政治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政法学院。1953年4月,中原大学撤销,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后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成长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948年11月底,中原大学研究班毕业学员共计189人,其中研究班学员24名,中原大学在五年时间内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为中南地区乃至中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建设者,并为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沿革
办学背景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加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的决定,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进驻宝丰。6月14日,陈毅、邓子恢也到达中原局驻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了广大中原地区,建立了拥有3000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扩大、巩固、建设中原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成为中原地区的首要任务,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1948年6月22日,中原解放军攻克河南省省会开封市,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对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十分重视。在党的号召下,6月24日开封青年学生大批走向解放区。6月29日,河南大学一群进步教授如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罗绳武、赵丽生和进步诗人苏金伞、《中国时报》总编刘国明等79位同志到达宝丰县。7月9日,开封一批进步学生287人也来到宝丰,要求参加革命工作。为把从开封各地来解放区的教师和学生改造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创办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中原局邀请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等人参加会议,议定校名为“中原大学”。
筹办大学
1948年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由陈毅、张际春、刘子久、张柏园、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7人组成。陈毅兼任主任委员,张际春、刘子久、张柏园、嵇文甫、王毅斋为副主任委员,设临时校部于河南省宝丰县大白庄村,由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陈斐琴主持校务日常工作。
1948年7月29日,晋察冀解放区南下干部郭步云、安愚等13人抵校,着手中原大学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同日,中原大学设置教育、秘书、注册、总务四科,将学员分为三个大队,每队设队长一人,辅导员二人,辅导助理一人。7月30日,《豫西日报》发布了中共中央批准创设中原大学的重大消息。8月2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正式宣布中原大学成立,任命陈毅兼任校长。8月7日,中原大学正式开课。
从大白庄村到宝丰县城
中原大学开学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师生的不断增加,大白庄村的客观条件和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1948年9月5日,中原大学由大白庄村搬迁至宝丰县城,校部分散设在老百姓家里,各大队虽仍散布于周边的村庄,但已相对集中。同月,经中共中央研究决定,由范文澜接任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并由华北大学抽调一批中层干部支援中原大学办学。在宝丰,中原大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增设了新闻系和图书馆,还由于革命形势发展,中原区的知识青年来投考中原大学者日益众多,到11月,全校学生达到了2000余人,成立了17个大队,当时离城十里几乎都住有中原大学的学生。这段时间,中原大学逐步走向正规。
从宝丰到开封
1948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次解放开封。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当局决定将河南大学迁往苏州市。经中原解放区领导研究决定,在河南大学原址开办中原大学分校,后经中共中央中原局研究决定,将中原大学整体搬迁至开封,借用河南大学校舍。
1948年11月29日,中原大学全校2000余人开始搬迁,至12月10日仅用了11天就完成了全部搬迁工作,并顺利复课。搬迁至开封后,学校便立即着手进行机构调整工作,正式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和校务会议制度,校务委员为校务会议成员,首届校务会议成员由潘梓年等19人组成。校务委员会是中原大学行政最高权力机构,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并须经半数以上委员赞成方能生效。
从开封到武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解放南京、上海市等重镇,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决定复办河南大学,要求将河南大学迁回原址开封。同年5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大学由开封搬迁至武汉。
1949年5月14日,中原大学南下工作团随军南下,协助部队开展武汉市文教部门的接管工作,并为中原大学南迁武汉作准备。此后,中原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为重建河南大学,中原大学南迁前留下了一批师生,同年6月,以中原大学留在开封市的医学院、师训班共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干校400余人为基础,河南大学正式复建,其中医学院几经演变,成长为今天的第三军医大学。至8月17日,中原大学全部搬迁完毕。
更名风波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正式成立)。中原大学因与其性质相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原大学希望对校名进行更改。
最初,中原大学拟更改校名为“中南大学”,由中南军政委员会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但1950年4月14日教育部来电,表示“以行政区命名大学,可能解释为该区的唯一大学,可能使区内大学,发生误会,请考虑可否仍用原名或另改别名。”
1950年4月19日,经商议,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电复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原大学改名中南大学,我们考虑尚不致引起区内大学误会,兹为明确计,拟更名为中南中国人民大学,或仍名中原大学,请予核定。”4月29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收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回复:“我部同意中原大学更名为中南人民大学。”5月1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原大学更名为中南人民大学的通知。收到通知后,中原大学即着手筹备更名工作。但是,随着《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颁行和高校院系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原大学一直未更名为中南人民大学。
1950年8月,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了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主要招收参加革命工作3年以上的产业工人就读,这便是现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前身。
在发展中调整
南迁武汉市后,中原大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至1951年初,相继成立了文艺、教育、政治、财经学院。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自8月1日起,将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更名为中南文艺学院。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制为公立华中大学。经过两院的独立和合并,中原大学实际上只剩下校部和财经学院。同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校舍竣工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又指示,单设中南民族大学。1952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中南局指示中原大学在已撤销的政治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政法学院,并于10月14日挂牌成立,至此,中原大学只有财经、政法两院。
撤销
1953年1月6日,孟夫唐根据中南局指示,在中原大学召开大会宣布了撤销中原大学,将其拆分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同年4月,经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同意,撤销中原大学,正式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后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成长为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文艺学院是中原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次日,中原大学南下工作队进城参与接管工作。工作队首先接管的学校是武汉艺术专科学校。该校成立于民国前期,起先名称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29年改称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汉解放前夕,该校师资流失严重,经费无着,武汉军管会指示中原大学接办,于是潘梓年等研究决定,以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为班底组建文艺学院并下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系,任命电影艺术家崔嵬为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文艺学院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主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文艺的宣传战斗作用。
1949年11月5 日,中原大学向上级机关呈交转变办学体制的报告,计划停招短训班,设立文艺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院,四院下设各系。
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1949年12月5日,由于教育学院成立时就与华中大学毗邻,这成为以后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而成立公立华中大学的中原大学的撤并有利条件。至1950年9月,教育学院已有政治、历史、教育行政、俄文四系。
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于1949年12月5日挂牌成立,实行双重管理,即由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原大学管理的同时,接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及其所辖财经教育委员会的领导。财经学院共有财政银行系、合作贸易系、统计系三系和一个财经研究班、一个财经干部轮训班。
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存在的时间很短,1950年1月成立,同年6月就归并于财经学院,学员学习主要是短期政治培训。
中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1951年1月开始筹划,9月在武昌洪山东麓开建,首届学员在财经学院内招生,主要为民族干部培训班。
资料来源
相关设施
1948年,中原大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增设了新闻系和图书馆。
师资规模
1948年,中原大学主要有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刘国明等四位教授。
学科建设
1948年,中原大学设置四个部,学制暂定为4至6个月,主要课程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政策》《青年修养》《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纲》等。
学校招生
1948年,中原大学学员不足,学校在宝丰县设了7个招生组,9月又赴洛阳市、许昌市、鄢陵县、叶县等地招生。同年9月下半月只招了70名学生,后来经过积极工作,10月份招了482名。郑州市、开封解放后,各地大批青年来校报考,两个月内共招新生1966名,到11月份,学校共有师生2194名。
办学成果
人才贡献
1948年11月底,中原大学研究班和一、二两个大队提前毕业,毕业学员共计189人,其中研究班学员24名。截至1953年中原大学正式撤销前,中原大学在五年时间内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干部,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建设者。
教育体系贡献
1951年,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更名为中南文艺学院。后武汉音乐学院成长为今天的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及广州美术学院。
1951年8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组为公立华中大学,后公立华中大学成长为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
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托中原大学筹建中南民族大学,中原大学接受了这项任务,在招收“民族干部培训班”后,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纳入管理,成为中原大学民族学院。1952年9月,中南局因急需培养一批公安、政法干部,指示中原大学在已经撤销的政治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政法学院,该院于10月14日挂牌成立,此时的中原大学,实际包括财经、政法、民族(筹)3院。同年11月,民族学院新建校舍竣工后,中南军政委员会指示该院从中原大学独立出来,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后成长成为今天的中南民族大学。
1953年,中原大学撤销后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后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成长为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校文化
中原大学对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较为系统科学。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一方面学校注重研究生的全程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成绩优良的研究生能够尽快承担教学工作。如政治研究室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对新晋为助教的研究生开展后续培养。
理论为主、实践为辅
着重使新晋助教在已有基础上能够继续提高理论素养。具体的培养方法包括:其一,精读原著。该项工作由指导教员与新晋助教共同参与,借此实现学术交流和同步提高,夯实助教的理论功底。其二,协助教员完成教学工作。在教员授课后,新晋助教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听取和记录大队学员反馈的问题,供教员解答之用。二是有时会代替教员为大队学员解答问题。此时,助教须先进行试讲,并在教员的指导下对解答报告进行修改、定稿,然后再下队进行解答。
教学实践为主
新晋助教在教员的指导下正式登上讲台授课,在实践中磨练。除留校在各研究室学习外,中原大学在搬迁至武汉市后,又连续派遣四批共计近百名研究生赴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各研究室学习。在管理方式上,中原大学特别注意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组织领导,实行两步把关制:一是由校长、院长和研究室主任共同把好选拔关,即由研究室主任物色、选拔,呈请院长审核与校长批准,以此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使真正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不至于漏选;二是加强研究生学习的领导,把好业务提高关,即由各研究室聘请教授、教员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扎实开展对研究生的培养。
历任管理层
资料来源
校园活动
1949年6月19日,河南大学与中原大学共同举行联欢晚会,中原大学欢迎河南大学胜利返回开封市,河南大学则欢送中原大学南迁武汉市。
意义
中原大学与河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都有着血脉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了一批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栋梁之才,为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中原大学历史溯源.微信公众平台.2024-09-28
中原大学与新中国高等教育.百家号.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