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墓纸

墓纸是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用于祭祀活动的一种纸钱,通常用来压在坟墓上。现今常见的墓纸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称为“五色纸”的多色彩纸,另一种是纯黄色的“黄嘏纸”。

历史沿革

墓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会在墓祭时使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的墓纸不再燃烧,而是通过放置碎石子或土块的方式压在坟墓上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这一做法也体现了修缮坟墓的意义。

形式特征

墓纸通常是长方形的,边缘整齐或带有锯齿。在不同地区,墓纸的颜色和样式有所差异。泉州市地区的墓纸以红、黄、白、绿、靛等多种颜色为主,称为「五色纸」,象征着五行元素。早期,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偏好,比如三邑地区偏爱白色墓纸,而同安区则更喜欢黄色墓纸。随着时间推动,泉州地区的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五色纸」。此外,这些五色纸在七夕时烧给七娘妈、注生娘娘、床母等女神,当作布疋。相比之下,漳州市人和客家人的墓纸主要是纯黄色的「黄嘏纸」。当没有墓纸可用时,他们也会选择使用类似钞票形状的「金白钱」,分为金钱(黄色长方形色纸)和白钱(白色长方形色纸)两种,无贴任何金银箔,主要用于焚烧给冥府的官员和其他神灵。在某些地方,金白钱也被直接烧给地基主、有应公以及所谓的「好兄弟」。

用途与意义

尽管墓纸的形式因地而异,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即代表屋瓦,压上墓纸意味着为已故之人修缮房屋。此外,压上墓纸的坟墓表明其后代仍在祭拜,这有助于防止祖先被看作'无嗣孤魂'或成为无人问津的孤魂野鬼。在清明节期间,由于许多人会整理自己的祖坟,因此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防盗措施,能够吓阻宵小盗墓或仇家破坏。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