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无大有周恩来

《大无大有周恩来》写于1998年2月,是著名作家梁衡集二十年的沉思,写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的一篇评述人物的政治散文。文章通过评述周总理一生“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六大惊人之“无”,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大有”,从而深刻地说明了总理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着在老百姓心中矗立着的丰碑。在论述周恩来的文字中,著名散文家梁衡的《大有大无周恩来》最为深挚,流传甚广。

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

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如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梁衡先生对新闻、文学、散文创作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因为他突破旧模式建立了新体系,即散文要回归真实,呼吁写大事、大情、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美。梁衡先生说,在经过人生种种历练之后,“我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下修炼自己,如气功师广采天地外气充实自己的丹田之气。”而梁衡散文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

人物简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绍兴市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生平:1913年进天津市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市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市,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市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市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中国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市。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地区,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地区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万隆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文章写在总理百年诞辰之际,是一篇饱含热泪的祭文。以周恩来鞠躬尽瘁的一生为素材,通过翔实而丰富的资料,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伟人形象。

梁衡写周总理,是以他的六“无”为视角,“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这是梁衡先生对周恩来的评价,同时也是周恩来总理兢兢业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写“无”是为了揭示“有”,其实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大公,是大有。正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奉献给全中国人民,才会有“永恒的灵魂”,他的身影才会时时在中国人民的身边,才会让人们“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才会“人人面前有总理”,“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

文章最后将总理的“大无大有”与古今中外的伟人放在一起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卡尔·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这就是生命的哲学。周恩来还会伴我们到永远。”

创作体会

关于写伟人(梁衡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记叙伟人的文章,引来多种报刊的转载,有的篇目还很快被选入高中课本。不少读者和报刊希望谈点体会。

其实我原来决无一定要搞这类创作的打算,只是在工作实践中,在过去读经典著作时认识了这些伟人,而在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又感到要重新认识他们,于是就拿起思考的笔。这其实就是几篇读书笔记,几乎每篇都可以从日记中找到原始的片段。古人论文,“不平则鸣”,中医论病,“不通则痛”。这几年社会上,包括我自己,确实常常有对传统的“不通”之感,于是就有痛苦的求通的思考。文为通而写,打通作者之思,打通读者之思。文章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不平到平,由不通到通的过程。这是情与理的梳理。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靠政治影响。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就是要把这结果之前的过程提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可亲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努力“顺瓜摸藤”,去找到那些碧绿的叶片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只前的样子。在这个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我找到了瞿秋白同志的故居,特别是门前的那条已成过去的“觅渡”河,找到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省时劳动时的工厂,找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时的延安窑洞,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指挥战略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还有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旧伙房;甚至远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恩来游历过的京都岚山和岚山诗碑,在德国西部找到了卡尔·马克思出生的房子。伟人的思想、业绩是一棵大树,我要找的是这树的生长点,是它的年轮。我努力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做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启示出一个过程,开通一个新的思路。写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都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

读后感

梁衡的散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199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写的,这篇文章是难得的佳作,借助互联网的威力流传很广。文章总结的“六无”让人看一遍就感动一遍,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想。

其一:

一篇催人泪下的至情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感人的文章了,尤其是写现当代人的。一则因为现当代没有那么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二则因为没有人有这样令人倾倒的文笔。我读《大无大有周恩来》真是泪潸潸而汗涔涔了。

周恩来人格之伟大崇高,古今罕见。他一生中之“六无”,前无古人,可以肯定,也后无来者。谁能达到总理这样的人生高度啊!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没有哪一点不是人生之制高点,没有哪一点不让后人为之顶礼膜拜。人固有一死,盖棺定论时,无不想光宗耀祖,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死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撒入江河。这一举动,让那些想不朽的人汗颜自愧。生而无后,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党而不私,让人为之肃然起敬。官而不显,劳而无怨,试问当今社会,谁能做到?我们的为官者,如果都以总理为榜样,把总理看成标高,那么,我们的社会不知该有多么清廉,我们的国家不知该有多么繁荣?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交外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人格真是举世无双!梁衡赞叹说:“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总理逝世时,我不知自己还在宇宙中的哪个角落歇息。但总理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伟大而崇高的。小时候,我是在总理的故事中长大的,再后来读天安门诗抄,读“大江歌罢掉头东”,更深刻地认识到总理对中国的影响之巨,体会到了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情怀。今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更发现,恩来总理在我心中,已经是一个圣人,一个完美的中国圣人!

此生有幸,生而遇这样的总理;此日有幸,幸而读这样的至情文章。思想在梁衡优美的文笔中徜徉,灵魂在总理的人格光辉中飞升!

其二:

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是一篇感动我的文章亦或说是周恩来是一个感动我至深的人.每看一次这篇文章我总会不自觉的哭一次.以前还一心想努力学习周恩来做一个对国家大局有用的人,但是抱着这样的立场并在它的驱使下,生活中往往有一点点的不如意就要感到身心憔悴,有时甚至犹如万箭穿心,格外难受.在一次次的受挫折后我悟出一个理:作为人是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梦想的,因为梦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用心力无法估量的.期望越高,痛苦也就越深.人只能甘愿平凡(并不等同于甘心平凡)并期望在一个个的平凡事业中去创造奇迹.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为国事鞠躬尽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让世人如何如何去尊敬他,实际上他如果是这样的想法也不会作出那样多对人民有益的事来,别人也不会想今天一样去尊重他.知道他为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功勋之后他依然保持着他的善心,这种善不只是对一个人,而是对于广大的人民--是他的国家的亦或并不是,只要是他的朋友而非敌人.事实上他就像卡尔·马克思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敌人.“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这是梁衡先生对周恩来的评价。有时间你应该看一看这片感人至深的文字。

其三: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周恩来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起段劈头一句就是“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整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生中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而正是从这"大无"之中,作者又分明发现了他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作者从这鲜见的人生范例中,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的哲学:"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反观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却削尖脑袋去贪图“有”,做梦都害怕“无”,心境被名利所禁,变得阴暗委琐。周总理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心境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是人格、学识、品德和才能等共同酿造的结果。

史料考订

《大无大有周恩来》两处史实考订

近期我发现文章中有两处文字叙述和事实有所出入,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资料,现将考订结果披露如下:

文章在写到“总理的二无是生而无后”时,有这样两处文字

其一:我在他的绍兴祖居,亲眼见过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实际情况是邓颖超未和周恩来一起回绍兴市

其二: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一九七六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您!”(实际情况是松崎君代没有生育过子女)

考订之一:1939年2月16日周恩来离开重庆市,先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活动,5月初返回重庆。3月28日至31日在绍兴市期间,频繁接见各界人士,多次发表演说,宣传抗日。29日上午,周恩来在亲属陪同下扫墓,中午饭后,翻阅周族家谱,亲笔补写了他自己和几个同辈兄弟的名字,其中他自己的那个条目是这样写的:“恩来 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臣长子,出继簪臣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需要指明的是:整个活动过程邓颖超并未同行。周恩来不在重庆市的两个半月里,邓颖超一直在重庆。考订之二:1961年3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在赛前举行的宴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各国选手,松崎君代(KimiyoMatsuzaki,日本,1938年生)在这个场合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的风采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1964年,当时已经退役的松崎君代仍作为周恩来的客人被邀请到北京,并受到热情接待。周恩来把松崎君代请到自己家里作客,并向她赠送了结婚礼物。1972年,松崎君代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问她是否有了孩子。当周恩来得知她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便动员她到中国来治疗。周恩来为她安排了中国有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担任她的主治医生。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松崎君代在她和丈夫栗本隆朗一起经营的乒乓球用品商店里感慨万分地回忆起与周恩来交往时的难忘情景。她说,周总理为她费尽了心血,但是,她至今也没有生孩子。她还说,周总理也没有孩子。她每想到这里,也受到周总理的鼓舞,因而心里感到很平静。

作品欣赏(节选)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梁衡今年是周恩来诞辰百年,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游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杨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悟禅,就如朱熹格物,自从一九七六年一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难题。二十多年了,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四人帮”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一九七六年新年刚过,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人们噙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总理遗愿。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飞临天津市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多少年后还是有人提问,难道总理的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可以寄托哀思,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多少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中国的明十三陵印度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又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一人。你看一座八宝山上,不就是存灰为记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纪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有个引子啊。

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相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韩愈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张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卡尔·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入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文献。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人墓、碑、庙、祠、铭、志,怎么偏偏轮到总理,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叹息、流泪的地方也没有呢?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四人帮”猖狂,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个为周恩来修纪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第一个纪念馆也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乡。日本的纪念碑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的那首《雨中岚山》。一九九四年我去日本时曾专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安,不觉泪水涟涟。回天无力,斯人长逝已是天大的遗憾,而在国内又无墓可寻,叫人又是一种怎样的惆怅?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地空茫。

相关词条

《晋祠》《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红毛线,蓝毛线》 《把栏杆拍遍》  《人杰鬼雄》《读柳永

参考资料

http://www.gugood.com/?action-viewthread-tid-624

http://media.people.com.cn/GB/70691/79567/index.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31/5552/20010624/496107.html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