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
泰姬陵(英文:Taj Mahal,波斯语、乌尔都语:تاج محل,印地语:ताज महल),是一座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市的陵墓,占地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整个两周王陵为长方形,历经22年建造完成,墓主为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贾汗及其第3任妻子阿姬曼·芭奴(Mumtaz Mahal)。1983年,泰姬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7月8日,泰姬陵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著名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盛赞其为“时间面颊上的一滴泪珠”。
1631年,慕塔芝·玛哈去世,沙贾汗开始为其建造泰姬陵,选取亚穆纳河湾南岸作为建造地点,任用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豪里为首的建筑师团队,以“永生花园”为构思,融合中亚、波斯和印度本土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并召集印度、波斯等地区的能工巧匠,选取印度乃至中亚地区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如白色大理石、绿松石、青金石、蓝宝石、玛瑙石等。1633年,泰姬陵地基大理石平台建造完成,阿姬曼·芭奴也被葬入泰姬陵主陵墓地下墓室,1643年,泰姬陵主陵墓建造完成,1653年,清真寺、答辩厅、花园等外围建筑陆续完工,泰姬陵建造完成。1666年,沙·贾汗去世,被其子奥朗则布葬于泰姬陵内,慕塔芝·玛哈身侧。自泰姬陵主陵墓建造完成起,就伴随着不断地破坏及修复,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泰姬陵曾多次被印度及欧洲侵略者掠夺、破坏,但也同样被印度统治者及人民保护着。1947年印度独立后,泰姬陵成为印度知名旅游景点,主要建筑有主陵墓、清真寺、答辩厅等。
泰姬陵的建筑及布局、装饰体现了双边对称性,除主陵墓外,所有建筑以南北中心为轴,都有其对应的建筑。两周王陵东西长580米,南北宽305米,中央为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寝,采用井式基础与大理石堆砌圆顶,居于中轴线末端,高74米,底座边长56.7米。泰姬陵象征着爱情,表现了沙·贾汗的帝王雄心与建造永生花园的决心,代表了所有印度—伊斯兰教风格墓葬建筑中最好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
历史沿革
名称含义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陵,是Taj Mahal的音译,Taj Mahal的称呼是欧洲旅行家从当地人口中听来,随后渐渐流传开来。泰姬陵的“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译,为皇冠或“完美”之意,Taj Mahal的含义是王宫之冠(Crown of Palace),因此不能称呼葬于此陵墓的阿姬蔓·芭奴为“泰姬”,泰姬陵是中国对其普遍采用的中文译法。
文化背景
1612年,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贾汗与其第3任妻子阿姬曼·芭奴成婚,并赐予其慕塔芝·玛哈的称号,1628年,沙贾汗继位,在位期间大规模修建宫殿、花园、陵墓,并在全国各地修装饰祖先的陵墓,并逐渐发展为红砂岩与白色大理石相结合使用的沙贾汗式建筑风格,为泰姬陵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在沙贾汗继位后,其对德干地区延续以往扩张政策,并命其子奥朗则布南征,自己率领皇家骑兵队带领慕塔芝·玛哈在其后稳步行进。在随军德干的途中,抵达布尔汉普尔后不久,慕塔芝·玛哈诞下了第13个孩子胡斯纳拉·贝古姆,但几天后即夭折,在悲伤中,慕塔芝·玛哈再次怀孕,并在生下了第14个孩子后于1631年6月去世。相传,阿姬曼·芭奴临终前请求沙·贾汗为其建造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据官方记载,沙贾汗因慕塔芝·玛哈之死痛不欲生,并将其安葬在布尔汉普尔城堡对面的扎纳巴德花园中,1932年1月,慕塔芝·玛哈去世半年后,其子沙·舒贾花费1个月时间将其棺带回阿格拉,但沙贾汗依旧停留在布尔汉普尔解决德干危机,直到慕塔芝·玛哈去世1年后才返回阿格拉,投入到泰姬陵修建工程当中。
建造历程
选址
修建泰姬陵的土地要与沙贾汗及其妻子慕塔·玛哈的身份相配,为了满足妻子的遗愿——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沙贾汗在选址时需要遵从正对圣城麦加及陵墓四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两个重要决定因素。为寻找合适建造地点,沙·贾汗开始在阿格拉堡附近寻找,但其两侧均为贵族豪宅,河对岸也均为贵族花园。经过一番寻觅,沙贾汗最后在距离阿格拉城堡有一定距离的郊区,找到了一处位于河湾处的土地,这块土地原是安布尔的王公拉贾·杰伊·辛格从其祖父拉贾·曼·辛格继承而来的花园,他将这块土地主动捐赠给沙贾汗,因其主动捐赠的慷慨之举,沙贾汗将城中一座原属于国家资产的豪宅作为补偿,赏赐给了拉贾·杰伊·辛格。同时,这处选址也受到了布尔汉普尔城堡与伊蒂穆德-乌德-陶拉陵墓的启发,前者同样位于河流的拐弯处,后者因为河景的衬托,更显优雅、尊贵。
设计
泰姬陵的设计师是以波斯建筑师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豪里为首的建筑师团队,设计泰姬陵时参照了旧德里的胡马雍陵(Tomb of Humayun)格局,并且融合了中亚、波斯和印度本土的建筑风格,设计构思来自《伊斯兰教圣经》中的永生花园意向。泰姬陵整个庭院的建筑群基于莫卧儿帝国庭院的网格结构而建造,规模接近庭院大小,总结了伊斯兰建筑的精华,以正方形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充分发挥了古典主义建筑的对称规律,风格严肃、典雅,曾普遍认为是纪念性建筑的典范。为使泰姬陵固定在不稳固的河岸,首先需要打下稳固及承重能力强的地基,为此在地基下设计了一系列竖井结构,以根据河流的波动水平而相应调整。泰姬陵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主陵墓的设计,清真寺、答辩厅、莫卧儿花园、前庭等建筑的设计与主陵墓成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此外,空间、色彩的变化,水系绿化的衬托,八角塔和穹顶的簇拥,造就了泰姬陵的独一无二。
建筑师及工匠
沙·贾汗统治时期,建筑设计的功劳归功于建造发起人而不是建筑师与工匠团队,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豪里是泰姬陵的主要建筑师,米纳里·库尔、伊萨·西拉兹、伊斯梅尔·汗·鲁米等建筑师及首席书法家安马纳特·汗等也对于泰姬陵的建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造泰姬陵所需要的工匠数量庞大,建筑师、手工匠人、书法家、绘图员等共2万多人在阿格拉聚集,据记载,砖石泥瓦匠达到了数千人,有来自坎大哈的泥瓦匠大师默罕默德·哈尼夫等,镶嵌工人是来自卡瑙季的印度教,雕花工人来自布哈拉。
选材
泰姬陵的建筑材料多样,来自印度及中亚各地,有碎生石灰泥混合物,铜螺栓铆接铁、婆罗双树木桩,花岗石、砖石、宝石、大理石等,其中木材选自北方邦的特莱森林地区,铜矿则来自印度北部的拉杰普塔纳地区。泰姬陵基座为砖石结构,材料选自泰姬陵附近的黏土,基座外部覆盖的乳白色大理石来自阿格拉以西的马克拉纳地区,一些用作装饰的半宝石和高档石材来源广泛:红砂岩来自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坦布尔、帕哈布尔,绿松石来自中国西藏,青金石来自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蓝宝石来自锡兰,玛瑙来自阿拉伯,总共有28种宝石和半宝镶嵌在白色大理石上。
建造及安葬
泰姬陵的修建从1631年到1653年,耗时共22年,其中12年用来修建主陵墓,清真寺、答辩厅、花园、大门等于后10年陆续完工,投入共计2万多个劳动力,耗资约4000万卢比(相当于21世纪500万卢比),约占沙·贾汗帝国建筑预算的20%。
泰姬陵的建造细节并无详细记载,在阿姬曼·芭奴去世后的6个月里,泰姬陵已经开始动工,1631年11月,工地已完成找平工作,1632年1月,送葬队伍抵达阿格拉堡,慕塔芝·玛哈被暂时安葬在最终安息地方的附近,陵寝的地基已经开始动工,为抵御河水侵蚀,使地基足够坚实,在主陵墓地基下建造了诸多竖井,井中底部填满约0.76米厚的碎生石灰泥混合物、其上垂直放置着9根为一组并用铜螺栓铆接铁箍拴住的婆罗双树木桩,并以花岗石、碎石和砂浆组成的的砂浆混合物将地基空隙填充。在打地基时,为使清真寺内的壁正好位于陵墓以西,大地下室的北部边缘必须与东西方向齐平,北部地基的水平面要比花园高出约1.2米。沙·贾汗在其一周年忌日时,为阿姬曼·芭奴举办了乌尔斯仪式,并于第二个忌日(1633年)将其安葬在最终的陵寝,此时陵寝地基与第二层白色大理石平台已经完工。
地基建成之后,为运送建筑材料至泰姬陵上层,修建了巨大的泥坡道,用大量的牛甚至大象来运送建筑材料,泰姬陵的围墙与地基修建同步进行,从河岸边界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修建,城墙转角的地方建有八角形塔楼。泰姬陵的主体建筑越修越高,脚手架也越来越密集,硬石镶嵌准备工作十分浩大,大理石被切成厚片沿巨大的坡道铺装到位,接近完工时,脚手架被拆卸,露出主陵真容,1643年,举行第12个乌尔斯仪式时,主陵墓修建完毕,1653年,清真寺、答辩厅、花园、大门等外围建筑陆续完工,泰姬陵建造完成。
17世纪30年代,沙·贾汗将首都从阿格拉迁至旧德里,着手建设新首都沙贾汗纳巴德,并开始了其极度奢华、挥霍无度的生活,1630年—1632年,莫卧儿帝国所统治的德干和古查拉特地区连续3年发生特大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但沙贾汗依旧将大部分财力放在建造泰姬陵与沙贾汗纳巴德之上,且西北边境内外爆发的几次战争使其丧失了大片国土,加剧了莫卧儿帝国的衰落,动摇了沙贾汗统治的稳固性。
沙贾汗共有4子,其将帝国不同地区分别交由4子掌管,因此其对于帝国的掌控力逐渐降低。1657年9月,沙·贾汗重病,4子之间开启了帝位争夺,即使同年11月其病情痊愈,也无法阻止兄弟相残的局面。1958年7月21日,奥朗则布在斗争中获胜,并于阿格拉即位,随后将沙贾汗囚禁于阿格拉堡,相传,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只有其女儿贾哈娜拉陪伴着他。1666年1月22日,沙贾汗去世,死后被其子奥朗则布葬于泰姬陵。
破坏及修复
瓦克夫是莫卧儿帝国为永久维护陵墓而成立的基金,其为泰姬陵捐赠的资金用以支付泰姬陵的维护费用及守陵人与哈菲兹的雇佣费用,泰姬陵南门外的泰姬甘吉集市所获取的收益同样为泰姬陵的维护提供了资金。
自泰姬陵主陵墓建造完成起,就伴随着不断地破坏及修复。在主陵墓建造完成后的20年中,主陵墓的穹顶、半空的拱廊、4个小圆顶、清真寺及答辩厅的穹顶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建筑师及工匠对此进行了及时的修复,但并未留下详细记录。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在其死后的100年中,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阿格拉被不断掠夺,泰姬陵也未能幸免于难,如珀勒德布尔邦的贾特人统治者苏吉拉·马尔从泰姬陵抢夺出许多珍宝放置在其迪格的享乐宫殿中。180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崛起,并占领统治阿格拉,并对其进行城市改造,在此期间泰姬陵等许多珍贵历史遗迹被破坏。
1803年,英属东印度公司逐渐崛起,印度阿格拉与德里两座城市被其征用为军事要塞,阿格拉的许多花园、陵墓遭到破坏,泰姬陵成为了英国殖民者的享乐天堂,他们将泰姬陵改造为娱乐场所,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并在醉酒狂欢后对泰姬陵进行肆意破坏以消磨时光,亵渎了陵墓的神圣意义。1810年,英国泰勒上尉被命令修复泰姬陵,花费4年时间,修复了泰姬陵外立面镶嵌珠宝被盗撬最严重的地方及泰姬陵的花园,1822年,外立面又遭受到更严重的毁坏,泰勒用彩色的灰泥进行了修复。孟加拉邦总督本廷克曾计划将泰姬陵的大理石立面拆除,并用船运到伦敦卖给英国贵族,但相传因拍卖未能成功导致计划失败,泰姬陵得以保存。1857年—1859年,由于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满,印度爆发了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结束了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人们重新开始修复泰姬陵,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修复工作,如为沙·贾汗的陵墓更换在起义时受损的镶嵌物等。
1899年,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乔治·寇松就任印度总督,终止了在泰姬陵举办庆祝活动的行为,复兴了印度考古调查局,并命其对泰姬陵开展大规模的维修和保养,并于1908年完成,泰姬陵的水渠系统,清真寺、答辩厅、周边建筑、正门、南门、花园、阿姬曼·芭奴闺中密友之墓等都经过了精心而复杂的修复及重建,寇松曾从开罗订购一盏镶嵌着黄金和白银的铜灯,直至21世纪依旧悬挂在沙贾汗与慕塔芝·玛哈衣冠冢之上,花园也被寇松改为英式草坪,与传统的莫卧儿帝国花园相去甚远。
地理环境
位置地形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部恒河平原上的北方邦阿格拉市郊区,地势平坦,地面植被丰富,距离阿格拉市中心约7公里,距离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约369公里。
气候环境
泰姬陵所处的北方邦阿格拉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温度相对较高,6至9月西南季风前后为雨季,降雨较多,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降雨较少。20世纪80年代起,泰姬陵附近开起数百个工厂,工厂废水排入亚穆纳河,不仅污染河流与空气,而且使泰姬陵白色大理石建筑表面受到污染,但随着1994年—1996年印度最高法院关于泰姬陵附近所出台的相关禁令实施起,环境有所好转。
水文地质
泰姬陵坐落于亚穆纳河(Yamuna River)的南岸,地下水资源丰富,是阿格拉的主要水源之一,也为泰姬陵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泰姬陵及其周围的石质以红砂岩为主,土壤以恒河平原冲积土为主。
景区布局
泰姬陵总占地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整个两周王陵为长方形,陵墓长宽数据学界说法不一,根据尹林海在《印度建筑印象》的观点,东西长为576米,南北宽为293米;根据林太在《印度通史》中的观点,东西长为580米,南北宽为305米,四周围墙以印度传统红砂岩建造而成,围墙东、西、南三侧各有一扇大门。泰姬陵整个陵园主要由两大庭院组成,前庭主要为拱廊平台、塔楼、正门等组成,后庭主要为莫卧儿帝国式花园、主陵墓、西侧清真寺与东侧答辩厅(招待所)等组成。
主要建筑
陵墓整体
泰姬陵陵墓整体包括正中间的主陵墓以及西侧清真寺与东侧答辩厅(招待所)。
主陵墓
陵墓外部
泰姬陵陵墓整体建设在由红砂岩建造的地基平台之上,遍布几何图案,标志着向纯粹和神圣空间过度的开始,整个陵墓由纯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修建在高7米,长宽各95米的大理石基座平台之上,平台上装饰着精致的植物元素浮雕,大理石平台的4个角落各有一个高约40米的圆形尖塔,内有专供穆斯林教徒拾级登高的50层阶梯,原为宣礼塔,用以召唤信众礼拜,但泰姬陵的4座尖塔并无此实用功能,主要是为了使整个建筑规模更加宏大,比例更加协调。高耸的大理石尖塔被阳台分为3节,里面有楼梯通往顶部,顶部有一个小的带穹顶的亭子,为主陵增添了平衡性和协调性。尖塔微微外倾,有观点认为,这样的构造是为了防止地震发生时,尖塔向内倾倒砸坏陵墓,也有观点认为就其巨大的高度而言,更有可能是为礼拜提供一个完美的视线。
泰姬陵大理石基座平台正中间为主陵体,主陵墙壁厚达数米,是一座4角为切角的矩形建筑,每边长约为56.7米,上下总高约为74米,主陵的8个外立面为双层拱形凹室结构,位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长方形拱门的每一面细节几乎完全相同,拱门上方的皮西塔克上面刻有书法家安马纳特·汗所写的书法题词,用黑色大理石镶嵌了100多米长的《伊斯兰教圣经》经文,为信徒们阐释了审判日以及永生花园的意义。拱门外框镶嵌有阿拉伯式藤蔓花纹与经文卷轴图案,从角落里延伸出来,由最精致的花饰相连,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里,上面镶嵌的珠宝变幻出不同的光彩。南面皮西塔克上的书法经文引导着来访者进入神圣空间:“安定的灵魂啊!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在我的乐园里。”
泰姬陵主陵顶端为是一个硕大的、状似大半个球形高耸饱满的圆顶,坐落于约7米高的圆柱底座之上,直径为18米,因其形状似洋葱,也被称为“洋葱圆顶”,圆顶顶部装饰有莲花设计,隆起的尖顶最初由黄金制成,但于19世纪初被镀金青铜制成的复制品所取代,顶端的月牙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图案,两端指向天堂,与主尖顶形成三叉戟形状,使人联想到印度教湿婆象征,是传统波斯和印度教装饰元素融合的产物。大圆顶四周,建有4个与其形状相同的小圆顶,它们同大圆顶交相辉映,其圆柱底座直通陵墓顶部,为其内部提供光线。
陵墓内部
泰姬陵主陵墓内部由上墓室与下墓室两部分组成,上墓室基于《伊斯兰教圣经》里对哈什特比希特布局原则的描写建造而成,分为上下两层,都用精细的生石灰泥装饰,形状呈8边形,边长约为24米,东、西、南、北4面是与皮西塔克相连的巨大拱门,用于引入光线,同时用方形格窗划分内外空间。围绕上墓室中心有8个房间,是供贵族和宗教领袖乌理玛使用的场所,哈菲兹在这里背诵经文,这些房间的音响效果极佳,祷告的声音可以回响于整个建筑。
上墓室的地面由八角形星星与尖十字形的几何图案交替铺就,内立面镶嵌着小鸢尾、水仙花和郁金香等图案,这些珠宝镶嵌象征着为了挚爱以及为了来世而准备。上墓室的浅浮雕墙裙上有满刻花朵的花瓶,下层的图案比上层更为繁复,主陵外立面也有类似花朵,但没有类似复杂的花瓶,墓室内部穹顶的上方是番石榴状的穿顶。上墓室中心是精致的镂空大理石屏风围成的八角形空间,与哈什特比希特的布局一致,屏风上遍布硬石镶嵌的花卉图案。
在镂空大理石屏风围成的八角形空间中心是阿姬曼·芭奴的衣冠冢,在其之后下葬的沙·贾汗衣冠冢则“位居旁侧”,衣冠家和屏风作为整体,其形制与外形契合《伊斯兰教圣经》中永生花园的模样。沙贾汗与慕塔芝·玛哈的衣冠冢大不相同,慕塔芝的衣冠家在基座上镶满了莫卧儿帝国风格的花朵图案,在衣冠冢抬高的部分,以阿拉伯风格的花朵图案营造出丰富的表面,下垂的花朵表示哀悼,最上层刻有《古兰经》经文,在衣冠冢底部,刻有简单的墓志铭:“发光的墓属于阿姬曼·芭奴·贝古姆(Arjumand Banu Begum ),她的名字叫阿姬曼·芭奴,死于1040 年(公元1631年)。”沙·贾汗的衣冠冢比慕塔芝·玛哈更大,在其衣冠冢的底部刻有简单的墓志铭:“这是他至尊威严的神圣坟墓,永恒的居民,吉祥福佑的第2个真命天子一一沙贾汗·帕德沙。愿他永远芬芳。1076 年(公元 1666 年)。"
下墓室在沙贾汗与慕塔芝·玛哈的衣冠冢之下,沿上墓室南侧入口陡峭的阶梯进入朴素的大理石墓穴便能看到2人真正的棺椁,棺椁安置在地面衣冠家的正下方,以确保没人可以踏足在他们的遗体之上。两个棺椁都是南北朝向,里面的遗体头部朝北,面朝麦加(在印度为西面),墓志铭上雕刻着与皇帝及其妻子的功德、地位相称的颂词。沙·贾汗的棺椁更大也更精致,其底座和墓碑与他作为“世界之王”的地位相称,但没有任何《伊斯兰教圣经》经文,代表的是皇室政权而非宗教神权;较低的平台上是阿姬曼·芭奴的棺椁,虽然相对比较简单,却刻画着《古兰经》里安拉的 99 个尊名,以行云流水的书法描绘了他的种种功绩,慕塔芝·玛哈的墓碑由沙贾汗亲自督造的,因此,无论是样式还是理念,都和整个泰姬陵一样神圣,地下墓穴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降重的开放仪式( 大约在乌尔斯期间),但基督徒被禁止进入,以免亵渎它的神圣。
清真寺与答辩厅
泰姬陵主陵墓西侧为清真寺,东侧为答辩厅,清真寺与答辩厅样式相同,是典型的沙·贾汗式建筑,以红砂岩建造,矩形的大厅上有3个白色大理石圆顶,其中外侧的2个稍小,清真寺与答辩厅前面都有一个高出地基平台约0.6米的大平台,在其每一侧与主陵墓之间有一个下沉式的水池,以供祈祷前的洗礼之用。答辩厅有“映像”之意,在布局上与清真寺保持一种对称均衡,因其最早供宾客使用,也被称为招待所,与清真寺唯一的区别在于没有朝向麦加的壁龛。这样的结构建立了进入泰姬陵的等级,即谁有权进入两周王陵建筑群的哪个部分,如皇室成员、宗教领袖可以进入最神圣的墓室、而贵族和宠臣只能待在位置稍低,但比地面高得多的会客区域,不能进入墓室。
莫卧儿式花园
陵墓整体南面是横轴式的正方形莫卧儿式花园,花园被两条红砂岩甬道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又被较窄的交叉走道细分为4个象限,从而将整个花园分为16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小花园,花园甬道东西两侧是点缀着鲜花的绿色草坪,草坪外侧则种奇花异树。从正门到主陵墓的花园甬道正中间是一条笔直的水渠,水渠两侧种植着草坪与矮树,在水渠的1/2处与另一条水渠在此交汇形成十字形水渠,水渠中间是一个接一个的喷泉,两条水渠交汇处是1个正方形大理石水池。在花园西北象限靠近西北角是一个围墙,上面标志着阿姬曼·芭奴最初被埋葬的地方。
前庭
泰姬陵前庭是一个游客集散地,可以从东门、西门和南门之中的任一入口进入,东西大门是游客常用的大门,前庭北侧是长长的拱廊平台,平台正中间是泰姬陵的正门,可以从这里直接进入泰姬陵后庭,正门东西两侧的建筑是仆人庭院,即守墓人的居所,前庭的东南角与西南角各有1座墓地,传统上被称为“萨赫利塔”或女性朋友之塔。
正门
泰姬陵正门(达尔瓦扎-伊-劳扎)位于花园南侧拱廊平台的正中间,即泰姬陵前庭和后庭的过渡建筑,从这里可以进入后庭的花园与陵墓区,正门为红砂岩建造的矩形建筑,南北两面铺设有几何图案的平台,两面的入口上设有皮西塔克,入口两侧是双层壁龛,南北两面入口的正上方总共22个小圆顶,相传象征着泰姬陵建造的22年时间。泰姬陵正门两侧的拱廊平台供游客使用,虽然不能从这里进入主陵墓,但可从拱廊遥望泰姬陵,拱廊平台东西尽头各有1座坚固的塔楼,与主陵墓平台的构造相似,以确保整个建筑群的平衡。
南门及泰姬甘吉、东门、西门
泰姬陵南门(西迪·达瓦扎)由红砂岩建造而成,呈竖直矩形,样式较为简朴,它的内外两面都带有皮西塔克,入口采用带有皮西塔克的矩形大门,顶部带有4个装饰性小尖塔,南门的入口比前庭高出约3米,从南门进入前庭时需要拾级而下。从南门走向陵墓外侧为泰姬甘吉地区,是一个原本被设计为泰姬陵经济引擎的集市,拥有和泰姬陵花园相同的布局,即被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里有1个客栈,它们一起通往集市中央的8角形庭院,那里是所有游客聚集之处,靠近大门的前2个客栈由皇帝建造,有 136 个房间,每个客栈中央都有1个庭院,集市的收益为泰姬陵的维护提供了资金。泰姬陵东门(法塔哈巴迪达尔瓦扎)与西门(法塔普里达尔瓦扎)样式相同,分别位于前庭东、西方围墙中间,由红砂岩建造而成,内外两面是带有简单皮西塔克的开阔入口,入口采用矩形框架内置尖顶拱门的形式,设置在接合的多角形轴之间,外立面顶部是延伸到屋顶上的装饰性小尖塔及带有浮雕的栏杆。
建筑特点
对称性
在泰姬陵的设计规划中,双边对称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主陵墓外,以南北中心轴为延伸,每一栋建筑在中心轴两侧,都有其对应的建筑,如清真寺与答辩厅、东门与西门等,莫卧儿帝国花园两侧的对称建筑也与北面的主陵墓形成呼应,而主陵墓的建筑也呈现完美的交叉轴对称,强调了规划中对立和统一的完美平衡。泰姬陵对称的分级不只体现在建筑之上,还体现在建筑规划与微小的装饰细节上,如泰姬甘吉与莫卧儿花园的规划形成对称、主陵墓中的花纹装饰形成对称。泰姬陵的双边对称通常被认为是统治者追求绝对权力的建筑秩序原则,是带来平衡与和谐的统治力量的表达,是“集权统治下贵族社会分层的显著标志”。
象征性
泰姬陵整个建筑群中唯一完全用白色大理石装饰的建筑是陵墓,白色大理石和红色砂岩的分级使用具有莫卧儿帝国帝国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泰姬陵,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的分级使用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早期印度教习俗建议为婆罗门(祭祀种姓)的建筑提供白色石头,为刹帝利(战士种姓)的建筑推荐红色石头,在建筑中使用红白两色,莫卧儿人将自己与印度社会结构中两个主要阶级联系起来,从而彰显自身统治者的地位,红砂岩和大理石的应用反映了规划和布局中所建立的秩序。红砂岩曾是莫卧儿王朝第3代皇帝阿克巴统治时期建筑的标志景观,象征着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威;白色大理石则代表了世俗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转变。沙·贾汗在改建阿格拉堡时率先在红砂岩建筑框架下加入白色大理石建筑,这一建筑风格在泰姬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亡妻阿姬曼·芭奴建造而成,自建造完成以来,无论是印度人或外国人都将它视为爱情的象征,并创作出相关影视、歌曲、书籍,同时也成为恋人见证爱情的去处,但泰姬陵不仅象征着爱情,也象征着沙贾汗的帝国权威以及建造永生花园与人间天堂的决心,泰姬陵被视为永生花园在人间的一个“构想物”,在《伊斯兰教圣经》里,那些感知到安拉的人被许诺了关于永生花园的寓言,永生花园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地,与人间的花园不同,那里流水潺潺,硕果累累、绿树成荫。泰姬陵巨大的规模、和谐的比例、精美的装饰、几何形状的线条以及永不凋败的花朵,是永生花园在尘世的幻境,泰姬陵让人们联想到一座非写实的天堂花园,其花卉图案丰富多彩,中心墓室指向“天堂”,是永生花园的象征。
建筑风格
泰姬陵的总体设计方案汇集了印度、波斯及中亚各地的建筑师们的建筑智慧,他们博采众长,创造出印度—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用以建造泰姬陵。从泰姬陵整体建筑看,洁白明亮的大理石构筑了泰姬陵主陵墓,整体布局平衡稳定,强调庄严和谐的对称结构,精雕细刻和镶金嵌玉正是印度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泰姬陵整体建筑将简洁明朗的伊斯兰风格与富丽工巧的印度风格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四周采用印度传统建筑常用的红砂岩为围墙。泰姬陵整体建筑的外形,对称工整的几何图形,以及局部的方形、圆形、三角拱形、圆柱形等,是简洁明快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体现,而暗藏在伊斯兰建筑风格中豪华、富丽、细致、工巧的印度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精华,则是印度建筑风格的体现。主陵墓的拱门上镌刻着《伊斯兰教圣经》经文,四周的围边不是伊斯兰教式明快的线条,而是镶嵌着五颜六色宝石的装饰性花边,此外,门扉窗也不是几何图案饰,而是各种花卉透雕,黄金作梗,翡翠为叶,各色宝石、玛瑙、水晶为花、为蕊,精雕细刻,色彩缤纷,是印度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开发与保护
20世纪
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众在泰姬陵的穹顶上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将其伪装起来以躲过随时而来的炸弹袭击,同样于2001年—2002年,面对恐怖分子对泰姬陵的威胁,泰姬陵安保部分一度用黑布将泰姬陵遮掩起来以伪装保护对付随时而来的空袭,并向泰姬陵增派了警力,甚至调动了世界十大特种部队。
20世纪以来,泰姬陵的名气于国内外持续攀升,造访印度的外国人数不断增加,印度本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主要目的地都是泰姬陵。1947年印度独立后,泰姬陵不仅是印度独一无二的建筑,也逐渐成为印度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向印度民众及外国游客开放,但由于印度独立之初,对于泰姬陵的开放水平及保护水平较低,许多部位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大理石台阶已经磨损并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在游客一遍遍的抚摸中失去原有的光彩。
1984年,迫于发展的压力,阿格拉城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0km的马图卡城建造了石油加工厂,后来,人们意识到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将导致泰姬陵褪色,并造成永久性的损坏,此外,阿格拉城中,泰姬陵周围的高速公路,皮革厂、铸造厂、砖窑等小型工厂所带来的工业污染也影响着泰姬陵,于是人们提起一场公益诉讼,旨在减少导致泰姬陵白色大理石变色的工业污染。
1994年,印度最高法院下令在泰姬陵建立500米半径的绿色缓冲区,人们在泰姬陵的外墙上种植了树木,但树根威胁到了泰姬陵的地基。此外,印度最高法院下令对石油加工厂污染排放控制,进行永久性监测,并进一步审查可能会影响到泰姬陵的城市污染,勒令450座小型工厂撤出阿格拉城,高速公路改道,皮革厂、铸造厂、砖窑被关闭,并在泰姬陵周围划出了1.0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泰姬陵梯形保护区(TTZ),以减少工业污染。印度政府为阿格拉居民提供电力能源、污水处理和清洁设施等,以减少城市污染物的影响。1995 年开始,印度政府宣布了10条保护泰姬陵的计划,其中1条规定在泰姬陵周围地区行驶的车辆要使用低铅汽油。1996年12月,为了保护泰姬陵免受污染,印度最高法院发布了一项裁决,禁止在位于泰姬陵梯形区的工业中使用煤炭、焦炭等燃料,使用天然气燃料或将工厂迁移到泰姬陵梯形区之外,至2023年8月,泰姬陵周边方圆50km内的核心保护区(泰姬陵梯形区)和方圆500m的绿色缓冲区内不允许建设任何工业厂房,并且以大片森林覆盖,作为额外的保护措施。
1996年,印度政府成立“国家文化基金会”,以筹集资金保护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鼓励印度本国私人企业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1996年,希腊音乐家雅尼在泰姬陵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专家认为这次音乐会的声音震颤和光照破坏了泰姬陵的建筑,此后,印度政府对于在泰姬陵举办大型活动的申请不再批准。1996年9月,根据印度最高法院关于泰姬陵环境保护的建议,在北方邦政府首席秘书的主持下成立了“泰姬陵保护任务管理委员会”(TPMMB)。TPMMB将批准各种保护泰姬陵的计划,并要求中央政府环境与森林部发放资金。
1997年,泰姬陵周围的严重空气污染导致其白色大理石,石镶嵌物和砂岩恶化。印度考古调查局(ASI)和印度政府系统地清洁了石材表面,更换了变质的大理石面板,并对有关行业采取措施,通过施加各种限制来减少空气污染,此外泰姬陵附近建造新工业园区的计划也被阻止。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82年10月15日,印度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泰姬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文件。1983年12月5日—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七届常会于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期间对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申请进行评估。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i),泰姬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标准(i):泰姬陵因完美的和谐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所有印度-伊斯兰教风格墓葬建筑中最好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在建筑风格的构思、处理和建造方面,泰姬陵堪称是一座建筑杰作。在平衡、对称以及各种元素和谐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
21世纪
2000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印度考古调查局)与印度酒店公司签订了维修和发展泰姬陵的谅解备忘录,对泰姬陵的维修与保护开展公私合作,并制定遗产管理计划帮助印度考古研究所及阿格拉当地行政机关在1994年最高法案的条款限制下管理泰姬陵这一复杂文化遗址。2000年,泰姬陵保护合作组织受印度酒店公司邀请,为泰姬陵制定一项保护管理计划,内容包括,研究、记录、与专家和印度考古研究所的官员举办研讨会等,此后一份涵盖所有泰姬陵相关科学研究和调查的资料汇编,以及印度考古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对泰姬陵开展的保护工作年表相继出版。
2001年,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专家会议,随后根据会议精神,对泰姬陵开展了各方面的研究。印度考古研究所与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决定将泰姬陵内两个仆人庭院作为游客中心的理想之处,以期提高闲置空间的利用率及解决日益严重的游客管理难题,同时仔细研究了遗址内的游客动线,以期降低主陵墓的压力及发展参观人数较少的景点,为此引入标识系统和遗址介绍牌,并对博物馆及其对面几乎废弃的鼓楼进行了提升改造的初步评估。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专家在研究中发现泰姬陵地基下存在原始花园,这一发现动摇了当时的遗址保护工作,作为战略性妥协,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在游客中心设计了一个展览,以期后人能了解发展这一发现。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定期举行泰姬陵遗址现场会议,所提出的建议因印度考古研究所与阿格拉当地政府的分歧,导致现场管理无法进行,一些维修建议也被暂缓,原本计划在仆人庭院建设的游客中心的决定,因受制于最高法院的禁令无法实施。自2002年11月起,TPMMB在没有咨询其他负责保护、管理和开发泰姬陵的机构的情况下,开始实施“泰姬陵遗产走廊项目”,计划在阿格拉堡与泰姬陵间的河道上兴建包括购物中心在内的旅游设施。2004年夏,印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就泰姬陵周边地区的保护问题针锋相对,此计划遭到印度舆论和考古界的强烈反对,直至最高法院的介入,对印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均施以更严厉的限制和束缚,“泰姬陵遗产走廊项目”才被放弃。
2004年9月27日,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北方邦政府将这一年定为泰姬陵国际年,以促进阿格拉和印度的旅游业,但由于泰姬陵附近往来车辆的剧增,使泰姬陵附近的空气悬浮颗粒物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3倍多。因此,印度最高法院对北方邦政府正式发出警告,表示如果无文物保护部门的正式认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在面向泰姬陵的亚穆纳河对岸举办庆祝活动,以避免对泰姬陵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
2007年7月8日,泰姬陵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2008年,泰姬陵游客管理危机迫在眉睫,因安保系统繁琐且低效,游客经常要在烈日下等待3-4小时方能进入泰姬陵内,印度酒店公司与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再次响应印度考古研究所的要求,提出兴建一个更大的游客管理中心,但在2010年,针对这一建议的匿名听证会上,泰姬陵合作保护组织提出的数个想法和建议均未通过。
1994年、2001年、2008年、2014年,为去除泰姬陵主陵墓白色大理石表面的污染,印度考古调查局以富含生石灰的漂白粘土泥浆在其表面涂抹2毫米厚以吸附其表面污染,放置一夜后用尼龙刷去除薄片,并用蒸馏水清洗去除表面杂质,2015年—2019年以此方法对泰姬陵进行了深度清理,效果良好。
2018年1月25日起,为保护泰姬陵并限制游客人数,泰姬陵售票处将在日出前45分钟对游客开放,闭馆时间会在日落前半小时。4月1日起,考虑到一些游客会在泰姬陵内待上一整天,为避免出现大批游客聚集现象,印度政府计划将游客参观泰姬陵的时间限制在3小时内。2018年4月12日,一场风暴使泰姬陵两座大门的宣礼塔损坏,分别位于泰姬陵的皇家大门与南门。
2020年5月31日,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击,部分建筑损毁,包括主大门和部分栏杆,工作人员对泰姬陵损毁现场进行评估,以进行后续修复。
2023年7月18日,印度北部地区出现异常大雨后,亚穆纳河水上涨,引发洪水,洪水上升至泰姬陵外墙,1978年也曾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但均未对陵墓主体造成影响。
价值与影响
泰姬陵因完美、和谐、精湛的工艺,代表了所有印度—伊斯兰教风格墓葬建筑中最好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建筑风格的构思、处理和建造方面,泰姬陵堪称是一座建筑杰作,在平衡、对称以及各种元素和谐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遗产中举世钦佩的杰作之一。”自泰姬陵建造完成以来,无论是印度人或外国人都将它视为爱情的象征,使其成为新婚夫妻必打卡的蜜月地点,但泰姬陵同样也象征着沙·贾汗的帝王雄心与建造永生花园的决心。泰姬陵作为印度的珍贵遗产,代表印度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印度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经济价值,甚至印度餐厅、酒店、日用产品等都以泰姬陵冠名,以博取知名度。因泰姬陵建筑宏伟以及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在其之后所建造的莫卧儿帝国陵墓建筑争相模仿的对象,如1678年在印度中部奥兰加巴德建造的比比卡马格巴拉陵,对泰姬陵的外表以及形制进行了粗糙的模仿。即使在21世纪,泰姬陵依旧被人们争相模仿,如2012年一位印度北方邦八旬老人开始为纪念亡妻造了一座“小泰姬陵”,同年迪拜也宣布要花费10亿美元对泰姬陵进行复制,2021年,印度富商为向妻子示爱,花3年时间“复制”了一个泰姬陵缩小版作为结婚27年的礼物。
相关活动
参观夜景
1984年前,泰姬陵允许夜间参观,但由于激进锡克恐怖分子的威胁,于当年禁止,2004年,时隔20年,泰姬陵再度于夜间开放参观,游客可以欣赏到泰姬陵的美丽夜景。泰姬陵夜晚的开放时间为每月5天,即满月之夜,与满月前后各两天,每天20:30-00:30,参观人数限制在400人,分8批,每批50人。
相关文化
诗文
著名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为泰姬陵作诗,盛赞其为“时间面颊上的一滴泪珠”。
影视、歌曲、书籍
相关传说
爱情传说
1631年,阿姬曼·芭奴因难产去世,相传临终前她感觉大限将至,对沙·贾汗提出了4个要求:“第一、不要再娶,有任何子嗣;第二、要善待他们的孩子;第三、沙贾汗每个忌日都要去看她;第四、为她建造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关于传说真假早已无法验证,但据相关的宫廷史记记录了沙贾汗在慕塔芝·玛哈死后“泪如雨下”的场景,整整一周时间拒绝接见任何权贵人士或参谋顾问,也不过问任何朝政事务,对身负重责大任的莫卧儿帝国皇帝来说,这是相当严重的失职,且没有遵照平日每天现身在阳台上,向人民挥手致意的传统。只要军队在布尔汉普尔扎营,他就每个星期五前去探访爱妻的临时墓冢,并为她吟诵《伊斯兰教圣经》第一章祈祷文《法谛海》。伊斯兰教要求信徒完全信赖真主的意志,如果对过世的人表露出太过悲伤,可能会被视为违反这项规定。相传,沙·贾汗曾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项规定和他对帝国的责任,他宁可退位,将权力分配给儿子们。实际上,自阿姬曼·芭奴死后,沙贾汗维持了35年的独身生活,做事也不再积极主动,尤其是在征战方面。沙贾汗将皇家军队的指挥大权交给他成年不久的儿子们,自己则留在首都里缅怀亡妻,在皇宫里,只要看见慕塔芝生前居住过的寝宫,他就忍不住泪水直流,足足有两年的时间,他既未穿戴珠宝也不喷洒香水,更拒绝聆听任何音乐,长达几年时间身着白衣,从他当时的肖像来看,因极度悲伤,胡须几乎全白。
黑色泰姬陵
泰姬陵河对岸的月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波斯花园,与泰姬陵的规模比例相似,从而催生出黑色泰姬陵的传说。相传,现存泰姬陵只是原来设计的一半大小,沙·贾汗原本有意为自己另建一座仿泰姬陵形式的陵墓,但采用黑色大理石,位于河流对岸,面向泰姬陵,两墓之间以一座桥梁相连,但因被其子奥朗则布囚禁多年直到病逝也未能完成心愿。20世纪90年代,印度考古学家在泰姬陵对面发掘出了月光花园遗址,打破了黑色泰姬陵这一猜想,证实了月光花园是泰姬陵建筑群的关键组成部分,由此人们意识到,沙贾汗无意在河对岸修建黑色泰姬陵,原本的设计以亚穆纳河为中心轴,在泰姬陵两侧各修建一座波斯花园,体现出其强大而极具象征性的创意设计。
残害工匠
泰姬陵的建造归功于工匠大师以及成千上万的工人,但关于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相传,在泰姬陵建造完成后,他们被切断手指、刺瞎双眼,以保证泰姬陵独一无二的特性。在泰姬陵的红砂岩石板、步道、陵墓基座与人行道上,发现了一些工匠印记,如万字符、花卉符号、几何符号等,这些可能是工会的象征,也可能是记账的方法,在阿格拉、特普尔锡克里和旧德里的其他纪念碑建筑上也发现过类似印记。据记载,泰姬陵工人中的一部分,在完工后前往旧德里为沙·贾汗修建新首都,其余则回到家乡继续从事相同的行业,二者表明,残害工匠的传说不实。
参考资料
泰姬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7-25
创作历史.泰姬陵.2023-08-08
世界“新七大奇迹”揭晓 中国长城成功入选(图).中国新闻网.2023-07-27
泰姬陵景观.泰姬陵.2023-08-07
泰姬陵的历史.泰姬陵.2023-07-26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印度泰姬陵.文化人物.2025-04-25
建筑.泰姬陵.2023-08-08
泰姬陵交通.泰姬陵.2023-08-02
阿格拉地图.泰姬陵.2023-08-02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下册第31页.人教教材培训.2023-08-02
气候表站 : 阿格拉(泰姬陵)(42259) 期间:1991-2020.印度气候数据服务门户.2023-08-02
Profile印度概况.印度政府网站.2023-08-02
AGRA (TAJ) Climatological Information.印度气象局.2023-08-02
1996年印度最高法院对于泰姬陵公益诉讼的判决.印度最高法院.2023-07-26
全球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流经新德里后河面如降白雪,却还有人游泳.新浪看点.2023-08-02
泰姬陵外观.泰姬陵.2023-08-05
建筑中的哈什特比希特. HiSoUR 文化 艺术 历史 人文 .2023-08-08
泰姬陵室内设计.泰姬陵.2023-08-06
边远建筑.泰姬陵.2023-08-07
泰姬陵花园.泰姬陵.2023-08-07
2003年泰姬陵保护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2023-07-26
综述:印度对世界遗产重在保护.搜狐网.2023-07-27
泰姬陵1997年保护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2023-07-26
第7号决定 COM VIII 泰姬陵(印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8-18
泰姬陵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8-18
遴选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8-18
Hotel group bails out Taj Mahal.BBC NEWS.2023-07-27
2004年泰姬陵保护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2023-07-26
泰姬陵350大寿 印度要庆祝半年(图).光明网.2023-07-26
印度纪念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图).搜狐网.2023-07-26
印度喜庆泰姬陵落成350周年 泰姬陵国际年开幕.景观中国.2023-07-26
泰姬陵:污染泥浆处理.BBC印度.2023-07-26
因污染“变色”,印度首次深度清理泰姬陵.新华网.2023-07-26
印度开始清洗泰姬陵表面黄色污染物.央视网.2023-07-27
空气污染严重让泰姬陵“变色”,“印度明珠”正在经历首次深度清理…….上观.2023-07-27
India Taj Mahal minarets damaged in storm.BBC NEWS.2023-07-27
不得超过3小时!印度政府出台新规 限制游客参观泰姬陵时间.环球网.2023-07-27
雷暴重创泰姬陵!轰隆隆的背后,“力量”来自何方?.中国气象局.2023-07-27
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击 部分建筑损毁.中国网.2023-07-27
印度罕见暴雨后,洪水淹到泰姬陵的外墙,附近其他陵墓已被淹没.极目新闻.2023-07-27
印度八旬老人为纪念亡妻 造了一座“小泰姬陵”.手机环球网.2023-08-08
迪拜欲花10亿美元复制泰姬陵 长城也在复制之列.环球旅游.2023-08-08
印度富商向妻子示爱,花3年时间“复制”了一个泰姬陵.极目新闻.2023-08-08
Taj Mahal open to nocturnal visit.BBC NEWS.2023-07-27
泰姬陵夜景.泰姬陵.2023-07-27
泰姬陵 Taj Mahal (1963).豆瓣电影.2023-08-18
泰姬陵 1989 Taj Mahal 1989 (2020).豆瓣电影.2023-08-18
泰姬陵 Taji Mahal (1968).豆瓣电影.2023-08-18
泰姬.豆瓣音乐.2023-08-18
泰姬陵的故事 : 帝王雄心与永生花园.豆瓣读书.2023-08-18
泰姬陵.豆瓣读书.2023-08-18
泰姬陵的故事.泰姬陵.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