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韩建业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通渭县人,1967年出生,1985年陇西师范毕业后到中学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工作,2016年开始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2018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

被选拔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级教学名师,获得首都劳动奖章。为美国盖蒂研究院(GRI)客座学者、德国考古研究院(DAI)访问学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术贡献

多年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曾主持或参加驻马店市杨庄、湖北天门石家河、内蒙古自治区凉城板城和西白玉、博乐市泉水沟和都木都厄布得格等遗址的发掘工作。

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谱系、文化格局、聚落形态、人地关系、古史传说、中西交流等进行过全面综合的研究,提出距今6000年前已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距今5000年前已经出现贯通中西的“软陶泥之路”、距今4000年前出现“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早期中国文明有三大模式等观点,首次论证了王湾三期文化南下与“禹征三苗”、老虎山文化遗址南下与“稷放丹朱”、庙底沟类型扩张与“涿鹿之战”存在对应关系的可能性。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或考古发掘报告15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出版教材《中国古代钱币》。

教育经历

1982~1985年,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学生。

1987~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获得历史学学士

1991~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张江凯先生,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6~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先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1987年,通渭县苟家川学校教师。

1994~2004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

2004~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副教授、系主任。

2005~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师,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博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8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文献研读、西方文明的起源

研究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考古文献研读、主文献研读(博士生)、历史学前沿(博士生)

主持承担项目

1. 2004~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

2. 2005~2008年,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下,进行《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北京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等项目的研究。

3. 2009~2010年,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4. 2010~2012年,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项目资助下,进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文化局势研究》项目的研究。

5. 2010~201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6. 2012~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子课题《史前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与中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主要学术成果

学术专著和发掘报告

1.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科学出版社,1998年。

2. 《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5.《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6年。

6.《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7.《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8.《北京先秦考古》,文物出版社,2011年。

9.《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3年。

10.《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文物出版社,2013年。

11.《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4年。

12.《原史中国——韩建业自选集》,中西书局,2017年。

教材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论文

1.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

2.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

3.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

4.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5.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

6.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7.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

8.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

9.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

10.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

11.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

12.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13.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14.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

15.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

16.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17.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

18.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

19.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20.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21.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

22.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23.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

24.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

25.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26.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

27.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28.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

29.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

30.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第159~163页。

31.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

32.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

33.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

34.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

35.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

36.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37.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38.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

39.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

40.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2008.

41.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

42.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

43.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

44. 《重读\u003c仰韶文化研究\u003e——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

45.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46.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47.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48.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49.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50.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51.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

52.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

53.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

54.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

55.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56.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

57.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58.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

59.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

60.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

61.“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62.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

63.“The Miaodigou Age and ‘Erarly China’”, Chinese 考古学 volume 13, 2013. pp163-168.

64.《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仰韶和她的时代——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5.《二里头—二里冈时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6期。

66.《龙山时代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无限悠悠远古情——佟柱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

67.《简论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发展演变》,《考古》2015年1期。

68.《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江汉考古》2015年3期。

69.《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西域研究》2015年4期。

70.《从陶器看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陶器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5年。

71.《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2015年。

72.《中原和江汉地区文明化进程比较》,《江汉考古》2016年6期。

73.《新疆双河市泉水沟青铜时代遗存的发现及初步认识》,《西域研究》2017年1期。

74.《先秦时期阿尔泰及以西地区陶壶的来源——兼论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后半叶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和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2期。

75.《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进程比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4期。

76.《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亚洲中部地区的圜底陶罐》,《考古》2017年9期。

77.《略论新疆地区四千年前的萨满式人物形象——兼论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年代》,《西域研究》2018年2期。

书评

1.《河北史前考古的重要新成果——\u003c北福地\u003e读后》,《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4日,第4版。

2.《\u003c新密新\u003e与早期夏文化探索》,《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第4版。

3.《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u003c中国远古时代\u003e》,《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葬玉、殉葬与毁墓——读\u003c清凉寺史前墓地\u003e》,《中国文物报》2017年6月13日,第8版。

年鉴

1.《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重要获奖

1. 1998年,《王湾三期文化研究》一文获首届“苏秉琦考古学奖”。

2. 2000年,《驻马店杨庄》一书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

3. 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

4. 2004年,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2006年,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6. 2007年,获“首都劳动奖章”。

7. 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8. 2010年,获第六届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

9. 2012年,两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0. 2013年,专著《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11. 2016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市)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12. 2017年,专著《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参考资料

中国史学科.韩建业(兼).2024-02-16

北方民族考古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2024-02-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