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马兜铃内酰胺

马兜铃内胺,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可能具备肾毒性,会引起肾脏纤维化,导置尿路鳞状细胞癌,造成可积累且不可逆的肾损伤

物质简介

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

有人会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马兜铃酸有个量的问题,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的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因此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食用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

不过并非所有结构的马兜铃内酰胺都有肾毒性。例如马兜铃内酰胺人工智慧、马兜铃内酰胺A-II以及马兜铃内酰胺B就截然不同,有毒性的仅仅是马兜铃内酰胺A-I。早在2001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了蕺菜的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干草,提取得A族含7mg,B族含量25mg,相应的,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但并没有证据证明有毒成分马兜铃内酰胺A-I的含量。对鱼腥草的成分研究多认为其马兜铃内酰胺A族成分是肾毒性不明确的A-II ,关于鱼腥草致癌的谣言登上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页。

细胞体外实验

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及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单位在2004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

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马兜铃酸代谢产物AL-I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AA-I相似。尽管其致损伤作用较AA-I弱,但仍有可能是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脏损伤及其纤维化过程的毒性成分之一。

201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

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是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简单回顾

可以说马兜铃草药制造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草药灾难,1991-1993年,比利时一减肥诊所因减肥药混成了马兜铃科广防已,导致过百妇女因服此减肥药导致肾衰竭、尿毒、致癌。国内对此没有及时跟进,10年后造成了“龙胆泻肝丸”事件,据推测可能有数十万患者患因此肾衰。而同样喜用草药的台湾省地区,有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从台湾健保1997~2003 年用药数据库,随机抽取其中20 万人资料,发现12% 可用药材含有马兜铃酸;39% 的人曾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台湾泌尿上皮癌(UUC)每年新诊断病人约3,000名,约有1,000 名病人因此去世,发生率数倍于欧美等西方国家;60%肾盂及UUC病人肾含有马兜铃酸-脱氧核糖核酸加合物证据。

大剂量的马兜铃酸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而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小剂量摄入,长时间无症状,多年后突然产生严重的肾损伤。而不论急性或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目前均无有效的根治方法。WHO/IARC 将马兜铃酸列为1 类致癌物。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将马兜铃酸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