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江地

江地,上党郡教育学院名誉教授、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西省卷》主编、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等职。

社会兼职

晋东南教育学院名誉教授、山西省文史资料 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 西省卷》主编、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等职。他还任山西省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常务委员 会委员等职。

研究领域

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近代史,主要成就则在于捻军史研究方面,有关捻军的著作主要有《捻军初探》(三联书店 1956 年)、《初期捻军史论丛》 (同上 1959 年)、《捻军史论丛》(人民出版社 1981 年)、《捻军史研究与调 查》(齐鲁书社 1985 年)、《捻军人物传》(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 年,译成日 文在《东海大学纪要文学部》上连载)及论文数十篇等。还有近代史的著作多 种。他发表的研究捻军的处女作是 1953 年,论文题目为《皖北根据地失守和 张洛(乐)行殉难——捻军小史的一节》。先生回顾他的捻军史研究过程时说: “在历史研究的领域中踏出第一步是困难的,但既经踏出之后,就可以顽强 地坚毅不拔地走下去了。??继此之后,我更加努力了。此后接着又相继写 出了《论后期捻军战争》、《论东捻军的抗清斗争》、《论西捻军的抗清斗 争》,??在这些文章陆续发表的同时,我把它集中起来,大约九万字,??

在 1956 年出版了拙著《捻军史初探》,到 1959 年又出版了拙著《初期捻军

史论丛》。”(自传)当他说到自己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时,至今还十分感念荣 孟源、刘大年、黎澍等近代史研究学者的栽培之恩。

学术见解

江地先生在捻军史研究方面的建树及学术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捻军史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问题。过去的捻军史,只是作为 太平天国史的附庸而存在的,仅仅在有关章节中稍稍提一下就过去了,没有 人重视过它。名家之书凡是到了捻军这一部分,大都匆匆而过,讲得很少,只有华岗著之《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太平天国部分(这一部分,曾以《太 平天国革命战争史》的名义,单独出版),讲得略多一些,但也不过三千字,而且有许多问题也没有说清楚。作为专门史研究则从江地先生始,先后编著 成五本书,发表论文数十篇,还有二种著作在计划之中,未及完成。从捻军 初期、形成期、后期,即从捻军起义的产生、发展到败灭的全过程,从捻军 领袖人物到变节人物以及攻捻清将人物,都有系统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有影 响的捻军史专家。

二、关于捻军起义的性质问题。对于起自 1851 年到止于 1868 年长达十 八年的黄淮起义的捻军和波及十个省区的这场农民起义,其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个起义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农民革命,捻军战争的正 义性和革命性,是不应有任何怀疑的,是应该加以肯定的。江地先生对参加 捻军起义的领袖和广大群众的组成部分上,从这次起义的革命对象或革命目 标上,从领导捻军起义的张乐行龚德树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五大领 袖的功过评价上,充分论证了捻军起义及其革命在打击清朝与封建地主的

统治和在反抗外国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都是有着历史的功绩的,使起义的正 义、革命性质得到了澄清和证明。

三、关于捻军起义领袖的评价问题。江地先生指出,在过去的年代里,在历史科学领域里,历史人物评价成了禁区,许多农民领袖被否定,被打倒 了。自从戚本禹关于李秀成评价的文章发表以后,不仅李秀成被打倒了,影 响所及,许多农民领袖也横遭诬蔑,被加上种种恶名,戴上种种帽子,中国 历史变成了一片漆黑,中国农民战争史黯然无光。捻军初期起义的最高领袖、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就成为这种遭遇的典型。为了还张乐行以历史的本来 面目,江地先生从张乐行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污点等若干方面,历史地辩证地 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张乐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有功有过,瑕瑜 互见,但是就其本质和主流来看,却是应该加以公正评价的。江先生强调说,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要轻率从事,不要动不 动就一律打倒,一概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学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该这样,他有多大功劳,就说多大功劳,他有多大 问题,就说多大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 目。我们认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捻军史厂 家与调查》,第 69 页)

四、关于捻军史的分期问题。要解决捻军分期问题,首先碰到的难题,

便是捻党究竟从何时产生,从哪年开始。先前江先生曾在《捻军史初探》中 提出捻党产生于 1814 年,到 1957 年他改为 1808 年;至于捻党时期的下限年 代,则主张应是 1851 年,其根据是:①涡阳县志认为 1851 年;②许多史书 写捻军起义,多从 1851 年开始;③“剿平捻匪方略”也从 1851 年编起;④

1851 年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时间,是中国大陆上抗清战争揭幕之年,捻党是

组成部分之一,亦应由此开始转化为捻军;⑤捻军起义从 1851 年起有着显著 增加趋势,地区愈广大,人数也愈众多。但是,后来再经深入探讨之后,他

把 1851 年改成 1853 年,改变根据是:①捻党起义在 1851 年显著增加,并非

本身发展实况,而是因许多史书多从此年写起,史料记载较多之故。②金田 起义的 1851 年,虽是中国大陆抗清开始之年,但并不能说,捻军也应该从这 年开始。太平天国对捻党起义影响确实很大,但这只是太平军捻军接触以 后的事,即 1853 年以后的事。在此以前,捻军在皖北,太平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各 一方,虽有影响,亦极微弱。分期应以捻军史本身发展规律为依据。③捻党 原和义和拳一样,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并非偶然而起的农民军,而有着深 厚的历史渊源。作为反清结社之一,在长时期内,它形成一套独特的制度和 作法,既不同于白莲教,也不同于洪门,更不同于上帝会。这种情况,继 续到 1853 年,才发生了质的变化。1853 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路过皖北,这是 太平军和捻党接触的开始,也是捻党转变为捻军的开始。请注意,江地先生 在这里把捻党和捻军两个概念是区别开使用的,他认为 1853 年不仅是捻党时 期的下限,而且也是捻党时期和捻军时期的分界,即在此以前是捻党时期,在此以后是捻军时期。“捻党和捻军虽然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即捻党是 捻军的前驱,捻军是捻党的发展;捻党运动是捻军战争的准备时期,捻军战 争是捻党运动的最高斗争形式。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有区别的。即捻党是 农民运动,捻军是农民战争;捻党是反清结社,捻军是抗清起义;捻党是白 莲教的变种,捻军是太平天国的盟友。简言之,它们的区别是在不同时代条 件下,群众运动与革命战争,群众组织与战斗单位的区别。”(《论捻党》)

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改变上,可以看出江地先生的科学精神。五、关于捻军历史与捻军文艺。捻军史的研究,是历史学领域里的一个成

果。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可以分为文物、资料、调查、论文、著作、档案等若干方面。捻军历史和捻军文艺两者性质不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 畴,由于其关系密切,互相联系,互为影响,江地先生非常重视捻军文艺的 创作成果,对捻军歌谣的搜集工作、捻军故事和捻军小说的文艺创作、捻军 戏剧和捻军电影以及捻军美术等,都在其研究视野之内,进一步丰富了他之 捻军历史的研究内容。

六、注意捻军史的研究在国外的学术动态。江地先生对于日本美国苏联法国新加坡英国波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的太平天国史 研究和捻军史研究成果,都给予充分注意,使他自己的捻军史研究经常处于 主动地位和前沿水平。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