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恕有滴醋是连云港市的传统名特优产品,始创于清代康熙十四年间。传说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船 过运河时,海州知府前往拜见,在贡献的地方土特产品中就有汪恕有滴醋,乾隆皇帝原大不以为然,当食用后连赞:“美哉”!遂成为海州属地贡品,名声大振。
产品简介
汪恕有滴醋是连云港市的传统名特优产品,始创于清初康熙十四年间,即公元一六七五年,距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起源
三百多年前,有不少安徽人来到海州地带谋生,“汪恕有”滴醋的创始人汪懿余系徽州迁居板浦汪氏第一代,起初在家中建立一个作坊,用简单的工具 生产数量有限的“老糖”,后来改制成为生产醋的运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为了生意上的方便,便起了店号叫做“恕有”,由于汪氏做的醋酸度甜香醇和,味美津香,每次食用只需几滴则醇香弥足,故称之为“滴醋”,汪恕有滴醋从此就作为产品的正式名称而流传下来。
大诗人袁枚听闻乾隆赞誉后,特令人购取,并亲自品尝,在他的烹名著《随园食单》中对板浦滴醋赞许道:“镇江香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早在一九三二年南京举办的江苏省名品展览会上,荣获地方特产奖。
停产及恢复
汪恕有滴醋前进的步伐与时代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九三八年,日寇飞机轰炸板浦,被迫停产,其后,汪恕有滴醋虽维持生产,但无大的发展;一九四八年板浦解放,汪恕有滴醋的第十代传人汪亮祖以私人作坊生产滴醋出售,同时积极参加对私改造,一九五六年,加入板浦供销社生产醋的运用,一九五八年,转入新创建的板浦副食品厂,主持制醋车间工作;从这时汪亮祖老技师将一直保守了近三百年的“汪恕有”滴醋祖传配方和独特工艺公开献给了党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汪恕有”这牌子被“砸烂”了,但滴醋没有消失,遂改为“板浦滴醋”,直至粉碎“四人帮”以后,又从新改为“汪恕有”滴醋,恢复了传统名牌。
美名远扬
山西省的陈醋、镇江市的香醋、板浦镇的滴醋并称国内三大醋,而所有的滴醋种类中以板浦的汪恕有滴醋为最佳。汪恕有滴醋为清代醋师汪一愉所创,始产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该醋香味浓醇,风味独佳,一问世即声名远扬,300多年来,盛誉不衰。清乾隆年间,海州知府曾以汪恕有滴醋供奉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品尝后大加褒扬,并赐为“贡品”。
著名文学家袁枚闻说后,亲自将全国各地名醋仔细考校,确认“以板浦醋为第一”,并写进他的烹饪名著《随园食单》中。
系列产品:圣醋 普醋 礼品醋 精品醋 桶装醋 袋装醋 优质醋 旅游醋 饺子醋 海鲜醋 宴醋 醋饮 醒醋 水果醋 醒酒醋 姜汁醋 保健醋。
传说
创始人
据传醋为杜康的儿子所创制。酒的创始人白水杜康领着一家老少来到江边的一个小集镇上开了一个糟坊 . 以造酒为生。他有个长的又高又黑的儿子 , 名叫黑塔 . 这黑塔只是在父亲的糟坊里干些挑水、喂马的粗活,整天忙着不停。有一天,黑塔喂养的马跑到院子里吃米酒、他见马吃得香,特地从父亲的糟里挑了大半缸的酒糟,又到江边挑了两担水,倒进缸里,用扁担在大缸里搅拌了几下就给马吃。这天中午,黑塔忙了半天,觉的很累,他跑到酒坊里一口气喝下了好几斤洪洞醪糟,想回房睡觉,天气闷热,忽然一声惊雷,黑塔觉的好似眼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笑眯眯地说:“黑塔呀,你制作的调味浆赐一点给我尝尝好吗?”黑塔说:“仙翁,我随父亲造酒,都是干些粗笨活,哪会造什么调味浆啊?”仙翁笑着说:“你别客气了”,说着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大缸,“你已造了二十一天,今日落日酉时,就好吃啦!”黑塔说:“那是我用米酒里加些水,哪里是什么调味浆呀?”又一个惊雷,黑塔被猛然惊醒,眼前的仙翁不见了,自己只觉的口干舌燥。他翻了身朝旁边一看,刚刚还好好的一口大缸被雷震了一个大裂缝,里面的水正顺着缸缝个流,黑塔用双手捧起缸内流出的水就喝,只觉得这水香喷喷,酸滋滋,甜溜溜的,越喝越想喝。而且全身上下很舒服。他忽然想起刚才自己做的梦,感到很奇怪,赶快就去告诉父亲。杜康听后,也觉的很是奇怪,对此事半信半疑,自己私下里就照儿子的做法做了三缸,过了二十一天后,果然做出了一缸香喷喷,酸滋滋的琼浆来,这下真让杜康高兴不已,可是这“琼浆”叫什么呢?黑塔想了想对父亲说:这琼浆是米酒泡二十一日,到酉时成功的。二十一日加酉时不是个“醋”字吗,就叫“醋”吧。从此,白水杜康造酒,儿子造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汪恕有”滴醋是古镇板浦的传统名特产品。其创始人汪一愉(约1633一约1714年),原籍徽州(今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居板浦大寺巷;起初在家中建一作坊,靠熬“老糖”出售维生;后改用高梁酿制醋的运用。他精明强干且又心灵手巧。悉心钻研制醋配方,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很快摸索出一整套的技术与经验,使醋质越做越好。他家做出来的醋色泽鲜明无浑浊,酸度浓醇而不厌,每次食用只需数滴则味美津香,醇厚悠长并且风味独特,故人们称之为“滴醋”。
名号打响
康熙帝十四年(公元1675年),汪一愉在当时的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田种玉(渭南市人,康熙七年任职)的支持和倡导下,在自家作坊门口挂上了“汪恕有”的金字招牌,两旁贴有苏轼为汪氏族谱上题写的“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从此,“汪恕有”.滴醋在古海州乃至两淮地区打响了。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公元1714年)左右,汪一愉、病逝,享年八十一岁,葬于板浦城西墩郎庄良山坤向(今板浦镇尤庄村),有子灿玉、灿文二人,他们继承父业仍以制醋为生。到汪氏第五代时,作坊又迁至靠近镇区中心的小巷内。以后,这个巷子即被群众称为“汪醋巷”,此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时海州区历任知府都特好食用此醋,经常派人到板浦汪家作坊来挑运。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船过运河,海州知州方鲁安徽(天长市籍)前往拜见,在所贡献的地方名特产品中就有“汪恕有”滴醋。
当时的大才子袁枚(字子才,1716-1797年),听说此事喜出望外。原来,他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坛上著名诗人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对烹饪学有专门研究的美食家。乾隆八至九年时,袁枚曾任过沭阳县令,对板浦汪氏滴醋早有耳闻,只是没有仔细考较过;后来他打算写一部烹饪专著,但为着其中的“作料”一节,正因品尝许多地方的名醋都不甚满意而犯难。
不久,刚交四十岁的袁枚便辞去江宁县令职务,亲自到板浦考察,并购了一坛汪氏滴醋,用该醋烹制了一碟糖醋鱼,尝后认为名不虚传。回到南京后即隐退小仓山随园,在著作《小仓山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的同时,又写了《随园食单》(群众俗称“吃食谱”)一书。写此书前,袁枚又特地用“汪恕有”滴醋和镇江市、浦口区等地名醋各做了一盘菜肴,邀请了官朋诗友一同品尝欣赏,结果众人齐声称赞用板浦滴醋烹制的菜肴味道最佳。袁枚见众人不谋而合,则更加胸有成竹而坚信不移了。他在《随园食单》的“作料”一章中特别推崇板浦的“汪恕有”滴醋。他写道:“厨者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涂抹,而敝衣蓝褛,西子亦难以为容。……镇江香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此段评点虽有点偏颇,但确起到了名人广告的作用。
赴京展览
1984年,“汪恕有”滴醋参加了“江苏省名优产品赴京展览”;1986年一1990年先后荣获了市优、省优、部优产品证书,该厂被授予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接着,又连续参加了北京、天津市、南京、西安市等地展销会,荣获了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牌奖、杭州第19届亚运会轻工食品展销会景泰兰奖杯、中国食品协会优质产品奖等;1998年“汪恕有”滴醋注册商标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称号;并被江苏省消费者协会评为2000--2001年“推荐商品”;汪宗遂同志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佳厂长(经理)”。
报道
近些年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食品报》、《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经济新闻报》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大众周刊》等报刊,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都多次报道宣传’“汪恕有”滴醋厂及其产品。1992年底,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和连云港市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电视连续剧《醋圣》(汪德昭题写剧名)在省内外多次播映,使板浦“汪恕有”滴醋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1991年、1997年和1999年,在省、市、县各一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板浦镇“汪恕有”滴醋厂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和改造,使其规模由年产600吨扩大到5000吨,成为苏北最大的醋的运用专业生产厂家。现在该厂正在励精图治,继往开来,在巩固、提高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改革包装,开发新品,现已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流水线。同时,得用现有的品牌资源进行扩张。积极和省内的大专院校搞横向经济联合,研制开发新品,增强了品牌市场竞争力、使汪恕有滴醋畅销不衰,名扬四海
参考资料
板浦汪恕有滴醋.连云港海州区人民政府.2024-05-05
连云港市板浦汪恕有滴醋厂在传承中快速发展(组图).搜狐网.2024-05-05
连云港台属企业汪恕有滴醋入选首批“江苏老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