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舌兰(拉丁学名:Diploprora championii),别名倒吊兰、黄吊兰、藤蛇舌兰、船唇兰、乌来倒垂兰,是兰科蛇舌兰属植物。其生于海拔250-14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其分布于中国的台湾、福建省南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南部至东南部。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蛇舌兰属附生草本。其茎质地硬,圆柱形或稍扁的圆柱形,常下垂。叶纸质,镰刀状披针形或斜长圆形。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比叶长或短,下垂,花序轴多少回折状弯曲,扁圆柱形,花苞片卵状三角形,花具香气,萼片和花瓣淡黄色,唇瓣白色带玫瑰色。蒴果圆柱形,长约4厘米,粗8-10毫米。蛇舌兰花期2-8月,果期3-9月。
蛇舌兰可用扦插法或分株法繁殖。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2019年,蛇舌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1年,蛇舌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形态特征
茎:茎质地硬,圆柱形或稍扁的圆柱形,常下垂,长3-15厘米或更长,粗约4毫米,通常不分枝,节间长1-1.5厘米。
叶:叶纸质,镰刀状披针形或斜长圆形,长5-12厘米,宽1.6-2.7厘米,先端锐尖或稍钝并且具不等大的2-3个尖齿,基部具宿存的鞘,边缘有时波状。
花: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比叶长或短,下垂,具2-5朵花;花序轴多少回折状弯曲,扁圆柱形,花序柄被2-3枚膜质鞘;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3-4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长约8毫米;花具香气,稍肉质,开展,萼片和花瓣淡黄色;萼片相似,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9毫米,宽4毫米,先端钝,背面中肋呈彩云阁状突起;花瓣比萼片较小;唇瓣白色带玫瑰色,中部以下凹陷呈舟形,无距,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稍3裂;侧裂片直立,近方形;中裂片较长,向先端骤然收狭并且叉状2裂,其裂片尾状,上面中央具1条肥厚的脊突;蕊柱柱状,长约3毫米,无蕊柱足;粘盘柄的上部扩大呈三角形的凸缘;粘盘卵状三角形,比粘盘柄的基部宽。
果:蒴果圆柱形,长约4厘米,粗8-10毫米。
物种分布
蛇舌兰分布于中国的台湾(台北市、桃园市、南投市、乌来、恒春镇等地)、福建省南部(南靖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三亚市、定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凌云县、钦县)、云南省南部至东南部(屏边苗族自治县、蒙自市、金平、勐海)。斯里兰卡、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蛇舌兰生于海拔250-14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也可生长于潮湿的树荫下,不能长时间受到阳光的直射。蛇舌兰花期2-8月,果期3-9月。
繁殖方式
蛇舌兰可用扦插法或分株法繁殖。
栽培技术
蛇舌兰较易栽培,多绑于树干或蛇木板上栽培,也可盆栽。生长适温18℃~28℃,5℃以上可安全越冬。喜中等以上光照,有充足的散射光即可良好生长,夏、秋遮荫50%~70%,春季及冬季宜见全光照。生长期需保持基质湿润,并向植株喷雾保湿,防止植物因空气过于干燥而失水。生长期半月施1次1200~1500倍的平衡肥,花芽分化时增加磷、钾肥用量,以利于植株开花。
物种保护
2019年,蛇舌兰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21年,蛇舌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蛇舌兰花芳香,可栽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保护价值
蛇舌兰属中国仅产蛇舌兰一种,对研究蛇舌兰属的分布和分类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资料
蛇舌兰.inaturalist官网.2025-04-18
蛇舌兰.物种2000官网.2025-04-18
蛇舌兰.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18
蛇舌兰.植物智.2025-04-18
蛇舌兰.植物智.2025-04-18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4-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4-22
蛇舌兰.香港野生兰花官网.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