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蛇舌兰属

蛇舌兰属(学名:Diploprora),属于兰科下的一属,附生草本。茎短或细长,圆柱形或稍扁的圆柱形,有时分枝,具多数节和多数二列的叶。叶扁平,狭卵形至镰刀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稍钝并且具2-3尖裂,基部具关节和抱茎的鞘。分布于南亚的热带地区。我国仅1种,产南方。

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茎短或细长,圆柱形或稍扁的圆柱形,有时分枝,具多数节和多数二列的叶。叶扁平,狭卵形至镰刀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稍钝并且具2-3尖裂,基部具关节和抱茎的鞘。总状花序侧生于茎,下垂,具少数花;花稍肉质,不扭转,中等大,开展;14片相似,伸展,背面中肋呈龙骨状隆起;花瓣比萼片狭;唇瓣位于上方,肉质,约与花瓣等长,基部牢固地贴生在蕊柱的两侧,舟形,中部以上强烈收狭,先端近截形或收狭,并且为尾状2裂,上面纵贯1条彩云阁状的脊,基部无距;蕊柱短,无蕊柱足;蕊喙卵形,先端钝;花粉团蜡质,4个,近球形,每不等大的2个为一对;粘盘柄约等长于花粉团的直径,从基部向顶端变狭,有时在顶端背侧突然扩大或三角形的凸缘承接着花粉团;粘盘小,卵状三角形。

栽培养护

蛇舌兰属较易栽培,多绑于树干或蛇木板上栽培,也可盆栽。生长适温18℃~28℃,5℃以上可安全越冬。喜中等以上光照,有充足的散射光即可良好生长,夏、秋遮荫50%~70%,春季及冬季宜见全光照。生长期需保持基质湿润,并向植株喷雾保湿,防止植物因空气过于干燥而失水。生长期半月施1次1200~1500倍的平衡肥,花芽分化时增加磷、钾肥用量,以利于植株开花。可用插法或分株法繁殖。

下级物种

蛇舌兰Diploprora championii (Lindl.) Hook. f.

茎质地硬,圆柱形或稍扁的圆柱形,常下垂,长3-15厘米或更长,粗约4毫米,通常不分枝,节间长1-1.5厘米。叶纸质,镰刀状披针形或斜长圆形,长5-12厘米,宽1.6-2.7厘米,先端锐尖或稍钝并且具不等大的2-3个尖齿,基部具宿存的鞘,边缘有时波状。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比叶长或短,下垂,具2-5朵花;花序轴多少回折状弯曲,扁圆柱形,花序柄被2-3枚膜质鞘;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3-4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长约8毫米;花具香气,稍肉质,开展,萼片和花瓣淡黄色;萼片相似,长圆形或椭圆形,长约9毫米,宽4毫米,先端钝,背面中肋呈彩云阁状突起;花瓣比萼片较小;唇瓣白色带玫瑰色,中部以下凹陷呈舟形,无距,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稍3裂;侧裂片直立,近方形;中裂片较长,向先端骤然收狭并且叉状2裂,其裂片尾状,上面中央具1条肥厚的脊突;蕊柱柱状,长约3毫米,无蕊柱足;粘盘柄的上部扩大呈三角形的凸缘;粘盘卵状三角形,比粘盘柄的基部宽。果圆柱形,长约4厘米,粗8-10毫米。花期2-8月,果期3-9月。

产台湾(台北市、桃园、南投市、乌来、恒春镇等地)、福建省南部(南靖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三亚市定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凌云县、钦县)、云南省南部至东南部(屏边苗族自治县蒙自市、金平、勐海县)。生于海拔250-14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德干高原)、锡金王国、缅甸、泰国越南。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