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坟
建设背景
崔岗村“八六坟”
1948年5月,中原解放军桐柏军区八十六团指战员奉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命令第二次攻打河南邓州市时,负伤的150余名官兵,被送到设在距邓县南60余里的湖北省襄阳县第二区(驻黑龙集①)崔岗②村后方临时医院进行救治。时值石桥崔岗一带已经解放,后方医院设在崔岗村南寺庙中(今属崔岗村五组)。其中有近百名官兵,由于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牺牲在后方医院。支前地方武装就地安葬了牺牲的解放军官兵。由于当地人民都不知道这些英雄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解放军八十六团的,故称“八六坟”,又称“崔岗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当年为解放邓州市而英勇牺牲的烈士。此处现有坟冢15座。据当地老百姓介绍,以前这里的坟冢很多,大部分被其亲属迁走,部分安葬在襄阳市、邓州、新野烈士陵园。现存的都是无名烈士墓。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当地机关、学校和附近村民都会自发到“八六坟”来扫墓添坟,祭奠这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的革命英烈。
邓县战役是宛西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载入了解放战争史册。曾以解放邓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1980年改编为电影《小花》,2013年改编为33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段惊天动地、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以充实地方史志这一缺憾,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尤其不愧于长眠九泉为解放邓州市而献身的673名先烈。
当时在崔岗后方医院负伤治愈的八六团战士冯金城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不禁泪如泉涌。
桐柏军区以五个团的兵力血战邓县
邓县位于南阳市西南120多华里,距新野县西北70多华里,老河口市东北130多华里,是老河口至南阳、襄阳市去陕西省的交通交叉点,又是平汉路西侧豫西的重镇。邓县城是双城墙布局,有内外城。外城为土城,内城为砖城,内外城均有护城河,整个布局呈回字形。护城河水来自城南刁河,水自城西南引入,出护城河入湍河(也称七里河)。内城城墙高约八米,护城河宽十至二十米不等,水深一丈有余。
邓州市被攻克后,为避免中国国民党军队飞机的狂轰滥炸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我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县城,邓县、内乡、新野县三县的民团残部却又相继盘踞邓县县城。4月20日,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增派其嫡系部队,全系美械装备的整编第九师七十六旅二二六团驻守邓县,邓县守军约有五个团6000余人。二二六团防守内城;内乡民团第四团、邓县民团残部和新野民团防守外城,并在外城东、西、南门各派一个连的正规军配合防御。二二六团为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保安团虽装备较劣,战斗技能一般,但与当地共产党政权有血仇,比较顽固。邓县城整个防御由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统一指挥。
这座已被摧垮的反动堡垒又死恢复燃。
刘伯承、邓小平首长采取避实就虚,避强击弱,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并乘机发起宛西战役,解放邓州市、镇平县、内乡、淅川4县。
5月2日凌晨,桐柏军区主力二十八旅从唐河县,八十六团及八十五团从新野县城西八里岗、王白庄奔袭包围了邓县县城。发起了第二次攻打邓县的战斗。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第二政治委员李定灼,副政治委员吴罡、副政治委员赵紫阳、党委成员王国华、何英才等等亲临指挥。
根据守敌部防的特点,桐柏军区首长决定把突破口选在城东偏南地段,决定:由八十四团担任主攻,八十三团在城东北,八十五团在城西北配合行动,八十二团为总预备队,八十六团在城西南,各自选择突破点。谷城独立营在邓州市城北、襄阳独立营在邓县南关作战,防止城外大布衫队偷袭。
邓县守敌吸取了第一次被攻克的教训,不仅加固了城防工事,而且充分利用美式先进武器装备,给我军攻城部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八十六团深夜攻城外城守敌被歼
指挥部决定,桐柏军区八十四团在东门以南仍担任主攻,八十三团在南门以东,三军分区八十六团在西门以北;二十八师八十四团在南门以西和西门以南。
是夜,各部队爆破组、架梯组和特别行动队都隐蔽地运动到护城壕边上,轻重机关枪全部进入壕边占领阵地,等待攻城命令。在八十六团阵地,一连连长翟梦军带着司号员张廷发、通信员、卫生员和八十六团团长赵北源等人来到7班阵地的战壕检查战备准备情况。他背靠在战壕里边吸烟边讲话。这时,营长郭成玉看到后忙过来提醒说:“老翟别吸烟了,敌人已经发现了目标,你得注意点呀!”翟连长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我是坐着飞机吃烧鸡,这把骨头还不知扔到哪里去呢?”郭营长下去不久,敌人的两枚M-1榴弹发射器弹便落到了阵地上,翟连长等十几个人全部被炸成碎片牺牲了。翟梦军这个山东大汉,抗日战争都没有受过伤,这次却因大意丢了生命。事情发生后,战士们都提高了警惕尽量不发生动静,以防暴露目标。这时,二排六班班长孙殿华③带着十几名战士,在城墙外小西关菜园有个半人高的矮墙外隐蔽,虽已进入春夏之交,但一到夜晚天气格外寒冷。孙殿华怀抱一挺轻机枪和全班战士靠在矮墙根等待进攻的命令,天上不时有敌人发射的照明弹寻找目标,一旦有可疑的情况,小钢炮弹便飞似地落了下来,阵地上不断有爆炸声。接近午夜,猛听头顶上空有炮弹带“刺”的尖叫声,孙殿华便大喊一声“快翻墙跑”!只听一声巨响,孙殿华和翻过矮墙的几位战士被炮弹炸倒在土墙埋在了地下,而没有来得及翻墙和隐蔽的大多数战士却被炸阵亡。3日凌晨,总攻开始,在炮火和机关枪火力的掩护下,八十六团架梯组迅速架起4座浮桥,爆破组、特别行动队冒着枪林弹雨,跨过护城河,架起云梯登上城头,手榴弹像成群的乌鸦一样飞向敌群,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抱头鼠窜,很快消灭了城头之敌,友邻部队也相继登城,投入了肃清敌人的战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我军完全占领了外城,内乡、新野民团和邓县民团残部、敌二二六团一部共600余人被歼灭。敌弃守外城,收缩兵力,坚守内城。内城防守严密,防御工事完备。邓州市内城只有东、西、南三座城楼,城门全部封堵。城墙下设置鹿、堡,碉堡里有坑道通到城内。城上设火力点,每个城楼上配置了可杀伤、烧毁百米宽、百米长的火焰喷射器,各有一个营的兵力防守。夜间,除在城周围挂起成串的“夜壶灯”外,还将城内学校及居民的桌椅、箱柜,等可燃物抢去,集中在城墙外边,点起一堆一堆的腾空大火,彻夜不息。同时,不断发射照明弹,将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给攻城部队增加了困难。
八十六团发起总攻敌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被捉
4日旁晚7时30分,我军对内城发起总攻,枪炮齐鸣。八十六团将攻城的突破口选定在内城的西南角。经过猛烈的炮火轰击,特别行动队勇打猛冲,三营七连三排排长罗新成带领机关枪组、刺刀组和手榴弹组,紧随突击队从内城的西南角的城壕上迅速架起浮桥,强渡过去,冲到城下,竖起了梯子。战士们在即将爬上城头时,浮桥被敌人的炮火打断,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的火力夹击,浮桥被炮击毁燃烧,同时梯子也着了火。已过城壕的几十个战士,前进不能登城,后退没桥过河,被敌人压了下来。会游水的战士游回自己的阵地,罗新成和另外4名受伤的战士在城墙根下被困了一天一夜。团长赵北源、政委李寿山、参谋长信俊杰设法让战士李全、李昭寿、吕金福等十余名战友营救,用麻绳系箩筐,将他们救回了阵地。还选派团组织股长杨金铎等回族战士,深入小西关,发动群众。掏通南关大街两侧的民房,作为攻城的工事;西寺主持依玛目麻光谱主动把寺庙腾出来,作为前方临时医院。
为了阻止敌人在城墙上向下投手榴弹和开枪射击伤及我过城壕的战士,在城壕对面组织了机关枪组,封锁了城垛,使敌人一露面便开枪猛扫,保证了城墙下边战友的生命安全。期间,连续组织几次冲锋,均未奏效,城壕水中漂满了战士们的遗体,部队损失严重。在水中指挥架桥的三连连长王怀玉,右大腿根部负伤身亡。经过几个回合,屡攻不克,战斗异常惨烈,我军伤亡很大。敌军发射的钢炮炮弹在身后呈扇形爆炸。政委李寿山率部冲锋时负伤,几个战士立即将他抬起,放在担架上,由支前民工简单包扎后送到前方医院。然后由崔岗村地方武装队长崔殿立派四个民兵抬到崔岗村后方医院;接着,一营一连连长翟梦军,指导员袁树兴带领战士又一次冲锋。又有几个战士倒了下去。一营二连一排一班战士杜传新、张付存、杨振旺、白云志、陈雪连中弹牺牲。连长姜明清、排长柴木田,言海里牺牲,一连二排六班战士吴景田⑤头部被炸伤,满身是血,瞳孔增大,包扎后用担架抬到城外前方医院,转送肖歪子学校,后和鲁景海一同被转到黑龙集东北崔岗村后方医院治疗。
5日、6日,战斗仍然十分惨烈。一到傍晚,机关枪火炮就响了,距县城很远都能看到火光,听到枪炮声,护城河水深、面宽,战士们穿着棉衣,不过去,被淹死中水里,河水都是红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战士的遗体。团副参谋长赵明轩、三营营长孟国香、连长翟梦君、李修、王好义倒下了。接着,作战参谋赵明轩、九连连长殷光荣也壮烈牺牲。“八十六团”正连职干部就剩一连指导员袁树兴和九连指导员李宝贵,其他原有的和补充换提的全部牺牲。三营八连指导员冯金城④被流弹击中,三营七连副指导员韩贤⑥大腿也被炸伤,七连战士杨心泽牺牲……
八十六团的驻地在内城外西南角回族聚居区域内。团首长选派组织股股长李金铎、宣传队副队长韩贤等人带领几名回族战士,深入西关,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发动回民群众配合战斗。依玛目麻光甫比较开明,经过该团官兵的争取、团结、教育工作,他除了号召回民支援部队攻城外,还主动腾出西清真寺的全部房屋,给部队作临时医院。由于伤员多,将纱布用完,麻光甫又献出自己的两匹白土布供伤员使用,伤员将准备的床位住满,他又拿出自己的棉被铺在地上让伤员休息,麻光甫的这些举动,深深地感动着伤病员和医护人员,鼓舞了攻城部队全歼守敌的决心。
宛西战役打响后,中国国民党急忙调遣兵力,策应宛西国民党军队作战,面对新的战局形势,刘邓首长电令部队全力打邓县,指出“迅速解决邓县之敌即完成宛西作战任务的关键。”
守敌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系行伍出身,深知解放军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几天来围而不攻决不是好兆头。于是,在一天深夜,以巡视为名,同县长汪海涛、团长尹润斋等人一起,从西北角溜出城去,准备见机逃往内乡,但不久,便被谷城独立营王希林等战士从城北七里河附近的麦地里活捉,交给八十六团关押。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增援八十六团展开殊死巷战
华野十纵二十八师炮兵部队奉刘邓之命增援,6日抵达邓州市,7日接过中野十纵二十八旅阵地。
8日,指挥部重新部署,桐柏军区八十四团在东门以南仍担任主攻,八十三团在南门以东,三军分区八十六团在西门以南;二十八师八十四团在南门以西和西门以南,并要求各自选择突破口。
在进行攻城准备的同时,八十六团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战士们用硬纸和铁皮卷成喇叭筒,轮流向敌人喊话,各团政治处还油印大量传单,宣传宛西战场的形势,解放军的胜利和对俘虏的政策,其间,守城敌军妄图从西门突围,被迎头堵住,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敌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武器,还与八十六团展开白刃拼杀,八十六团造成很大伤亡。
9日傍晚,发起总攻,几十门各类火炮,数百发炮弹齐射,颗颗命中目标。火光映红了夜空,大量的炮弹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设在小西关三里地松树林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十纵二十八师的炮兵部队,把炸药包用迫击炮定向射到西门和城头两侧,没等敌军反应过来,便把西门城楼和城头工事摧毁,上面驻守的中国国民党一个营的兵力全部被炸死;总攻开始后,八十六团所在的攻城阵地,冲锋号响了。一营战士郭永生、程宝贵等迅速在20米宽的城壕上架起4座浮桥,特别行动队立即冲过桥去。投弹组王俊杰冲上浮桥,右眼负了伤,身上两处中弹,栽进水里。他艰难地爬上浮桥,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指挥战友向突破口左派投弹。他一连投了五十七颗手榴弹;共产党员尹起路指挥战士猛烈投弹;
敌人的手榴弹扔光了,就用砖头向战士们砸来。副班长王书润的腰部被砖头砸伤,弯着腰毅然向敌人投弹;一班副班长冯玉琴端着机关枪往城上扫射。被敌人的砖头打了两次。他就伏在地堡上打,负了重伤。战士周天福接过机枪一阵扫射;共产党员苏云仁在敌人的乱石下,一面换弹夹,一面向敌人喊话劝降;突击班副班长孟俊渺冲上碉堡被敌人砸下来;一班长卢俊臣负伤倒下了;五班长张树森不顾自己的伤痛,迅速地把敌人投过来的手榴弹拾起再扔过去,趁着爆炸的滚滚狼烟,冲向城头;连长解春贵也奔向城头,指挥部队巩固突破口;这时,敌人又一个连从北边向这里扑来,情况非常危急。负伤三处的四班长王春生端起机关枪一阵扫射,打得敌人狼狈逃窜。
突然,城墙根下暗堡里的几挺机枪呈扇形扫射,过桥的指战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击堵住,压得全部卧倒,抬不起头来,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平射炮瞄准暗堡,将其轰塌。
特别行动队从平射炮炸开的洞口钻进城里,登上城楼,楼顶上的敌火焰喷射器发射手慌忙发射但刚冒一股烟,即被突击队员掐着脖子,当场丧命。
八十六团的战士们踩着黏脚的血水迅速向纵深扩大战果,与敌人展开了殊死巷战,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都经过了激烈的争夺。在城墙一夹角处,守敌有几挺重机枪拼命的由城里向外猛射,阻碍我军进攻。这时,团长赵北源过来对孙殿华说:“那有两挺机关枪,你给我抬回来。”孙殿华带领几个战士,悄悄绕到敌阵地后面迅速破门而入,用手榴弹狠狠的砸到敌军脑部,不费一枪一弹,便消灭了敌人,顺利完成了任务。
午夜时分,骄横顽固、不可一世的敌二二六团被全歼,邓州市县城再次被解放。这次战斗,全歼守敌五个团,计毙伤二二六团副团长宁林哲、内乡民团第四团团长吴定远以下800余人;生俘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二营副营长周连成、三营营长金炳直邓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孟继华、邓县县长汪海涛、第二支队第十二团团长尹润斋、机动二团团长任子英、、副营长姚炳先、三团三营副营长孙中山、新野县民团团长胡玉青、副团长张振瑞、南门指挥官孟来波等以下官兵31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29门、重机枪17挺、轻机关枪80挺、长短枪2500余支、各种弹药60多万发,火焰喷射器4具,以及战马、电台等大批军用物资。
在战斗中,八十六团政委李寿山和二营教导员王林负伤,作战股长赵明轩、三营营长孟国香、副营长贾希奇等牺牲。全团所属14个连,20余名连职干部,仅有一连指导员袁树兴和九连指导员李保贵幸存。在两次攻打邓县的战役中,八十六团先后有1800余名官兵牺牲,其中在第二次攻打邓县战役中,三连仅存18名战士。
这次邓州市之战,打了七天七夜,中野十纵在第二次邓县战斗牺牲673名烈士。
“八十六团”在崔岗村南寺庙中设立后方临时医院
桐柏军区“八十六团”在崔岗村南寺庙中设立了一所后方临时医院。战斗打响后,中共谷城县委书记刘汉勋、县长兼军事指挥部指挥长韩宗正和谷城独立营王希林及一区(驻石桥子)区委书记、区长、区中队长庞泽生、二区(驻黑龙集)区委书记赵杰、区长火烽、三区(驻龙王集)区委书记兼区长张起润带领所属县区的武装部队和乡村地方武装担架队接受支前任务,参加战斗,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尤其是谷城所属的一、二区,由于靠近邓州市,参加的人数也最多。
与此同时,中共襄阳县委书记宋匪石、县长耿岑率襄阳独立营营长洛克及第四区(驻薛家集)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耿震西、区长兼中队长杜义、副区长贾卯辰、副中队长梁忠信、第五区(驻姜家沟)区委书记兼指导员赵百里,副区长兼副中队长孟吉祥、第六区(驻马坡)带领所属县区的武装部队和乡村民兵担架队经河南构林关向邓县进发。
两县共组织500多副担架,2000多人的支前队伍,由崔岗村民兵队长崔殿立与其父崔玉成带领的崔岗担架队,张营民兵队长张朝海带领的张营担架队,黑龙集党支部书记冯章带领的黑龙集担架队,田营田付杰带领的田营担架队和老陶家农会主席陶英带领的老陶家担架队,每4人抬一副担架,将150余名伤员抬到崔岗临时后方医院治疗。担架队员奔赴前沿阵地抢救伤员,开展战地服务。战后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搬运战利品和军用物资。
崔岗村民兵队长崔殿立回忆:攻打邓县期间,“八十六团”担任总攻任务,官兵伤亡很大。伤亡人数为900余人。天天下午到半后半儿的时候就往这抬伤员,一直抬到天黑,支前地方武装在黑夜里艰难行走,摸索前进。饿了啃几口石子馍,渴了就近在荒沟野塘里喝些泥水。那时候崔岗寺庙里伤员搁得满当当的,派人轮流伺候,后来诊所药都用完了,用盐消毒。那时候盐也非常缺,把盐疙瘩化成盐水,往伤口上来回浇。近一百名干部战士伤势过重,当时缺医少药,设备落后,加上气温比较高,伤口大多溃烂化脓,救治无效死亡。为使烈士们有一个归宿,县、区政府便组织群众砍伐方圆几个村庄里的大树,日夜赶做棺材;崔岗部分村民把自己为长辈准备的大红棺木和寿衣捐献出来。此坟排列有序,呈南北纵、东西横排列。当地百姓就地安葬一块,把这片坟地叫做“八六坟”。
当地机关、学校、驻军和附近村民凭吊烈土英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崔岗人民在“八六坟”坟地栽种常青松柏,寓烈士献身精神万古长青,永留人间。每逢清明节和其他重大节日,崔岗及周边群众、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驻军战士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八六坟”祭奠先烈在天之灵,追忆先烈业绩。他们纷纷表示要发扬革命先烈的共产主义的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学习工作,为振兴中华、建设“四个襄阳”贡献自己的力量。1990秋,崔岗村“八六坟”被襄阳县人民政府定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精神,原黑龙集镇人民政府于2000年投资38000多元,在“八六坟”左劈地73.96平方米,建立一座革命烈士英雄记念碑。该碑占地8.6米×8.6米,共73.96米,碑高8.6米。供当地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到这里凭吊缅怀。2011年,在崔岗村两委班子的积极争取协调下,对“八六坟”周边2.2亩耕地进行调整征用。区老促会和石桥镇人民政府共同筹资7000余元,对烈士碑及坟地周边进行了硬化,种植柏树86棵。
2012年4月3日上午,春日暴暖,枝头泛绿,襄州区石桥镇崔岗村党支部发起的“凭吊烈土英魂,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正在该村村南“八六坟”——解放战争“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前隆重进行。黄天厚土掩忠骨,九州同悲泣英魂。崔岗村56名党员和4名入党积极分子、村小学150名师生和石桥镇委政府、关工委、武装部、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领导到场,参加了今天的凭吊活动,并敬献了花圈和洁白鲜花。之后,现场的每位领导和代表均挥起铁锹,为现存的16个“八六坟”添土增绿,以示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和深深怀念。
因长期缺乏必要的维修和保护,造成了墓体塌陷、碑体外砖风化脱落,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2013年春,襄州区民政局多方筹集资金按照简朴、庄重、美观、环保的原则对“八六坟”进行改建。建成后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陈列室)面积140平方米,墓区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碑进行了加宽、增高,碑座5米见方,碑体3米见方,碑高达到11.86米;陵园内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并新建了通透式围墙。
为了更好保护烈士纪念设施,弘扬烈士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正能力,为建设美好襄州凝聚力量,根据国务院《烈士褒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地方各级烈士纪念设施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之规定,2013年12月,由区民政局报请区政府批准,正式把“崔岗烈士两周王陵”确定为区级烈士陵园。
清明节寄哀思,深情缅英烈。2013年3月29日上午,春阳暖照,风清气爽。襄州区石桥镇团委组织崔岗小学师生一路上排着长长整齐的队伍,徒步前往离校约1里外的崔岗村5组的“八六坟”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前,举行清明祭扫活动。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高举着红旗,拿着花圈,来到了烈士墓碑前。共青团襄州区委副书记崔影参加了这次活动。上午10时许,崔岗小学250余名师生胸佩戴白色纸花,整齐列队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人民为先,祖国致上,振兴中华,再创辉煌。他们表示,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好好劳动,决不辜负革命先烈的遗志。
近年来,由于祭扫活动剧增,导致陵园遍布白色垃圾,山林火灾频发。今年,襄州区团委倡议全社会,文明祭扫,以献一束鲜花、种一颗树苗、扫一座墓冢、撰一篇文章等方式寄托哀思,不燃放鞭炮,不烧纸钱,厉行节约,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氛围,广大团员和青年志愿者要率先垂范,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同学们被革命烈士壮烈牺牲精神所感染,他们默默地站立在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从他们稚嫩可爱的红扑扑的脸上,看到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黄天厚土掩尸骨,九州同悲泣忠魂。逝者长眠,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哀思,崔岗村人民在烈士安息地方种上常青翠柏,昭示后人,不忘那段苦难的历史,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每年的清明节,机关、学校、附近村民都会自发到“八六坟”扫墓,缅怀先烈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让革命先烈精神永远发扬光大,让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努力工作,发奋学习,以此祭奠烈士的在天之灵。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近6000名学生,200多名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教育,“八六坟”已成为全区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释:
①黑龙集:据《襄阳地名志》记载,黑龙集为老集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代乾隆,偶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条黑龙突然从天而坠。倾刻,东起一岭,西陷一沟,龙卧沟中。当地乡邻百姓都将舍不得吃的水泼在黑龙身上,祈求黑龙降福免灾。是夜,黑龙摇头摆尾,腾空而起。直冲云宵。顿时,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庄稼得救了,人民生命得救了。这里的人们为纪念黑龙显灵降福的功绩,遂建庙塑像敬祀,寺庙取名为“黑龙庙”,并定为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道光年间,庙会逐渐发展,来往的人流增加,形成集市,故易名为“黑龙集”。《辞海》记载:“汉置朝阳城为朝阳县,以其地为治,刘宋废。”据《襄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黑龙集为襄阳县北乡(驻薛家集)第28方;民国9年,为襄阳县第13区,民国25年,为襄阳县第3区(驻薛家集)区辖镇(即黑龙集镇),民国30年,正式实行“新县制”后,黑龙集为北屏乡。1947年冬,黑龙集解放,为桐柏军区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第2区;1948年夏划入襄阳县,为县属第2区;建国后,1951年为石桥区管辖;1987年9月为襄阳县辖镇(即黑龙集镇)2001年4月,黑龙集镇撤销,隶属石桥镇。
②崔岗:相传,很久以前,崔姓在一岗梁居住建村,故名。该村位于襄北,西南距黑龙集4公里,南距樊城30公里。2014年,有487户,2050人,是一个大村庄。曾隶属黑龙集,现属石桥镇。
③孙殿华:男,河北省临清市一区沙窝屯林家园村人,1947年8月参军,任晋冀鲁豫部队十纵二十九旅八十六团一营一连三排八班战士。在解放邓县时负伤。后任新野县四区人武部部长、县人武部动员科科长、县农场场长、书记等职。
④冯金城:男,河北省武城县人。1945年10月参加民主建国军,随高树勋部起义;1947年7月-1949年3月任晋冀鲁豫部队十纵二十九旅八十六团三营八连指导员。后部队整编为58军173师518团,续任八连指导员。建国后任青岛海军科长、政治部主任等职,1982年离休。
⑤吴景田:男,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乡五屯村人,1947年3月参军,任晋冀鲁豫部队十纵二十九旅八十六团一营一连二排六班战士。在解放邓县时负伤。后任新野县公安局新甸铺派出所所长。
⑥韩贤:男,南乐县人,1947年参军,任晋冀鲁豫部队十纵二十九旅八十六团政治处民运工作组组长、三营七连副指导员。在解放邓县时负伤。后任内乡县人武部部长、政委等职。
参考资料
【八一】我家毗邻八六坟(散文)_江山文学网.江山文学网.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