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
八仙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具。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明确将方桌根据尺寸和围坐人数的不同分为八仙桌,六仙桌和四仙桌。一般长、宽约三尺,可围坐八人的方桌称为"八仙桌”。八仙桌的造型主要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型两大类。常见的无束腰型样式多为一腿三牙式八仙桌。
八仙桌属于几案类家具的一种,几案的名称在周代后期才出现,是由虞氏时代的“”发展而来的,俎是几、案、桌的雏形。八仙桌最初是方桌的形象,唐朝时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到了五代时期才定义了桌子的名称。在辽金时期则出现了八仙桌,宋代则对桌腿等零部件进行装饰处理,而元朝出现的都是带有束腰和内翻马蹄的八仙桌。由于宋元的普及,明清时期则到达顶峰。民国时,还出现了桌面带有栏水线、桌体带有抽屉的八仙桌。现在八仙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沿用带有抽屉或带束腰的八仙桌,其方便实用,结构方正,具有装饰性。
八仙桌常使用在祭祀迎神、宴饮会客、婚丧嫁娶等风俗礼仪与文化生活中。八仙桌体现出的八仙、祭、儒家、天人合一等文化更弘扬了鲁西北的民俗文化内涵、凝聚了民间交往的文化礼仪、体现出民俗文化的价值、促进了现代和谐社会的创建。
名称由来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明确将方桌根据尺寸和围坐人数的不同分为八仙桌,六仙桌和四仙桌。一般长、宽约三尺,可围坐八人的方桌称为"八仙桌”。
关于八仙桌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每一种传说都与“八仙”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一种是古时正逢布依族人家办喜事之机,突然大雨倾盆,将办喜事的布依人淋成了落汤鸡。八仙正好仙游至此,便化作布依人的“亲戚”,变化出八仙桌招待其亲朋好友,从此八仙桌便流传开来;
第二种是八仙到吴道子家中做客,吴道子留其吃饭。结果家中苦于没有可同时招待八人的桌子,便挥笔立就,画得一桌,经八仙点化成为实物,供八仙一道进食,八仙桌就此得名;
第三种是人们出于对八仙的敬仰和祈福之心仿效各地八仙遗址的样式做成桌子,以为生活之用,取八仙名,故称为八仙桌。
历史变革
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历程来看,八仙桌属于几案类家具的一种,几案的名称在周代后期才出现,是由虞氏时代的“俎”发展而来的,俎是几、案、桌的雏形。
八仙桌最初是方桌的形象,唐朝时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到了五代时期才定义了桌子的名称。在辽金时期则出现了八仙桌,宋代则对桌腿等零部件进行装饰处理,而元朝的壁画和历史资料中,出现的都是带有束腰和内翻马蹄的八仙桌,由于受到中亚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出现了壸门结构,并向全国普及。
由于宋元的普及,明清时期则到达顶峰。我们可以从明画中清楚的看到在江南园林、厅堂中用的圆腿儿、带束腰的,带罗锅结构的大八仙桌和小六仙桌;到了清朝时期,八仙桌去除了门结构,腿部增添了如拐子龙、浮雕等装饰性部件,还出现了受西方家具影响带弯腿的八仙桌,结构沉稳,形制坚固。
八仙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民国时,还出现了桌面带有栏水线、桌体带有抽屉的八仙桌,后来由于居住环境的拥挤,又将其改成沙发桌或半桌等。
现在八仙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沿用带有抽屉或带束腰的八仙桌,其方便实用,结构方正,具有装饰性。使得八仙桌在鲁西北地区成为平民家中的厅堂家具,其大都是在宽敞的空间,在堂屋对门朝南位的方向背靠墙处组合摆放。靠墙设置条案,前设八仙桌,两旁对称设置圈椅或太师椅,给人一种和谐稳定,古朴优雅的感觉,即使现在八仙桌仍然在鲁西北地区普通百姓家中占据一席之地。
制作工艺
八仙桌的制作工艺与其它"小木作"类型一样,其工艺技法大多来自建筑,采用"节点"式的工艺形式,其中,榫卯结构是"节点"工艺的重要形式。榫卯结构在商周时期已大量使用,春秋战国以后,开始出现规范的直榫形似的卯鞘,唐以后逐渐定型和完善。宋代后开始在桌面上广泛使用,明清时期达到禪卯的使用达到极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木作十分讲巧合理规范的接合模式,常见的有明榫、暗榫、长短榫、夹头榫、插肩榫、棕角榫、格角榫、格肩榫、套榫、燕尾榫、穿带榫、双夹榫等。因此椎卯结构则是八仙桌常用的工艺手法。
路玉章先生在其著作《木工雕刻技术与传统雕刻图谱》中详细记录了八仙桌的制作工艺与步骤,分别记录了从八仙桌的选料、刨料、腿料、面料以及榫子制作、面板镶装以及腰板制作、图案雕刻等八个主要步骤,同时还记录了民间制作八仙桌的曰诀:"俗称八仙有明暗,人物器物雕图案。现代尺度古色样,腿框缠腰配完善。腿料式样选好形,面框圆方配巧形。做榫俊角榫牢实,配料匀净又耐用"。
特点及功用
特点
造型样式
八仙桌作为高型方桌,主要以面板和腿子的榫卯连接为主要架构,直立的桌腿与面板、横枨等部件的连接,主要来源于建筑中竖柱与横梁的连接方式与结构形态;同时,八仙桌的桌腿之间、以及枨子、矮老等部件所构成的空间,也与建筑房屋中的开间有着相似的设计理念与结构形态;此外桌子中的牙子、桌腿以及其它装饰部件和纹样也都是脱胎于传统建筑中的各个部件。
八仙桌的造型主要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型两大类。常见的无束腰型样式多为一腿三牙式八仙桌。
装饰构件
八仙桌中常见的装饰构件主要有束腰、牙子、枨子、牙板、矮老、卡子花、托泥以及腿足等。这些部件最初都是出于各种实际功能,随着家具制作的技术进步、造型及功能的不断演化,许多原本具有使用功能的部件也逐渐彼赋予或演变为一种装饰构件。
选材用料
八仙桌的选材用料是比较讲巧的。宫廷一般采用红木、紫檀、花梨木等华贵木材。民间大多以硬木以外的常见木材为主,北方人通常把硬木之外的木材称为柴木,南方人则称为软木或杂木。曹昭在《格古要论》异木论篇中将木材分为漆木、硬木、柴木。王世襄先生将木材分为硬木和非硬木,并未提柴木一说。他将榉木、楠木、桦木、黄杨、南柏、樟木、栎木、松木、杉木、灰楸、木列为非硬性木材。李宗山先生认为柴木是介于软木和硬木之间的中硬性木材。笔者暂且将与硬木对立的木材统称为柴木。常见的柴木有:桦木、杨木、杜木、柏木、樟木、核桃木、木、楠木、木、柚木、榆木、黄杨木。柴木作为民间制作八仙桌的重要选材,虽然没有紫檀木、花梨木坚硬,但是价格经济,在民间较为普及。
功用
八仙桌作为传统家具中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性活动中重要角色,在鲁西北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礼仪中,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起居用品。八仙桌不仅造型简洁实用,还成为传承民俗文化中的配角。在春节祭祀、会客座次、宴请设席等平民生活中都讲究用到八仙桌。
春节祭祀
八仙桌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民间尤为常见,每逢春节祭祀时,在鲁西北地区都讲究一种用八仙桌当供桌的传统习俗。除夕祭祀时需要把一幅祭祀专用的“家堂轴子”挂在条案后面的墙上,“家堂轴子”上绘画的是各家的家谱图案,其象征着祖先居住的区域。八仙桌上后排摆放五碗水饺(每碗摆放五个)、五碗面鲜(面粉制作的点心)、五碗鲜果(柑橘、苹果、香蕉等水果)、五荤菜(鸡、鱼、猪肉等)、五寺院菜,最前排还要摆放酒盅和花糕(面粉和大枣制作)、香炉、蜡烛等,还需要把八仙桌围上绣有吉祥图案的桌裙,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会客座次
在鲁西北地区,民间依然讲究用八仙桌作为会客的家具,并遵循以左为尊的规矩。左为尊指主要以主人的朝向来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尊位是指主人左边的位置,由于鲁西北的厅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朝向,八仙桌朝向是正对门的南位,所以桌子左边的位置是东位,左为尊就是指桌子东面的位置。按照八仙桌的座次规定,两旁的椅子通常是家庭中长辈老人专坐的地方,左边椅子为上坐,右边椅子为下坐,遵循男左女右的规矩。如果会客时,则要看客人来的数量、与主人的辈分亲疏关系、及其自身的身份地位等;如果会客的是亲戚,则看辈分的大小来排座次,辈分长者坐左边上座;如果会客是朋友,则要按客人的地位和身份,身份地位高者不论年幼辈分皆可上座;如果会客时主人推让客套,则是出于对来客的尊敬,主人会将客人让与上座,会客时请客人坐尊位上则是传统习俗的又一体现。
宴请设席
宴请布局
鲁西北地区民间如果有婚丧嫁娶、生日宴请等民俗活动,需要宴请设席招待亲朋好友时也需要借八仙桌的风采来完成。如果亲朋好友众多,主人家则需提前去做租借八仙桌、椅、凳这一重要的准备活动。一般在设席布局上都会选择室内或庭院来摆放桌子,室内房间小的话设一席,房间大则多设几席。通常摆在南位正对房门处为主席桌,其余为次席桌,每桌围坐八人,主席桌中由辈高、年长、位重者坐主位,出现特殊情况下也会增加一到两人就坐。
宴请摆放
宴席时八仙桌的摆放也是有规可循,八仙桌四面方正,朝向屋门放置的那面也是有讲究的。摆放八仙桌主要看桌面桌芯板间的拼接缝或桌芯板木纹的方向来置桌,摆放桌子时讲究桌芯板必须与房屋中堂平行,忌讳正冲屋门,如果摆放带抽屉的八仙桌,则按抽屉朝南的方位摆放。
宴请座次
宴请落座的次序也讲究主次分明,尊卑有序,正对门口的主桌靠北墙摆放两把椅子,一般就座的都是辈份地位身份高者,与会客类同也分主次,采用古人的“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的规定来安排座次。其它三面通常为板凳或机子(一种子),则通过位置的不同来区分座次的高低;椅子正对面的两个位置则是宴席桌上辈份年龄最小的人;通常都是给全桌人沏茶倒酒的,由主人家的小辈来担任。宴席上也要遵循一些必备的规矩,例“酒慢茶浅”则是指给客人倒酒时必须倒满、沏茶时不能超过茶杯的三分之二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还有男女不同席、孩童不上桌等规矩。
分类
八仙桌的造型主要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型两大类。常见的无束腰型样式多为一腿三牙式八仙桌。
王世裴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对"一腿三牙"八仙桌做了明确解释:"'一腿三牙'是无束腰方桌的一种形式,构造上的特点是腿子不安在方桌的四角而稍稍缩进一些,形制在带吊头与不带吊头么间。腿子下端有持,侧脚显著,还保留了大木梁的巧式。腿子之间安牙条,牙条之下有罗锅化。在腿子上端安牙条,支撑着桌面边抹格角相交的地方,将90度的桌面恰好平分为二,从牙头的位置可以看出它是从宋式的只有两面对称的案形结构的桌子发展出来的。由于这种桌子每条桌腿都与三块牙子连接,故有'一腿三牙'之称,又因牙子下还有罗锅枨,故又叫'一腿三牙罗锅枨’。"图1是一张由张安收藏的明巧黄花梨一腿三牙罗锅彬八仙桌,长98厘米、宽98厘米、高83厘米。此桌每足与两条牙角相交,其下又有罗锅化,故称一腿三牙罗锅化八仙桌。由于喷面面积较小,因此,牙子也比较小。这是典型的一腿三牙八仙桌的基本造型。由此可见,无束腰的八仙桌造型多简洁明快,各部件多运用整块材料,不假矫饰,给人以朴素洗练的美感。
而有束腰型的八仙桌,则多了几分灵动与轻巧,同时有束腰型八仙桌的牙子、腿部等也多加装饰。常见的有束腰型八仙桌多为霸王枨八仙桌和罗锅化八仙桌等。这两种样式都是元代创制,其出现原因是由于宋元时期高型家具的普及,为配合高束腰家具形制及加大帐下空间、加固桌子结构而设置的部件。霸王枨八仙桌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典型类型,其做法是在每个桌子角的内侧,采用一根特制的"S"形曲彬,将腿和桌面穿带连接起来,从而起到固定的作用。
另外,许多有束腰型八仙桌也装有罗锅枨结构。所谓罗锅枨是指安在牙条下面的中部高、两头低的横化。其作用主要是固定四腿和支撑桌面。同时,许多八仙桌中罗锅枨不仅能够起到加固桌面,分担桌面重量的实际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图2是一张典型的有束腰罗锅化八仙桌,束腰和罗锅帐共同起到加固的作用,造型规整,装饰无华,整体落落大方。
流行地区
八仙桌在中国民间使用十分广泛。就地域而言,可以说分布全国各地,而黄河南地区尤为普遍,这与地域尤其是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北方地区气候因寒冷干燥,日常生活中人们多习惯于使用炕桌。但是,即便如此,八仙桌在北方地区也还是百姓常用的桌具,坑桌和八仙桌兼而用之的情形非常普遍。在中国南北各地,八仙桌的用途基本相同,即用作宴饮、会客和祭祀之器具,可谓一桌多用。因为八仙桌使用广泛,是最常用的家具,所以其制作也分布各地,当地的木匠一般都能够胜任,只是不同地区在工艺和样式方面或有风格上的不同。
意义和影响
民俗学下的八仙桌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体现的八仙文化、祭祀文化、儒学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等,成为鲁西北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一个特色现象,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紧密交融在一起,并传承至今。
八仙文化
八仙桌的传说都源自道教的“八仙”,说明八仙故事深深影响着民间的文化生活,并融人了对现实生活的信念与理想,其故事情节丰富,形成了精彩“八仙传说”文化,其中包涵的和谐平等、行侠仗义、进取精神使得八仙桌显现出的八仙文化更具魅力。
祭祀文化
祭祀本是一种宗教活动,除夕祭祖更是处于祭祀中的核心地位,是鲁西北地区传统的民俗之一,并代代传承。八仙桌在祭祀时的供桌形象,更是赋予其更深的文化意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对祖先的孝敬和怀念。祭祀不是一种封建活动,它体现了个人、家庭、民族对孝道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八仙桌的使用则让祭祀更具有文化价值。
儒家文化
山东省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产生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八仙桌的会客座次与宴席布局则表现出儒家文化中重“礼”的文化。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主张社会上的人如君臣、父子等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尊卑、名份和等级等,展现出儒家文化提倡以礼待人、崇礼重教的思想。而八仙桌的造型以直线为王,四面方正,给人沉稳之感’更反映出鲁西北地区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八仙桌造型与布局上均有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
鲁西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布局方式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家具布局,而八仙桌的平衡对称、组合陈设的形式,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要是在正式场合,我们都会选择以左为尊、以东为尊的习俗,其原因就是因为左边是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八仙桌左为尊的宴请座次和坐北朝南的摆放位置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发展现状
在北京、山东省等地区,时至今日,八仙桌仍然是一般百姓家的重要家具。北京地区不仅使用八仙桌,而且也是八仙桌的重要产区。在高碑店市、潘家园等家具城,八仙桌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相关文物
黄花梨一腿三牙罗锅枨小方桌
年代:明(1368—1644年),尺寸:长82.0厘米、宽82.0厘米、高81.0厘米,庄氏家族1998年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红木五彩瓷面八仙桌
年代:清,尺寸:长93.5厘米,宽93.5厘米,高84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参考资料
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张八仙桌.今日头条.2023-11-30
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博物馆.2023-12-01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