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须鲸亚目

须鲸亚目(英文名:Baleen Whale、whalebone whale、mysticetes;学名:Mysticeti),又称“须鲸”“须鲸类”,是鲸目的亚目之一。须鲸亚目的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其与齿鲸共同构成鲸目现生的两个亚目,但较后者,须鲸亚目的种群数量更小。截至2025年3月,在ITIS中有效收录须鯨亚目4科6属15个物种。

须鲸亚目物种的体型一般“大”或“巨大”,头体长10米以上,其中最大的蓝鯨体长约30米,体重超过180吨。它们上颌内有几百根角质的鲸须,鼻孔2孔;前肢4指。须鲸亚目约4500万年前从陆生有蹄动物哺乳动物进化而来,其近亲蟳或为河马。在演化中,它们历经适应性辐射,身体形态大幅改变。须鲸亚目物种所拥有的鲸须结构,进化意义重大,助其占据独特生态位。须鲸亚目物种凭借独特生理构造与行为,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不同物种分布有差异,如南露脊鲸属多在南半球弓头鲸偏好北极。它们普遍有季节性迁徙习性,多春季奔赴高纬度觅食,秋冬前往低纬度繁殖,灰鲸迁徙行程可达14000英里。须鲸亚目物种吃小猎物,会用其巨大的嘴吞进大量微小的浮游生物,它们具备一套独特的取食系统,其上颌悬挂着鲸须板,这些鲸须板共同构成过滤系统,用于从海水中过滤获取食物。它们常常单独或以小团体方式生活,并通过低频率声音相互交流,其次声频率低至十赫兹 (每秒10个循环)。须鲸亚目物种5-10岁性成熟,繁殖季赴特定海域交配,无单一配偶制。雌性孕期10个月,多一胎一崽。其寿命因种类而异,如蓝鲸可达90岁,部分物种可超100岁。

截至2025年3月,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收录的须鯨亚目的评估等级,极危物种北大西洋露脊鲸、赖斯鲸;濒危物种有北太平洋露脊鲸塞鲸、蓝鲸;易危物种有长须鲸;近危物种有南极小须鲸;无危物种有弓头鲸南露脊鲸小鳁鲸、伊登鲸、大翅鲸灰鲸侏露脊鲸和数据缺乏的物种角岛鲸。须鲸亚目物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推动旅游经济、支撑生物科研等方面发挥作用。其过滤式进食策略,为仿生学和搜索技术的发展提供思路,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演化历史

演化起源

须鲸亚目所属的鲸目动物,被认为约在4500万年前由类似牛、骆驼和绵羊的陆生有蹄动物哺乳动物进化而来,这比人类出现早了约4000万年。通过对一些乳蛋白基因(β-酪蛋白和κ-酪蛋白)的比较,证实了这一演化关系,且显示鲸目在陆地上现存的近亲蟳可能是河马

适应性辐射

鲸目动物是哺乳动物适应性辐射的典型例子。适应性辐射使哺乳动物能凭借在陆地、海洋和空中生存所需的特殊适应性,有效栖息于不同环境。须鲸亚目作为鲸目的一部分,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并适应了水生环境,几乎无法离开。

须鲸亚目的独特进化

进化历程修正

在须鲸亚目演化研究领域,一块珍贵的化石为学界带来全新认知。此前研究普遍认为,须鲸从有齿形态到鲸须形态的转变,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然而,这块化石表明,古代须鲸的演化经历了特殊阶段:它们率先从有齿状态,转变为类似部分鱼类的吸食进食模式,而后才进化出鲸须结构。这一发现修正了人们对须鲸亚目物种演化路径的固有认知。

鲸须的结构与功能

鲸须是须鲸亚目区别于齿鲸的关键特征,由众多角质蛋白板片构成。这些板片从须鲸的上颌生长而出,排列方式类似百叶窗,形成一套极为高效的食物过滤系统。凭借鲸须,须鲸能将海水中的小型生物拦截并获取,实现与自身生态位高度匹配的进食过程。

鲸须进化的重大意义

鲸须的进化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与恐龙羽毛的进化相提并论。须鲸亚目物种通过鲸须,能从海量海水中筛选微小猎物,实现了从有齿掠食到滤食策略的转变。这一进化不仅极大拓展了须鲸的食物获取范围,也促使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独特的生态位,推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

命名与分类

词源

须鲸亚目食虫类“Mysticeti”,由Flower于1864年正式描述。其词源存在两种主流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源于希腊语“mystíkētos”,本意即为须鲸;另一种说法则主张,其由希腊语“mystakókētos”(髭鲸)与拉丁语“cetus”(鲸鱼)组合而成。

在历史上人们捕鲸、为了获取鲸须的阶段,鲸须常被称作“鲸骨”(whalebone)。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鲸须由蛋白质构成,与骨骼有着本质区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骨头。

分类

须鲸亚目的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截至2025年3月,在ITIS中有效收录须鯨亚目4科6属15个物种。具体如下:

代表物种

蓝鲸

英文名:blue whale

食虫类:Balaenoptera musculus

蓝鲸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它们生活在开阔的海洋里,从热带海域到极地水域的浮冰区域都有其踪迹。蓝鲸的体色为青灰色至蓝灰色,身上带有较浅的斑点,尤其是在背部和肩部。它们的腹部下方常常会附着微生物,使得腹部呈现出淡黄色调。正因如此,蓝鲸有时也被称为“磺底鲸”。蓝鲸的背鳍较短,长度仅约35厘米。它的上颚在须鲸属中是最宽的,吻部也是最钝的。从下巴到肚脐稍靠后的位置,长有50-90条喉腹褶。蓝鲸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存在过的最大的动物。成年雄性蓝鲸的平均体长(从头到尾)为25米,而雌性的平均体长为27米。经确认的最长蓝鲸标本长度达33.5米,最重的蓝鲸则重达19万千克

长须鲸

英文名:fin whale

食虫类:Balaenoptera physalus

长须鲸,又称脊鳍鲸,分布于全球各大洋和公海海域。有些长须鲸种群具有迁徙习性,在春季和夏季会迁徙至较寒冷的水域觅食。到了秋季,它们会返回温带热带海洋。由于南北半球季节不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长须鲸种群在一年中不会同时在赤道相遇。还有一些长须鲸种群不迁徙,终年留在同一区域。比如在地中海加利福尼亚湾就有不迁徙的长须鲸种群。

在北太平洋的夏季,长须鲸会迁徙至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湾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地区。而在冬季,人们可以在从加利福尼亚到日本海、中国东海和黄海,以及菲律宾海的海域发现它们的踪迹。在北大西洋的夏季,长须鲸分布于从北美海岸到格陵兰岛冰岛挪威北部周围的北极水域,甚至远至巴伦支海。到了冬季,这些长须鲸种群会出现在从浮冰边缘到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的海域,以及从挪威南部到西班牙的海域。在南半球,长须鲸全年都会进出南极洲海域。体型较大、年龄较长的长须鲸往往比年轻的长须鲸更往南迁徙。长须鲸栖息在全球各大洋和公海的温带极地地区,较少见于热带海洋。它们通常生活在近岸海域和大陆架水域,但从不会出现在深度不足200米的水域中。

长须鲸是仅次于蓝鲸的第二大哺乳动物。它们能长到20米长,体重大约为7万千克。长须鲸的体型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南半球的长须鲸大约20米长,而北半球和北极地区的长须鲸体长可达25米。长须鲸的雌雄两性在体型上差异较小,成年的雄性雌性长须鲸在大小和体重方面大致相同。通常来说,根据长须鲸修长、苗条的身体,棕灰色的背部表面以及深白色的腹部,很容易将它们辨认出来。长须鲸可以通过其右下颚上中等大小的白色斑块与其他鲸目区分开来。它们的尾基部隆起,使得背部有一条明显的脊线,白色的腹部从侧面一直延伸到身体中部。背鳍高50厘米,呈弯曲状,且位于身体相对靠后的位置。长须鲸的头部相当扁平,约占其身体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这类鲸鱼有两个喷气孔,从吻部尖端到喷气孔起始处有一条纵向的单脊。由于从身体底部到嘴巴大约有100条褶皱,长须鲸在进食时能够张大嘴巴和喉咙。这些褶皱使得口腔在进食时能够容纳大量的水。长须鲸是滤食性动物,它们拥有350-400片鲸须板,用于捕捉悬浮在水中的中小型水生生物。

布氏鲸

英文名:Bryde's whale

食虫类:Balaenoptera edeni

布氏鲸可见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但它们最常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南北半球,人们都未曾在纬度超过40°的区域发现过布氏鲸。由于它们偏爱温暖的水域,据观察,它们会在冬季向赤道方向迁徙。已知有一些小的布氏鲸种群是不迁徙的,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就有一个数量约为12头的小种群。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体型较小的沿海布氏鲸与生活在较深水域的体型较大的布氏鲸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布氏鲸生活在温暖的海洋水域中,水温范围在15-20摄氏度之间。它们是近岸和远洋生物,通常会跟随食物来源活动。在追捕猎物时,据观察,它们能下潜至深达300米的地方。

布氏鲸是须鲸科中体型较小的须鲸。雄性布氏鲸体长在12-13米之间,而雌性体型稍大,体长在13-14米之间。雌雄布氏鲸的体重均在13600-15000千克。它们的身体上侧呈深烟灰色,下侧逐渐过渡为白色。在那些更具迁徙习性的个体身上,人们曾发现过七鳃鳗和雪茄达摩鲨留下的圆形伤疤。布氏鲸吻部呈V字形,头部占身体长度的25%,头顶有3条从吻尖延伸至喷气孔前方的脊线。在身体下方,每只鳍肢之间有54-56条喉腹褶,这些喉腹褶一直延伸到肚脐之后。在它们的口腔内,两侧各有285-350片石板灰色的粗糙鲸须板,最长的鲸须板可达40厘米。布氏鲸有54-55块脊椎骨,以及13-14根宽阔而薄的肋骨,其中第一根肋骨是双头的。它们的背鳍略微弯曲或呈钩状,而其他鳍肢则短、窄且呈尖形。其尾鳍宽阔,占身体长度的24%。早期的研究曾确认存在一种侏儒版的布氏鲸,但自2003年起,它们已被归类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角岛鲸。从外形上看,幼年布氏鲸具有与成年布氏鲸相似的特征。

座头鲸

英文名:Humpback Whale

食虫类:Megaptera novaeangliae

座头鲸生活在极地热带海域,尤其是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的海域。它们的分布范围还包括白令海的水域以及南极洲周边的海域。其栖息地涵盖了从极地到热带的水域,包括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域,以及南极洲周边和白令海峡的水域。在迁徙期间,它们会出现在近岸海域和深海海域。一般来说,座头鲸要到达长岛马萨诸塞州科德角所在的纬度时,才会进入近岸水域。大翅鲸分为几个种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种群相互隔离,但在某些情形下也会有少量的交流。北大西洋有两个种群,北太平洋也有两个种群。南半球则有七个相互隔离的种群。

座头鲸的小脑约占其大脑总重量的20%,其大脑与其他须鲸亚目物种的大脑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座头鲸的嗅觉器官已大幅退化,所以,它们的嗅觉能力存疑。座头鲸的眼睛较小,能够适应水压环境。其外耳道很狭窄,通向头部一个微小的孔洞,该孔洞位于眼睛后方不远处。雌性大翅鲸的体型比雄性更大,座头鲸也是少数几种雌性比雄性体型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座头鲸最具辨识度的外部特征包括鳍肢的大小和形状、尾鳍的颜色和形状,以及背鳍的形状。座头鲸的鳍肢相当长,几乎可达其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鳍肢大部分呈白色,前缘有一些瘤状突起。凤蝶总科状的尾鳍上有着独特的灰白相间图案,尾鳍后缘呈波浪状。背鳍可能是一个小三角形,也可能是尖锐的镰刀形,且常常呈现出阶梯状或驼峰状;这也是它们被称为座头鲸的原因之一。大翅鲸有14-35条腹部喉腹褶或凹槽。在须鲸亚目鲸目中,就其体型而言,座头鲸的鲸脂相对厚度是最大的;且就鲸脂的绝对厚度而言,座头鲸也仅次于蓝鲸。座头鲸的鲸须板通常全为黑色,上面的须毛也呈黑色。

体态特征

须鲸亚目包含众多独特物种,凭借其别具一格的形态特征,在海洋生态系统里占据着重要位置。以下将从体色、鳍肢、摄食器官、体型与脂肪层等维度,对须鲸亚目的体态特征展开深入剖析。

丰富多元的体色

须鲸亚目的种类超过十余种,多数须鲸的体色为黑色或灰色。以蓝鲸为例,其体表呈现蓝灰色调。此外,它们普遍具有反荫蔽体色特征,身体上侧颜色较深,有助于融入海洋深处的昏暗环境,而下侧颜色较浅,当从下方仰视时,能与海面透入的光线相融,降低被发现的几率。不同品种的体色存在差异,部分品种的鳍为黑色,部分品种则带有不对称斑纹。寄生昆虫藤壶藻类的附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们的体表外观。

形态各异的鳍肢

须鲸亚目物种的胸鳍对其游泳和转向起着关键作用,部分种群的胸鳍长度可达身体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多数须鲸亚目物种拥有背鳍,但至少有三个物种没有背鳍。它们体表光滑,皮肤厚度不超过0.3英寸,且体表缺乏毛发,这种身体构造极大地减少了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提升了游动效率。

独特的摄食构造

须鲸亚目最为显著的特征,当属其独特的“牙齿”——鲸须。鲸须由角蛋白构成,从须鲸上颚牙龈处呈排状生长。鲸须的颜色因物种而异,涵盖白色、黑色,以及两者之间的多种过渡色。鲸须外缘平滑,内缘呈磨损状,形成了细密的滤网结构,能够有效地困住食物,并将海水过滤出去。尽管须鲸在胚胎发育阶段会形成牙蕾,但鲸须与真正的牙齿有着本质区别,这一独特的摄食构造是须鲸亚目鲸目适应滤食性生活的关键进化特征。

庞大的体型与鲸脂层

须鲸亚目物种体型庞大,体长在20-102英尺之间,体重可达210短吨,远超普通房屋的重量。其身体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鲸脂。作为温血动物,鲸脂对于它们在冰冷的海洋环境中维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须鲸亚目鲸鱼拥有鲸脂,有齿鲸类同样具备这一构造。

分布栖息

须鲸亚目作为鲸类的重要分支,凭借独特的生理构造与行为模式,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显著地位。其分布广泛,栖息习性丰富,充分展现出对不同海洋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全球分布的广泛性与差异性

须鲸亚目物种遍布全球各大洋。得益于鲸脂这一高效的保温层,它们既能在热带温暖的海水中自在遨游,也能在极地寒冷的水域中繁衍生息。然而,不同物种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南露脊鲸作为南半球的特有物种,在南半球的寒冷海域,如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南部沿海较为常见;弓头鲸则对北极地区的冰冷水域情有独钟,常年在北冰洋及周边海域活动。

季节性迁徙的规律与动机

须鲸亚目物种普遍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春季和夏季,食物丰富的高纬度冷水区域是它们的首选,这里富含浮游生物,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当秋冬来临,气候转冷,该物种便会向低纬度的热带海域迁徙。在众多须鲸亚目物种中,灰鲸的迁徙之旅最为壮观,往返行程可达14000英里。研究表明,它们的迁徙主要受食物资源分布与繁殖需求的双重驱动。须鲸亚目物种追踪浮游生物的季节性变化,确保充足的食物供应;同时,将热带海域作为繁殖地,温暖的海水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其幼鲸的出生和成长提供了理想条件。

生活习性

进食习性

须鲸亚目物种具备一套独特的取食系统,其上颌悬挂着鲸须板,这些鲸须板共同构成过滤系统,用于从海水中过滤获取食物。尽管所有须鲸都借助鲸须进食,但其进食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为滤食和大口吞食式进食两类。

滤食型

露脊鲸属为典型代表,这类须鲸头部相对较大,鲸须较长。在觅食时,它们在海水中持续游动,同时张开大口,让海水裹挟着浮游生物、小型鱼虾等食物从嘴前端流入,随后海水经由鲸须过滤排出,食物则被截留在口中,从而实现摄食。

大口吞食型

须鲸亚目中须鲸科的物种就采用此类进食的方式。它们的下颌带有褶皱,如同勺子一般。在捕食时,会迅速张开大口,一次性吞食大量海水以及其中的鱼群,随后通过鲸须板将海水挤出,把食物留在口中。

繁殖与迁徙

繁殖地与食物地分离

许多须鲸亚目物种在繁殖期间会前往特定的区域,通常是热带亚热带水域。比如大翅鲸(大翅鲸),主要以极地水域的磷虾为食,到热带或亚热带水域繁殖,通常每年迁移约25000千米。繁殖期间靠储备的脂肪生活。这种繁殖地与食物地分离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需要进行长途迁徙。

长距离迁徙

须鲸亚目物种通常进行长距离迁徙。许多物种会在不同季节往返于食物丰富的极地水域和适宜繁殖的温暖水域之间。一些须鲸亚目物种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穿越多个海洋区域,这也使得它们的生活范围非常广泛。

独居与守护

研究人员持续探索须鲸亚目物种的行为模式。它们多为独居动物,这与齿鲸的群居习性(齿鲸常成群结队游动 )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捕食的浮游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相对分散,单独或小团体行动更有利于它们有效地寻找和获取食物,同时也能减少内部竞争。同时,有部分观点认为,须鲸亚目物种在海洋生态中类似“义务守护者”,会对其他海洋生物施以援手,助其抵御攻击。所以,须鲸亚目物种虽不具备主动示好的外向性格,但也并非生性好斗。

低频率声波交流

须鲸亚目物种之间相互沟通和传递信息主要依靠发出低频率的声音,其次声频率低至十赫兹(每秒10个循环)。低频率的声音在海水中传播时,能量衰减较慢,能够传播很远的距离,这使得须鲸亚目物种即使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这些低频率声音进行交流,比如传递关于食物位置、繁殖信息或危险警告等信号。

生长繁殖

须鲸亚目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长繁殖模式,这对其种群延续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

性成熟与交配

多数须鲸亚目物种在5-10岁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繁殖季节来临时,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行为会发生变化。须鲸亚目物种通常会前往特定海域进行交配,为繁衍后代创造适宜的环境。该物种并非遵循单一配偶制,在不同繁殖周期,个体会选择不同的配偶。

孕育生产

雌性须鲸亚目物种受孕后,会向热带温暖海域迁徙。这是因为它们的妊娠期一般为10个月,加上新生幼鲸皮下鲸脂层较薄,难以抵御冷水环境,而热带海域的水温更利于幼鲸出生后存活。大多一胎只产一崽,双胞胎幼鲸因母体营养供给和海洋生存挑战等因素,存活率较低。不同须鲸亚目因其物种的繁殖周期有差异,多数每2-4年生育一次;但在须鲸亚目众多成员里,小鳁鲸则展现出独特的繁殖特性——分娩后不久,便能再次受孕。

幼鲸成长

须鲸亚目物种的幼鲸诞生后,会伴随母鲸生活6-7个月,在此期间,幼鲸完全依靠母乳摄取生长所需营养。母鲸分泌的乳汁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极高。不仅如此,母鲸日产汽车公司奶量超过200升,充沛的营养供应,为幼鲸快速生长筑牢根基。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幼鲸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体型和体重呈爆发式增长。在这一阶段,幼鲸在母鲸的陪伴下,逐渐熟悉海洋环境,学习捕食技巧,从单纯依赖母乳,逐步过渡到自主觅食,不断增强自身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这一成长过程,对须鲸亚目种群的延续和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寿命差异

须鲸亚目物种的寿命因种类不同有所差异。受研究手段和观测难度限制,科研人员尚未能精准确定所有须鲸物种的寿命。目前已知,蓝鲸寿命可达90岁左右,部分须鲸亚目物种的寿命更是超过100岁。

种间关系

须鲸亚目物种利用它们的鲸须能够捕食多种生物,包括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藻类磷虾

在自然环境下,虎鲸是须鲸亚目物种的主要捕食者。虎鲸通常群体行动,而须鲸亚目物种多为独居,这种行为模式的差异,让它们在面对虎鲸群时处于不利地位。尽管须鲸亚目物种体型巨大,但虎鲸凭借群体协作和智慧,仍能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亚目差异

鲸目在生物分类学上主要分为两个现存亚目,另有其他亚目,但均已灭绝。须鲸亚目与齿鲸亚目特征对比,须鲸亚目动物的基本特征是长有鲸须、颅骨对称且有两个喷水孔;而齿鲸亚目动物有牙齿、头骨不对称,并且只有一个喷水孔。这两大亚目在物种数量、食性、生活习性与觅食策略等方面,也展现出显著的差异。

物种数量差异

须鲸亚目物种相对较少,包含15个物种,却不乏蓝鲸、大翅鲸这类声名远扬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齿鲸亚目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多达81种,囊括抹香鲸一角鲸虎鲸,以及各种小型齿鲸类(如众多海豚物种)。

食性与觅食策略差异

须鲸亚目主要以海洋中的微小浮游生物为食。它们凭借巨大的口腔,一次性吞入大量海水与浮游生物的混合物,随后通过鲸须将海水过滤排出,留下食物。这种觅食方式体现了一种“广撒网”式的搜索策略,先无差别摄取,再筛选目标。

齿鲸亚目的食物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包括鱼类、十腕总目以及其他海洋哺乳动物。齿鲸则采用的是“精准打击”策略,它们借助回声定位系统锁定猎物位置,然后展开追踪捕猎。回声定位使齿鲸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迅速、准确地锁定目标猎物。

生活习性差异

须鲸亚目物种通常偏好独居,或结成小规模群体生活。它们通过低频率的声音进行交流,部分须鲸发出的次声波频率低至10赫兹,这种低频声波能够在海洋中长距离传播。

齿鲸亚目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群体规模大小不一,且成员数量似乎没有严格上限。回声定位不仅帮助齿鲸捕猎,还在其群体交流、导航等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齿鲸发出的超声波频率范围极高,甚至可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相媲美。

致危因素

人类的偷猎与捕鲸活动对须鲸亚目种群的生存造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因为须鲸亚目物种的鲸脂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这使得它们成为捕鲸者的目标。虽然须鲸亚目的部分物种寿命可达100年以上,但由于过度捕杀,该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类捕鲸活动不仅直接影响须鲸亚目物种的数量,还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已经威胁到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健康发展。

物种保护

IUCN等级

截至2025年3月,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收录的须鯨亚目(共4科6属15个物种)的评估等级具体如下:

保护措施

设立保护区

智利北部的Isla Chañaral及其周边的Humboldt群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海洋地理特征,成为了须鲸亚目物种的重要觅食地。可以借鉴该地的经验,将须鲸亚目物种的重点栖息地设立为保护区,如将Isla Chañaral海洋保护区范围扩大,包括大陆和岛屿之间的峡谷等关键区域。设立保护区可以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干扰,为其提供安全的栖息和觅食环境。同时,保护区内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和监测,更好地了解须鲸亚目物种的生态习性和生存需求,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限制人类活动

对于须鲸亚目物种出没的区域,应限制船只的速度和航线,避免对它们造成惊吓和伤害。例如在澳大利亚赫维湾,游泳与鲸目旅游活动开展后,研究发现大翅鲸的行为受到了影响,如游泳者在水中时,鲸鱼的方向变化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严格控制海洋污染,减少污水排放和垃圾倾倒,防止重金属等污染物对须鲸亚目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

规范旅游行为

制定严格的旅游规范,如限制游客与须鲸亚目物种的接近距离、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等。在澳大利亚赫维湾的研究中发现,旅游船与鲸鱼的距离会影响鲸鱼的行为,不同旅游类型中,鲸鱼在各种行为上花费的时间也受到距离的影响。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游客了解须鲸亚目物种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自觉遵守旅游规范。可以通过在旅游船上播放宣传视频、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生态教育。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持续开展对须鲸亚目物种的科学研究,了解其迁徙路线、觅食行为、繁殖习性等生态特征。例如当前对细头鲸的潜水和觅食行为的研究依赖于档案吸盘标签,但皮肤不规则会导致吸盘安装不可靠,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真皮附件用于须鲸的短期标签研究,克服了传统吸盘标签的限制。

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旅游活动对须鲸的影响。如果发现旅游活动对须鲸亚目物种造成了不良影响,应及时调整旅游策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利用卫星图像等技术手段,监测它们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海洋环境的变化,为旅游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价值

生态价值

须鲸亚目种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首先,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顶级消费者,其存在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例如,大翅鲸、蓝鲸等,它们食用的猎物数量非常庞大,并能通过排泄未消化的食物促进营养循环。须鲸亚目种群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通过大量吞食浮游生物,控制了浮游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同时,它们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铁等,这些营养物质被释放到海洋中,为微小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养分,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们的生长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从而维持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外,须鲸亚目种群的迁徙行为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在不同的海域之间移动,促进了海洋生物的交流和扩散。例如,灰鲸是须鲸亚目中具有独特行为生态的物种,它是最沿海的须鲸,进行着最长的迁徙,在温暖的海湾潟湖和沿海地区产仔。须鲸亚目种群的迁徙将不同海域的生物种群连接起来,增加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经济价值

须鲸亚目种群在历史上曾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须鲸亚目的部分种类曾被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在过去,一些国家的渔业活动中会捕捞须鲸,其肉可食用。例如在日本市场,曾销售须鲸的红肉产品。然而,随着对鲸目保护的加强,这种作为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被弱化,并且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禁止捕鲸活动。许多地区的须鲸亚目动物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例如在阿尔赫西拉斯湾,这里是须鲸的活动区域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通过与观鲸公司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对它们的出现进行记录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该物种,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做出了贡献。观鲸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科研价值

须鲸亚目物种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习性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通过研究其声学分布,可以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模式。楚科奇海南部是一个多产的浅层大陆架生态系统,由于气候变暖,它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监测须鲸亚目物种等顶级捕食者的存在和占领模式,对于检测响应气候变化的物种组合和分布变化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对楚科奇海三种亚北极须鲸的声学分布——长须鲸大翅鲸灰鲸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它们存在的模式、将它们吸引到北极的环境驱动因素,以及船只在开阔水域季节如何影响该地区的声学栖息地。此外,对须鲸亚目物种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如须鲸亚目在仿生学与技术创新层面具有重要价值,该种群所采用的过滤式进食策略,作为鲸目适应海洋环境的独特进化成果,为搜索技术领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灵感来源,极大地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借助这种自然进化而来的觅食策略,人类探索出大量过滤筛选目标的技术模式,实现了对海洋生物智慧的有效借鉴与应用。

参考资料

Baleen Whale Animal Pictures.a-z-animals.com.2025-03-29

Baleen Whale(Mysticeti).a-z-animals.com.2025-03-28

Mysticeti Flower, 1864.www.itis.gov.2025-03-29

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Eubalaena glaciali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Rice's Whale(Balaenoptera ricei).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Sei Whale(Balaenoptera boreali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Blue Whale(Balaenoptera muscul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North Pacific Right Whale(Eubalaena japonica).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Fin Whale(Balaenoptera physal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Antarctic Minke Whale(Balaenoptera bonaerensi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Bowhead Whale(Balaena mysticet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Southern Right Whale(Eubalaena australi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Common Minke Whale(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Bryde's Whale(Balaenoptera edeni).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Humpback Whale(Megaptera novaeangliae).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Gray Whale(Eschrichtius robust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Pygmy Right Whale(Caperea marginata).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Omura’s Whale(Balaenoptera omurai).www.iucnredlist.org.2025-03-29

Blue Whales, Balaenoptera musculus.www.marinebio.org.2025-03-29

Mysticeti.www.thoughtco.com.2025-03-29

Gray Whale : Eschrichtius robustus.sciencedirect.2025-03-29

The ecology, sonic environment, and acoustic occurrence of subarctic baleen whales in the Bering Strait over a decade of change.digital.lib.washington.edu.2025-03-29

Balaenidae Gray, 1821.www.itis.gov.2025-03-29

Balaenopteridae Gray, 1864.www.itis.gov.2025-03-29

Eschrichtiidae Ellerman and Morrison-Scott, 1951.www.itis.gov.2025-03-29

Neobalaenidae Gray, 1873.www.itis.gov.2025-03-29

Balaena Linnaeus, 1758.www.itis.gov.2025-03-29

Eubalaena Gray, 1864.www.itis.gov.2025-03-29

Balaenoptera Lacépède, 1804.www.itis.gov.2025-03-29

Megaptera Gray, 1846.www.itis.gov.2025-03-29

Eschrichtius Gray, 1864.www.itis.gov.2025-03-29

Caperea Gray, 1864.www.itis.gov.2025-03-29

Balaenoptera muscul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5-03-29

Balaenoptera physalus(fin whale).animaldiversity.org.2025-03-29

Balaenoptera edeni(Bryde's whale).animaldiversity.org.2025-03-29

Balaenoptera edeni.Animal Diversity Web.2025-03-29

Megaptera novaeangliae.Animal Diversity Web.2025-03-29

海洋歌姬——大翅鲸.万方数据.2025-03-29

Odontoceti Flower, 1867.www.itis.gov.2025-03-29

Understanding the oceanographic dynamics of the Isla Chañaral baleen whale feeding ground, (Humboldt Archipelago, Northern Chile) to extend habitat protection.www.semanticscholar.org.2025-03-30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on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leen whales (suborder Mysticeti) in the Gulf of California.WileyOnlineLibrary.2025-03-30

数字.www.zhangqiaokeyan.com.2025-03-29

Collaborating towards the management of mysticeti in the waters between Algeciras and Gibraltar.researchgate.2025-03-29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