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鲸
布氏鲸(拉丁学名:Balaenoptera edeni ),别名鲸、拟大须鲸,隶属于须鲸科(Balaenopteridae)须鲸(Balaenoptera) 。布氏鲸体长11~15米,体重20~25吨。其体型修长呈流线型,背部和体侧黑色或暗灰色,腹部色浅呈白色或浅灰色。有三条背脊——一条主脊、两条副脊,副脊外侧有感觉毛。下颌前端也有感觉毛,短而粗糙,须板瓦灰色,须毛粗糙。下颌至脐部有40~70条褶沟,在脐与生殖裂之间另有一条褶沟。
布氏鲸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的温暖海域。布氏鲸分为 2 个亚种:近岸型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分布于近岸的海域;远洋型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brydei )分布偏好于远洋离岸、具有高生产力的海域,体型更大。
2018年,布氏鲸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研究历史
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们认为B. edeni 和B. brydei 是同一物种,因为B. edeni 命名在先,所以采用B. edeni 作为种名。1977年,研究者们曾认为南非的布氏鲸存在沿岸型和外洋型两种,1998年和2002年,又有人认为B. brydei 和B. edeni 是两个不同种。利用分子遗传生物学技术,研究者们在2003年指出北太平洋区布氏鲸存在B. brydei 和B. edeni 两个种。等也认为存在两个种。2009年,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更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亚种标准,并最终在2013年明确了远洋型布氏鲸(B. e. brydei)、近岸型小布氏鲸(B. e. edeni)两个亚种型。
形态特征
布氏鲸体长11~15米,体重可达20~25吨,体型细长呈流线型。其中雌鲸体型比雄鲸大,远洋型布氏鲸比近岸型小布氏鲸体型更大。背部、体侧腹背后部黑色或暗灰色,腹部色浅。布氏鲸呼吸孔至吻端有一条隆起的脊——主脊,主脊两侧各有一条副脊。副脊外侧生有几根感觉毛,下颌的前段也有很多感觉毛。鲸须短而粗糙,每侧各有250~280片,须板蓝灰色,须毛深灰色。腹面有40~70条褶沟,自下颌前端延伸至脐部,在脐与生殖裂之间另有一条褶沟。背鳍小,鳍肢狭长,尾鳍宽大。一般有13对肋骨,其中第一对肋骨与其他肋骨相比更短,呈扁平状,是布氏鲸独有的特征之一。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布氏鲸整体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在中国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其中远洋型布氏鲸分布于太平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海域、墨西哥南部至秘鲁、智利海域;西南太平洋的日本外海至新西兰周边海域以及巴西沿海水域;南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爪哇的外海;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海域。近岸型小布氏鲸分布在北印度洋沿岸水域以及太平洋西部的日本、韩国水域至中国东海、南海,并延伸至东南亚各国水域。由于布氏鲸的两个亚种在外形上难以区分,因此每个生态型的分布范围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栖息环境
布氏鲸栖息于水深250米以内、表层水温20℃以上的温暖海域,其中远洋型布氏鲸偏好生产力高的海域,近岸型小布氏鲸的栖息地则离海岸较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布氏鲸主要食物是乌贼、秋刀鱼、青鱼等群游性鱼类,其摄食行为多样化,包括前冲捕食,即以下颌在下的姿势斜向冲出水,利于将水滤除;左(右)冲捕食,即鲸目与地平线形成低角度后,左(右)胸鳍竖直向下,加速向前冲刺,并在捕食后期出现短暂的顺(逆)时针轴向旋转以露出呼吸孔进行呼吸;竖冲捕食,即以接近竖直的角度冲出水面;合作捕食,即多头鲸鱼围绕密集的鱼群同步进行右冲捕食;踏水捕食,即鲸鱼竖直向上出水,保持下颌在水下或水面,上颌竖直向上维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最后缓慢入水的同时将下颌向上闭合;以及自旋转捕食,即在踏水捕食的基础上将头部向右倾斜并旋转,像瓢一样舀起水中的鱼。
游泳习性
分布在南非的近岸型布氏鲸的游泳速度大约在6.5~8.3千米/小时,而在北太平洋的布氏鲸游泳速度可达20~25千米/小时,且潜水深度可达300米。布氏鲸在游泳时大部分浮现在表层,可见连续的1~6次小潜水,也可能进行时长约10分钟的大潜水。
社群行为
布氏鲸一般不成大群,通常会单独或成2~5头的小群出现,也有报道过10~20头的大群活动。其中近岸型小布氏鲸个体间有合作捕猎行为。
节律行为
布氏鲸不做远距离洄游,但是近岸型小布氏鲸具有一定的季节迁移特性——冬季向赤道附近的海域迁移,夏季向高纬度海域迁移。
交流行为
据记录,布氏鲸会发出短促但响亮的低频呻吟。它们产生的大多数声音包括同时发出的两种类型的呼叫。它们可以每1到3分钟重复一次这些叫声,叫声的类型因群体的大小而异。这一功能可能可以帮助布氏鲸回声定位。
生长繁殖
布氏鲸的繁殖过程缺乏研究。据推测,它们的繁殖行为与其他相关鲸目动物相当。近岸型布氏鲸没有明显的生殖节律,全年都可怀孕,而远洋型布氏鲸在秋季繁殖的频率更高。出生时,小牛的平均长度为3.4米,体重约为900公斤。性周期2~3年,妊娠期12个月,怀孕的前4个月胎儿发育缓慢,而剩下的发育则快得多。布氏鲸每次产1胎,哺乳期半年左右,离乳时体长达7.1米,体重约2.5吨。性成熟年龄5~10岁,雄性体长11.6~12.4米,雌性12~12.8米。雌性在6个月大的幼崽离乳后有6个月的恢复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布氏鲸的大多数个体属于较大的远洋亚种布氏鲸。2017年的统计显示,远洋型布氏鲸已因捕鲸而减少,但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有几个亚群或亚种应单独评估,并可能已经达到更高的保护等级的评定标准。基于1988~2016年夏季进行的调查,对于北太平洋西部和中部(西经165°以西地区)布氏鲸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为26300头,中国东海区域内最新的公认种群数量估计值为137头,夏威夷王国西部南纬15°~北纬25°之间的东部热带太平洋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3000头。而在南半球,南印度洋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3854头、西南太平洋则是16585头,而南太平洋东部则是13194头。非洲南部约有582头,而南大西洋则没有相关数据记录。
致危因素
布氏鲸面临许多致危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捕捞的威胁。全球变暖会对布氏鲸食物的产量及分布产生影响;有害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直接污染,以及一些不可降解的物质,如塑料袋、塑料瓶,还有其他垃圾,可能会被鲸目吞食,因而堵塞鲸类的食道;捕鱼用具则损伤缠绕鱼体。
保护措施
自1982年起设立的“国际捕鲸委员会(IWC)船只捕鲸区域限制”(IWC area restrictions on factory ship whaling)最初旨在保护其他须鲸物种的低纬度冬季繁殖地,但研究者发现布氏鲸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保护级别
2021年,布氏鲸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布氏鲸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参考资料
布氏鲸 (bù shì jīng).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2024-09-0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09
布氏鲸.《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4-09-12
Balaenoptera edeni.Animaldiversity.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