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鹅埠街道

鹅埠镇隶属于海丰县,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所在地。

鹅埠镇地处汕尾市海丰县西部,是汕尾市的西大门,东、北与赤石街道交界,西与惠东县吉隆、黄埠二镇相邻,南与小漠镇相连。全镇区域总面积90.1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000公顷,林地8000公顷。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鹅埠镇政府驻鹅埠社区,西距广州市248公里,深圳130公里,惠州80公里;东距海丰县50公里,汕头市230公里,是粤东各市通往广州、深圳等地的必经之地。

福州—昆明公路深圳—汕尾-汕头高速公路、厦门市—深圳铁路横贯境内,距离深圳—汕头高速公路白云仔出入口处仅5公里。

鹅埠镇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组成部分,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镇境内最高山峰是髻顶,海拔738米。南明河是鹅埠唯一的河流,全长10千米。

2018年末,鹅埠镇工业企业有89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1家。

历史沿革

鹅埠新城,原名鹅山,旧县志载称“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后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以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由于面临南门海,至明朝商运发达,南门海建有码头、渔船货船停泊,来往频繁,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

鹅埠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多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鹅埠。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行保甲制,八都,鹅埠属杨安都。明嘉靖四十年设鹅埠司,专徼诘察事宜。民国三年(1914年)取消都里名称,鹅埠跟随行政区域的变迁,先为三区,后又为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前设海鹅埠镇公所,后又更改为鹅埠乡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鹅埠成立了乡、公社、镇一级建置都属。鹅埠地理位置重要,西部边陲重地,有重兵镇守于此(现上、下北镇),古时官道贯穿各村,既是交通要冲,又为历代王朝战争从西部进攻的必经之地。鹅埠人民历来具有反抗压迫、剥削的革命光荣传统。早在清顺治,就有以梁大栋,张江英为首的反清组织,驻扎在鹅埠的高山寨,响应郑成功南下勤王,抗清复明,开展不懈斗争。1923年,鹅埠有刘高、刘克礼、叶惠昌、张玉横等进步人士跟随彭湃开展农运,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农会组织,1926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多次率领农军配合红4师部队与盘踞在惠东县一带敌军蔡腾辉部(中国国民党“陆丰守备司令”)作战,歼灭进犯敌军。同时又响应三次武装起义,为建立丰苏维埃政权立下不朽的功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党组织送情报、当向导、掩护部队、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活动。1948年8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鹅埠乡人民政府,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做好准备工作2011年发展汕尾市需要、广东省政府划汕尾西部四镇给深圳市规划行政管理、深汕区已经全面管理鹅埠镇。

1958年9月,鹅埠建立全县第一个公社,取名雄鹅人民公社。1959年9月,鹅埠、小漠镇并圆墩为公社。1959年11月27日,撤消圆墩公社,鹅埠、小漠并为鹅埠公社。1965年4月7日,小漠从鹅埠划出,1984年1月改为鹅埠区公所。1987年撤消区公所和小乡建制,建立镇人民政府,下辖鹅埠、水尾、新园、蛟湖、西南、西湖、上北、下北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共49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鹅埠镇位于汕尾市西部,是汕尾市的西大门,毗邻惠东县吉隆、黄埠两镇,全镇区域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880公顷,林地面积6666.67公顷。鹅埠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四面环山,南北部多山,中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是髻顶,海拔738米。南明河是鹅埠唯一河流,全长10千米。

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年均降雨量2115毫米,年均气温21.8℃。

自然资源

主要农业产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大豆等,水果尤以荔枝、菠萝、芒果等较为著名。

行政区划

行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汕尾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府驻地:鹅埠镇

▪门镇▪鹅埠镇▪赤石镇▪小漠镇

截至2019年10月,鹅埠镇下辖1个社区及10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鹅埠镇有户籍人口1.82万人。

民族

红罗畲族

汕尾市西部的山区里,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族——畲族。深汕区鹅埠红罗畲族村位于鹅埠镇西北面五公里许的罗裙山麓。“红罗”,意为“红色的罗裙山”。罗裙山是莲花山系西南支脉,为海赤石、鹅埠两镇分水岭,方圆20余里,由10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岭组成,最高峰犁头嘴海拔611米。因罗裙山整体向西北呈环状分布,以其环抱如裙裾而得名。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畲族传统的畲族三月三。鹅埠镇素有畲族风俗。畲族人自称“呵螺”[hole],居住在鹅埠镇的红罗村。只有40多户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写成俗字“輋”。畲族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特别是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

鹅埠镇红罗村聚居有畲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蓝、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盘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时男女结椎形发鬃,赤足走路。耕种前先把树木山草烧毁,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松土耕作,过着贫困的刀耕火种生活。宋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文天祥扶幼帝到粤闽二省交界处曾组织过景宁畲族与元兵作战,当时畲民有8000余人一直在福建省泉州市长汀县与元兵作战,后元朝统治局势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进深山老林,靠狩猎为主,有的逃至惠阳、山区。直至明永乐五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赐畲族银元,细绢衣一裘,还设畲官,畲族从此才重新承认朝廷,每年用兽皮纳税,与汉族交往又渐渐密切起来。现在,因为长期畲汉杂居,畲族大都汉化。虽然如此,他们仍有自己许多独特习俗沿袭至今。

经济

1995年,鹅埠镇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63家,职工人数8000人,工业产值77.3万元,同比增长59.7%。

2009年,鹅埠镇实现地区总产值12.97亿元,比同期增长15.7%。其中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比同期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1亿元,比增加产值近1.1亿元,比增49.9%;农业总产值1.03亿元,比增13.2%。

2018年末,鹅埠镇有工业企业8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共1家。

文化

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乾隆宝塔遗址、鹿湖鹿呜书馆遗址、明代吊牌山碗窑遗址、谭公仙圣庙、九渡水、义学遗址、古石桥婆桥等。

鹅埠镇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下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鹅埠村、蚊湖村、水美村、新园村、西湖村、陆丰市西南镇西山村、上北村、下北村、田村、红罗村和鹅埠社区),其中红罗畲族村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总人口约2.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7万人。

交通

鹅埠镇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有G324国道和深圳—汕头高速公路镇区的主要道路有深汕大道、中兴南路、创文路、同心路等。

社会

文化事业

鹅埠人民历来具有重视教育的美德,明朝末年有鹿鸣书馆(现上北村委鹿湖村),清乾隆二年建鹅埠义学,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学校,“始鹅埠之人,多以耕凿为事,自义学之建,人文焕然一新,游泮者、登科者,迩来且以此都为盛。”(清·乾隆《鹅埠义学碑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战事频繁,社会动荡,鹅埠人民仍不忘发展教育事业,踊跃捐资兴建鹅山学校,使鹅埠教育从不间断。新中国成立后,海丰县海丰县鹅埠镇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

鹅埠中学文化事业:2009年以来,文化站联合镇妇联、共青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设农家书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教育事业: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使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救助。加大对教育发展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性设施;制定相关制度,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平衡发展,与各学校、村委签订防止辍学责任书;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方言

鹅埠全镇约80%的居民讲占米话,故当地人亦称“占米话”为“鹅埠话”:占米话主要分布在城内、上街,新、琵琶、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锡坑、楼仔、蛟湖、石寨,下城、埕寮、旧村、牛湖、布心、杨安等村,各村口音基本一致,但在声调方面,水美村无中人调。客家话主要分布于上北、下北、西南。上北村委会红罗村畲族畲语,其余村落则通行闽南语

教育

1990年,鹅埠镇有9所小学,1所中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鹅埠中学,鹅埠中心小学和各村委小学都建了新校舍和办公大楼。

2003年,鹅埠镇新建了私立松正学校。

2009年,鹅埠镇在校中小学学生4000人,教职工204人,就读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已超过200人,在校大学生有50多人。

社会保障

2017年,鹅埠镇贫困农户共310户99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户140户,五保贫困户70户,全镇310户贫困户993人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为247名60岁以上老人办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并对教育部门核实的166名贫困户子女在校生子女逐步发放生活补贴。2017年鹅埠镇脱贫户69户,脱贫人数281人。

旅游

鹅埠古代名胜有上北明代吊牌山、下北碗窑径碗窑遗址、上北鹿湖鹿鸣书馆遗址、谭公仙圣庙、清康熙正觉庵(现已重建)、古石桥婆桥、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建狮山镇深藏、狮山深藏寺宝塔遗址、乾隆义学遗址、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九渡水古道等。

鹅埠镇旧时代的许多村寨,建筑很有特色,水美村是最典型的一处,而且至今保存比较完好。水美村座落于鹅埠镇南部,村子座南朝北,背靠狮山,前面是水美泽,旧寨是半圆型的,正门门楼有二层楼高,门框是巨型的,灰罔岩石料雕筑成的,能让人品味出昔日的沉重,大门原来有厚重的木料门板,如今已不知所踪。村寨四周有高约四米的贝灰砂石混料寨墙,混厚沉重,现在有些墙体已脱落或崩塌,残缺不全了。

进寨门转折纵向是主巷道,主巷道两侧有。多条横巷,是民居小巷,民居房屋各自独立成户。巷道旁有些麻石雕筑而成的石盆,石槽、石板凳,是昔年居民的用具,如今已弃用,只作历史的见证。

进寨门东西两向各有沿寨墙内侧的跑马巷。东向跑马巷一直通到正东。在这时有一个耳门(东寨门),耳门开在东墙,却转折向北,它象沉睡的狮子坚起一只耳朵,时刻保持一丝警觉,实际上是与正门形成呼应,进退自如,可谓别具匠心。整个村寨的主巷道,跑马巷和居民横巷,条条相通。昔村如此建造村寨,据说是为防兵匪盗贼,它显示了劳动鹅埠人民的聪明才智。如今古寨已基本荒弃了,只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忆。像这样的古村寨,在鹅埠镇还有多处,例如:城内村,蛟湖村,楼仔村,庭寮背村,锡坑村,格田村,大水田村,老龙坑村,布心村,牛湖村等,都有类似的古寨建筑。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地名介绍.博雅.2021-05-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