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又称王宾像、蕃像),位于中国陕西省乾县,是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中的石雕之一,置于两周王陵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西两侧。

 六十一蕃臣像原置64尊,截至2012年,存有61尊,西边32尊,东边29尊,分东西四列、南北八排站立;石人像皆圆雕,与真人一般大小,现存者残高1.50~1.77米,肩宽0.54~0.65米,础座0.85~0.90米见方,裸露地面高0.08~0.21米。石人多数身穿圆领紧袖右或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双手拢袖作抱笏或双手作持笏于胸前状,多数腰束革带,带上或系细长小囊(疑装毛笔),或挂鞢*(左革右)(diexie,或作)带(囊),或拴鱼袋(唐制,五品以上官员给随身鱼符,皆盛以袋,谓之“鱼袋”。天授时改鱼符为龟符,称为“龟袋”),足穿系带靴。

六十一蕃臣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均镌刻有姓氏、职官、族别和属国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中有吐火罗(阿富汗北部的一个民族)王子特勤达键、朱俱半国(今新疆叶城)王斯陁勒、金玉国(今新疆和田)王尉迟敬等。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亦仿昭陵李世民长孙皇后合葬的陵墓)制度,在以入朝蕃将李谨行陪葬乾陵的同时,又在两周王陵朱雀门前东、西两侧,树立为高宗、武则天朝侍立过“轩禁”的诸蕃臣酋长石像64尊,并背刻其官职姓名,明显地表示侍卫宫阙,如生前之仪卫的性质。唐人封演既然认为昭陵石像是“高宗为了阐扬其父徽烈”,那么,乾陵石人群像当也有“夸耀后世”,以宣扬高宗、武则天朝的国威之意。

历史沿革

已知石象

六十一蕃臣像的每尊背部,都镌有该像名衔。随着日月流逝,文字逐渐缺损。宋元祐年间,宗正寺主簿、武功人游师雄将所有名衔分刻四碑,以图永存。到元时,四碑只剩三碑,而且碑上文字也多缺损。元人李好文将这三碑能看清的文字录于《长安图志》中,共得39名。后来经过清代金石家叶奕苞,当今史学家及考古工作者岑仲勉、马驰等从不同侧面研究考证,将《长安图志》中的像名考证为36人。这36人在新旧《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文献中能查出的29人,查不出的7人。能查出的29人中,有15人同石刻名衔相吻合。其余14人,大部分是李世民、高宗时在十姓突厥(即五啜陆和五弩失毕)、铁勒诸部设置羁府、州时担任府、州都督的该部酋长。这些人的名字,一部分没有记人史书,一部分因翻译上的原因,记载颇不一致。如龟兹王白回地罗徽,新旧《唐书》记为“(白)延田跌”《册府元龟》记为“(白)延由拔”;金微都督仆固乞突,新旧《旧唐书》记其名为“(仆固)乙李啜”;匐延都督阿史那盎路,新旧《唐书》记为“阿史那都支”;默吸使葛嗔达干,新旧《唐书》记为“莫贺达干”。还有个别像名由于碑文缺字较多,难以对证,如“大首领可汗颉利可汗发”。查不出名字的7人是:吐谷浑乐王徒耶钵、吐火罗王子特勤竭达健、石国王子石忽那、波斯大首领南昧、朱俱半国王斯陀勒、播仙城主阿伏帝延、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

未知石象

六十一蕃臣像中还有25尊像名因雕像剥蚀和石碑佚亡成为无名像。但是,这部分人在历史上的活动踪迹,不会因石头上的文字磨灭而消失。他们的名字和活动,程度不同地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文献中的25位人物,可以从以下五个缺口中增补进去。

一、已知名的36人,从地域分布上看,都在唐的西部和北部,没有东北部,这是一大空缺。李世民李治期间,唐与东北地区百济高丽新罗诸国关系的深切程度,并不比西域诸国差。高宗显庆五年(660),因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王扶余义慈王,不断侵占邻国新罗的地盘,高宗屡次调解不下,遂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伐,俘义慈及太子隆等。在百济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三十州、二百五十县,由百济各酋长任都督、刺史和县令。总章元年(668),李伐高丽,拔平壤城。俘高丽王宝藏王,在高丽置安东都护府,统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仪凤二年(667),授高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高丽大莫离支(宰相大臣)泉男生,封中入长安,唐拜为特进辽东大都督等职。后协助李劫平高丽之乱有功,进为右卫大将军。死后赠太原市大都督,勒碑著功还有新罗(朝鲜半岛南部)王金真德,贞观时被唐封为乐□郡王,李治刻其石像于昭。永徽三年(652),真德死,其弟金春秋(贞观末到长安,拜为特进)继位。龙朔中,春秋死,其子金法敏(永徽元年到长安,拜为太府卿)继位,兼任鸡林州大都督。上述百济王扶余隆、高丽王宝藏王、新罗王金法敏、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四人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二、突厥酋长,缺名甚多。突厥族是隋、唐时期北方最大的一个民族集团。唐初,东西突厥同唐王朝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唐统治者与突厥统治者阿史那族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在昭陵十四尊石像中,阿史那族就有四人,几占总数的30%。这四个人有三种类型:一是唐的敌人(颉利可汗);二是唐的盟友(突利可汗);三是唐的勇将(社尔思摩)。乾陵已知像名中,署阿史那姓者五人,占14%,额甚多。首先缺阿史那步真。唐显庆中,在西突厥置昆陵、池两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骑大将军、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骑大将军、池都护,领五警失毕部。两位同族兄弟,并肩为突十姓最高首领。但已知像名中,只有弥射和弥射的儿子元庆,步真的儿子瑟罗,却没有步真。其次,弥射之孙、元庆之子阿史那献,步真之孙、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他们都承袭父位,在李治武则天当政时期为唐王朝建立过大的功勋。还有阿史那贺鲁贞观未曾被唐授为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李世民死后,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统咄陆,弩失毕十姓,恃强以十万胜兵,侵唐西、庭二州,对唐威胁很大。显庆中,唐派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等会同回纥汗国药罗葛·婆闰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分路进攻贺鲁等部。在石国俘获贺鲁,解送昭陵,唐高宗赦而不杀,留居长安,死后葬于颉利可汗家旁,“纪其概于石”。另外,吐火罗首领,也是阿史那姓族人。高宗时,在其国阿缓城置月氏都督府,析小城为二十四州,以叶护阿史那乌湿皮为都督。突厥车鼻部族酋长阿史那斛勃,高宗时被拜为左武卫将军兼狼山都督。其子阿史那羯漫陀,授左屯卫将军兼新黎洲都督。以上阿史那步真、献、怀道、贺鲁、乌湿皮、斛勃、羯漫陀七人,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三、同昭陵石像有承袭关系的,也有所缺。昭陵石像中有高昌王智勇,高宗麟德中,授其弟麴智湛左骁卫大将军、西州刺史。昭石像中有于王尉迟伏阇信。高宗上元初(674),其王伏阇雄身率子弟酋领七十人来长安,因击吐有功,高宗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授伏阇雄都督。昭陵石像中有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易钵,李治时,诺曷钵死,其子忠继位。忠死,子宣超继位。武则天时,以宣超为左豹韬员外大将军,袭故可汗(乌地也拔勒豆)号。昭石像有焉王龙龙突骑支,高宗时,突骑支死,其子龙嫌突继位。以上智湛、伏阇雄、慕容宣超、龙突四人,应在六十一石像之中。

四、唐高宗、武则天时,受唐敕封的其他酋领中,尚缺:瀚海都督回纥汗国药罗葛·婆闰、康居都督笃娑钵提、修鲜都督易支、大宛都督瞰土屯摄舍提於屈昭穆、鸟飞州刺史沙钵罗颉利可汗发、写凤州都督萄、休循州刺史阿了参、金满州都督沙陀金山。以上八人,应在六十一像中。五、同唐有密切关系的东女国,显庆初(656)遣其相人长安。拱二年(686)九月,其王敛臂又遭大臣汤剑左来请官号,武则天册命敛臂为左玉卫员外大将军。天投三年(692),国王俄琰儿尔亲身来朝长安。另外,南诏王蒙细奴逻李治时遣使入长安武则天时,细奴逻子逻盛炎继南诏王位后,亲身人朝长安。以上东女国王俄琰儿尔、南诏王蒙逻盛炎应在六十一像之中。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所缺的25尊石像名,已经从上述五个缺口补齐。

石像特征

摆放方位

六十一蕃臣像位于两周王陵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西两侧,原置64尊,现存61尊,西边32尊,东边29尊,分东西四列、南北八排站立。

规格大小

六十一蕃臣像石人像皆圆雕,与真人一般大小,现存者残高1.50~1.77米,肩宽0.54~0.65米,础座0.85~0.90米见方,裸露地面高0.08~0.21米。

外貌特征

六十一蕃臣像石人多数身穿圆领紧袖右衽或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双手拢袖作抱笏或双手作持笏于胸前状,多数腰束革带,带上或系细长小囊(疑装毛笔),或挂鞢(左革右燮)(diexie,或作蹀躞)带(鞶囊),或拴鱼袋(唐制,五品以上官员给随身鱼符,皆盛以袋,谓之“鱼袋”。天授时改鱼符为龟符,称为“龟袋”,足穿系带靴。

东群29尊石人头全部被毁,其中一尊身穿圆领宽袖右衽三折武士袍,左手持弓挂于左肩上;一尊身穿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头戴风披;一尊身穿圆领紧袖左衽武士袍,腹前横挂一匕首。西群31尊石人中仅两尊头残存者,均身穿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一尊头上部残,耳轮以上系发带,发带以下头发分成十三绺,披于背部和两肩(背部五条,两肩部各四条),颈部带环状饰物;一尊头发结辫盘于头顶后部,留八字胡须。

相关争议

石像刻立缘由

关于乾陵六十一尊石像刻立的缘由,研究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究竟哪个说法正确下面分别予以考证。

考证一

李治死后,武则天将参加高宗葬礼的六十一蕃臣刻石像立于乾陵,以“张大夸示来世”。唐高宗死于永淳三年(683)十二月,葬于文明元年(684)八月。石像刻立的时间,应在高宗葬于乾陵不久。此说与事实距离较远。石像中的许多人,死于高宗之前,如阿史那弥射死于龙期二年(662);波斯王卑路斯死于咸亨年间(670~673),这些人不可能参加高宗葬礼。另一类人,如于阗王尉迟墩,是天授二年(691)册立的;康国王泥师师,是圣历元年(698)册立的,他们更不可能提前5年或15年就以国王的身份参加高宗礼。因此,所谓“参加李治葬礼”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考证二

石像是神龙元年(705)刻立的“臣曾侍轩禁者”像,这是以偏全的说法。石像中相当数量的人并没有“入侍轩禁”。如吐酋长赞婆,圣历二年(699)率部投唐。武则天“遭羽林军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仍令领其部兵于洪源谷讨击"。又如突厥默吸可汗的使节移力贪汗达千,吐蕃赞普弃隶宿赞的特使悉热等,都是来求婚的,并未“曾侍轩禁”。至于石像刻立的时间,比第一种说法接近实际,但不准确。因为吐蕃大臣悉曩热是神龙三年(707)三月来长安的(《册府元龟》记为神龙三年二月),这是一个时间界限,说明石像毕功的时间只能在这个时限之后,不可能在它之前。

考证三

石像是武则天刻立的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此说比“参加李治葬礼”、“人侍轩禁者”说准确得多。惟其“武则天刻立”欠妥。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正月传位于李显李显,同年十一月死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神龙二年(706)五月“葬于乾陵”。吐蕃悉曩热是在武则天葬于乾陵九个月之后才来长安的,他的像立在六十一人之中肯定不是武则天所为。另外,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改官名,其中将左右威卫改为左右豹韬卫,左右骁卫改为左右武威市,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又恢复高宗时的官名回。石像的官名,用的是中宗复位后的名称。这一点,也可证明他们不是武则天刻立的。

综上所述,对乾陵六十一蕃臣像刻立的缘由的正确解释应是:李显仿效李治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707~708)在乾陵立蕃臣石像,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

石像身份

六十一蕃臣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均镌刻有姓氏、职官、族别和属国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但这些文字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7尊石像上有残存文字,还可以识读。他们是:朱俱半国王斯陁勒(西群第五排北数第2人)、于阗王尉迟敬(西群第二排南数第1人)、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西群第四排南数第1人)、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西群第五排南数第2人)、默啜可汗使移力贪汗达干(西群第六排南数第1人)、播仙城主何伏帝延(西群第八排南数第2人)、所以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西群第一排北数第1人),其余都漫。

宋朝时有一位叫游师雄的官员,他曾经考察过这些石像背部的文字并作了记录,其中有35尊石像可以弄清他们的身份。这些人按所属国别和地区,可分为六类,如唐安北都护府下的回纥汗国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属下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各族首领、都督;来自唐北庭大都护府属下西突厥地区的都护、都督和吐谷浑的首领等。他们中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王宾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居长安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又大多是唐朝的大将军、十二卫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官品一般都在三品以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

无头缘由

推测一

有人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见关中十八唐帝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头全部砍掉了。但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时并未到过陵地,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推测二

有人认为砸头是在明朝末年,当时瘟疫袭击乾县,病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当地老百姓认为,瘟疫的来源可能是乾陵中的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和洋人在作怪,因而群起将这些石像的头都“搬了家”。

推测三

乾陵博物馆原馆长樊英峰则推测,这些石像头可能毁于明代华州大地震,地震导致石像倒塌,头部缺失。

推测四

六十一蕃臣像背后名字主人的后裔来到乾陵,故意将其祖先的头像砍掉带走。

史料记载

关于乾陵石人像群,据《陕西通志》卷71载,论者谓“李治之葬,诸蕃酋来助者甚众,武则天不知李世民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也。”因此,一般认为,乾陵石人群像是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诸少数民族首领或特使,葬礼之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因刻石像列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称为“六十一王宾像”;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后,认为“是乾陵营造之际来助工役的人”(见《长安史迹考》);也有人根据李贤李贤墓壁画《客使图》认为是“陵吊唁客使”(参见李求是《谈章怀、懿德两墓的形制等问题》,《文物》1972年第7期)。

价值与意义

六十一蕃臣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均镌刻有姓氏、职官、族别和属国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中有吐火罗(阿富汗北部的一个民族)王子特勤羯达键、朱俱半国(今新疆叶城)王斯陁勒、金玉国(今新疆和田)王尉迟敬等。李治死后,武则天亦仿昭陵李世民长孙皇后合葬的陵墓)制度,在以入朝蕃将李谨行陪葬乾陵的同时,又在两周王陵朱雀门前东、西两侧,树立为高宗、武则天朝侍立过“轩禁”的诸蕃臣酋长石像64尊,并背刻其官职姓名,明显地表示侍卫宫阙,如生前之仪卫的性质。唐人封演既然认为昭陵石像是“高宗为了阐扬其父徽烈”,那么,乾陵石人群像当也有“夸耀后世”,以宣扬高宗、武则天朝的国威之意。

相关评价

乾陵六十一蕃臣体现的正是唐朝的对外开放和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世界观。这一景象正是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所描绘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真实写照。——(中国乾县宣传评)

参考资料

唐代帝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5-15

六十一蕃臣像.乾县人民政府.2024-05-17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61尊蕃臣石像缘何“掉了脑袋”.新浪陕西.2024-05-15

【乾陵文物知多少】第十七期——六十一蕃臣像.乾县宣传.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