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义慈 (599年—660年),即义慈王,公元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是三十代扶余璋扶余璋之长子,曾被誉为“海东曾子”。
扶余义慈在位期间,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夺取数十座城池,又拒绝向唐朝朝贡,抗拒李治下诏,拒不归还领土给新罗,雄峙海东。
公元660年,唐与新罗联军共击百济,扶余义慈固守国门,然而失败,被俘虏至唐洛阳市应天门。后来,义慈王在洛阳定居并病逝,埋葬于今洛阳邙山凤凰台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
强化王权
李世民贞观十五年(641年),百济王扶余璋驾崩。诏立其世子扶余义慈继承父位。
义慈王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
雄峙海东
扶余义慈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夺取其四十余座城池,发兵驻守。又谋取棠项城,阻绝了新罗向唐朝贡的道路。新罗告急,唐太宗遣使送出诏书开导劝解。
后来义慈王听说唐太宗在讨伐高丽,于是趁机夺取新罗七座城池;随后,又夺取十多座城池,于是不再向唐帝国朝贡。
李治即位后,扶余义慈向其派出使臣问候,唐高宗对扶余义慈颁下诏书,责令其归还侵占的新罗领土。
然而,扶余义慈抗拒不从,继续进攻新罗。永徽六年(655年)新罗又向唐高宗控诉百济等国又攻取其三十座城池。
被俘至唐
因为贵族的内部分裂,与王室的穷奢亟欲,国政开始混乱。
显庆五年(660年)天宝与新罗联军来攻,包围泗城(今扶余郡),义慈王固守熊津城(今公州),苏定方猛烈进攻,百济大败。苏定方进而直逼百济首都,百济全国悉数抵抗,仍被苏定方攻破。扶余义慈被俘获至大唐东都应天门
唐分百济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苏定方将扶余义慈、太子隆、小王孝寅,大臣将领五十八人掳至唐,十一月,献俘于唐朝洛阳市应天门(后改称应天门),李治责问后下诏释放。
病死洛阳
扶余义慈后来病死洛阳,谥号绍,葬于洛阳北邙山,今洛阳邙山凤凰台村。唐高宗“特许其旧臣赴哭”,并为他立碑。
亲属成员
父亲:扶余璋
儿子:扶余隆
人物评价
扶余义慈雄勇有胆决,事亲以孝,与兄弟以友。——《三国史记》
后世纪念
墓地
义慈王埋葬于洛阳凤凰台村。
自改革开放以来,穿着光鲜的陌生人出现在村头祭祀,打听得知,这些人是义慈王的后人,过来祭祀祖先。由于年代久远,扶余义慈墓地已经找不到了,他的后代只好在村头祭祀。“每次义慈王的后人过来祭祀,不仅会吸引本村的人前来观看,也会在周边村庄引起不小的轰动。”
祭坛
2000年9月,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郡守俞炳敦先生代表扶余郡官方,特地将洛阳北邙山20公斤“灵土’带回,在扶余郡设立祭坛,举办隆重的发鞠祭、下棺礼,以及固有祭奉安式之后,又举办招魂祭祀,最终将灵土安放于扶余郡陵山里被指定为史迹第14号的古坟群内,告慰别世1300余年的扶余义慈亡灵。
追慕会
今韩国忠清南道阳化面(原百济都城所在)住民,每年9月13日至14日两天都要举办追慕、慰灵祭祀,由当地“留王山追慕祭祀促进委员会专职其事,在韩国颇具影响。
相关事件
据报道,日本教科书多次出现“百济义慈王发动军事政变而掌权”等内容,被韩国指责其严重歪曲历史。(扶余义慈是正规上位,并未发动政变夺权)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百济本纪第六》.ChineseTextProject.2024-09-05
中国青年韩选秀节目夺冠 将为历史剧唱主题曲(图).新浪网.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