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坠马髻

坠马髻是中国古代女性发型之一,起源于汉代,因其造型类似骑马坠落的姿态而得名。这种发型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出现,尽管形式有所变化,但基本特征保持不变。坠马髻的主要特点是偏斜和下垂,通常通过将头发拢结并挽成大椎来实现。

形式特点

坠马髻,又称堕马髻,是一种偏向一侧的发髻。虽然历代稍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始终未变。梳坠马髻的方法通常是将头发拢结,形成一个大的椎形,在椎形中央系上丝绳,形状类似于马肚子,然后让发髻落在头部的一侧或后面。

历史沿革

坠马髻最初见于汉代,现今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的陶俑以及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彩绘木俑上可以看到汉代坠马髻的形象。随着时间推移,坠马髻不断演化和发展,到了唐代天宝再次流行起来。在著名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两位贵族夫人的发型就是坠马髻。唐代诗人温庭筠曾描述过这种发型,明代诗人吴嘉纪也有相关描写。坠马髻多为已婚中年女性所喜爱。

文献记载

坠马髻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文献。据《后汉书》记载,梁冀的妻子孙寿以其美貌和独特的装扮风格著称,其中包括坠马髻。她的发型被描述为侧在一侧,仿佛即将坠落,因此被称为“坠马髻”。此外,《乐府诗集》、《事物原始》、《古今中华注》等文献中均有对坠马髻的提及。鲁迅在其著作《南腔北调集》中也提到了坠马髻,将其视为国家衰败的象征。

参考资料

青籽话历史——头顶上的艺术品(二).知乎专栏.2024-11-06

古代发饰造型.美篇.2024-11-06

风流蕴藉——堕马髻.豆瓣.2024-11-0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