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是严重危害山羊、绵羊的疫病,它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吸呼道传染,其临床特征主要是下颌淋巴结与咽喉肿胀链球菌最易侵害是绵羊,山羊也很容易感染,多在羊只体况比较弱的冬春季节呈现地方性流行,老疫区一般为散发,临床上表现的特征为发热,下颌和咽喉部肿胀胆囊肿大和纤维素性肺炎。

症状

羊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反停止,行走不稳;结膜充血,流泪,后流脓性分泌物;鼻腔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脓性;口流涎,体温升高至41℃以上,咽喉、舌肿胀,粪便松软,带粘液或血液;怀孕母羊流产;有的病羊眼睑、嘴唇、颊部、乳房肿胀,临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急性病例呼吸困难,24小时内死亡。一般情况下2~3天死亡。

病理变化

该病分为败血型和胸型两类。上述病死羊的视图变化是胸型链球菌病所致死亡。胸型的病程1-2周,主要见于小羊羔,病变特征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膜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镜检本菌多呈双球形,呈链状或单个存在,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取病死羊肝、肾、肺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呈双球形并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间或有4~6个短链,偶见个别单球菌。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将病料无菌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有露滴状细小、灰白色、有光泽、透明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β型溶血性贫血区,将培养物再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部分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用马丁肉汤24小时的培养物1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家兔,多于24~28小时死亡,可在其心血和各脏器中分离出细菌。

防治

1、改善放牧管理条件,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防病源传入。

2、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昆虫

3、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

4、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要分别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尔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5、每只病羊用苄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6、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7、高热者每只用30%安乃近3毫升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给予强心补液,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安钠咖5毫升,维生素c5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

8、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及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昆虫。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应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只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在流行地区给每只健康羊注射抗羊链球菌血清苄青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

参考资料

羊链球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养殖一点通.2013-01-0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