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部队在江苏省淮安县东南车桥地区,对日伪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车桥战役于1944年3月5日开始,作战方案采取“掏心”战术,避开周围据点,直取车桥。战前,新四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进行长途越点奔袭,辅以破袭战,出敌不意,击敌要害。战斗中,新四军以强攻和阻击为主,辅以偷袭,正面以分散的战斗小分队灵活运用包围迂回、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个攻克敌碉堡。在战役过程中,“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松野觉,勇敢参加火线喊话,不幸中弹,光荣牺牲。1944年3月6日,车桥战役结束,历经车桥攻坚、芦家滩打援、战略转移3个阶段,共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含俘24人)、伪军483人(含俘168人),摧毁碉堡53座,“首创了华中地区生俘日寇之新纪录”。
车桥战役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清乡”“强化屯垦”计划,使苏中地区成为比较稳定的后方基地,为中国部队整训、准备战略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役胜利,还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市地区的战略联系,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成为苏中敌后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
战役背景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这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宣布投降,苏联红军发动了强大的百师大战,德寇已基本上被驱逐出苏联国境,德国败局已定。在亚洲,日寇在太平洋战争连续失利,又遭到中国敌后各战场军民沉重打击。华中敌后也发生了变化,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三分区的反清剿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红军已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今年消灭阿道夫·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的响亮口号传遍各地。但斗争仍是艰苦的,日军妄图依靠大陆,作最后挣扎。苏中抗日根据地当面敌寇军事力量仍很强大,各个分区被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改变,领导机关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训练干部和训练部队、发展生产都很不利。
这时苏中的形势是这样: 日寇阴谋在对中国第四分区进行“高度清乡”的同时,对中国第一、第三分区进行“扩展清乡”,对第二分区进行“强化屯垦”,但是已无更多的兵力可调,只能依靠抽集现有力量,而且老兵成份越来越少,士气越来越低落。 而中国苏中抗日根据地经过艰苦奋斗,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到1943年11月底,全区敌人控制的地方仅及16%多一点;敌占区的人口仅及15%多一点。 全区县以上早已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区一级政府一般都经过局部改选,半数以上的乡有了共产党的支部和群众组织,基层群众优势已经基本确立,并开始进行以乡政权为重点的基层政权改造。 地方武装已能独立担负打击、歼灭日伪,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主力部队随时可以用于机动作战。 苏中区党委及时提出了“更顽强地坚持原地斗争和更有效地准备反攻力量”的方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迎接大反攻的到来,参加党委扩大会的同志经过分析,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新的战役,以改变当前的局面。大家认为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主观条件是具备的。反清乡、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使军民斗志高昂;主力地方化以后,部队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斗争中又发展了一批次于主力团战斗力的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过集中的冬季练兵,部队的战术、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政治工作也发挥了威力,部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拥干爱兵运动,士气更加旺盛。会议经过分析和比较,一致同意发起车桥战役。由于粟裕师长是苏中区党委书记,要继续主持会议,区党委决定由叶飞(时任1师副师长兼1旅旅长)到前线负责指挥这一战役。
战役经过
战役地点
车桥,是中国淮安城东南10余公里的大镇,坐落在涧河两岸,因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因此得名。1943年2月被日军占领后,常驻日军1个小队40余人和伪军1个大队500余人。敌人加高围墙,拓宽外壕,编设铁丝网,密布了大小碉堡53座,碉堡间既可火力交叉支援,又有暗堡封锁地面。日军曾叫嚣:车桥防御固若金汤,新四军若打下车桥,日军则自动退出华中地区。
战前准备
1943年6月23日,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奉命去新四军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便带少数参谋、测绘学人员和1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去时由东台县台南穿过通榆公路、串场河,经兴化市地区南下到江都真武镇,再从昭关坝过扬淮公路,偷渡运河,泛舟邵伯湖,在扬州市城北15余公里的黄珏桥上岸,越过扬天公路,到达目的地。9月返回苏中时,由天长市(安徽)的龙岗乘船过高邮湖北上,经金湖县的黎城过淮河,然后在平桥、泾水两据点间夜渡运河,越过封锁线,接着乘船过建湖县、兴化间的水网地区,再越过通榆路回到台南市地区。粟裕一行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以及许多边沿区、接敌区和敌占区,往返行程五百余公里,沿途察看地形、了解敌情。
在临泽县以北的团寨,粟裕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 粟裕注意到淮安市、阜宁县、宝应县三县边界的淮宝地区,是中国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的结合部,也是敌人两支部队的结合部。 这里原是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是韩德勤在苏北苦心经营的反共基地。 1943年韩顽弃守后为敌伪所占。 敌人以车桥为中心,建有10余处据点。 中国也跟进开辟工作,一年来已在安丰、曹甸、泾河镇一线以南,打下了政权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初步基础,其余地区伪化仍深。 粟裕设想,如果中国军队集中兵力拔除车桥、泾口等据点,在这里打开局面,敌两支部队都会因为是自己的边沿地区而互相推诿、观望,配合作战也不会协调。 而中方得手后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可以把领导机关移驻于此,集中干部开展整风运动,集中主力进行整训,还可以就近加强对第十八旅工作的指导。 特别是可以通过苏北、苏中、淮北市、淮南市四个地区之间的战略联系。 这样就形成了在淮宝地区发起以夺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攻势作战的设想。粟裕认为在这一地域发起攻势作战,需要考虑到会不会刺激敌人,引起对中国新四军大规模报复行动。 为此,战役发起时机应该审慎待机。到了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时,粟裕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中国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便有些小动作,在中国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 于是粟裕便向与会的几位领导同志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会议结束后,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决定攻坚打援并举,从敌人心脏处开刀。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临时编为3个纵队,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3旅第7团配属师炮兵大队,担任主攻车桥的任务;1旅第1团、第3军分区特务营和泰州独立团1个营,在车桥西北芦家滩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淮安市、淮安方向的打援任务;18旅第52团及扬州市、高邮独立团各1个营,在车桥以南崔河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曹甸、宝应县方向警戒;师教导团第1营及第4军分区特务团两个营组成预备队。此外,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淮安区东北顺河集、凤谷村一线积极活动,保障攻击车桥部队的北面安全。
车桥座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2华里,南北1.5华里,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故以得名。 敌伪占领后,驻扎日军一个小队,约40余人,三军一个大队,约500余人,他们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 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10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 车桥地处中心,来援方向较多,但敌两个师团部的驻地徐州市、扬州市,距车桥都比较远,估计不一定来援,其主要增援方向可能来自淮安市。 为此,决定调集主力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分区特务团等共5个多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决心不惜牺牲,坚决攻占车桥;同时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各阻击部队坚决保障两天两晚之战斗警戒任务。 有的人把这次的作战方针表述为“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这不太确切。 打援的部队虽多一些,但的目的是攻取车桥,解放这一片地区。
在此以前,中国对日寇打的都是游击战,这次车桥战役集中5个团的兵力,还有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对日寇举行这样规模的攻势作战,在苏中抗日游击战争中是没有前例的。 所以中国狠抓了战役前的准备,特别重视协同作战的准备。 第一,对敌情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作了审慎周密的预案和计划;对我方部队集中时间、地点、开进路线、攻击时间作了精密的计算和要求,以减少战时协同的困难。 第二,统一了弹药、器材、粮秣、野战医疗、运输等后方勤务工作,还根据中国拟采用的战术手段,特制了一批攻坚器材,如连环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钩、麻绳、煤油、棉花、竹竿、土坦克、炸药、烟幕弹、沙包等,还准备了火箭、灯笼、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 第三,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征集了大批船工和船只,组织群众及时配合战时勤务,战后平毁敌人据点工事。 第四,战前对部队进行编组,将互相较为了解、战斗作风特长相仿的部队,及时编成一个建制,共编为三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适当调整了组织与干部。 第五,在战役发起前十余天,即由师部和各主攻部队派出得力干部,进入车桥和芦家滩伏击阵地作实地侦察,并依据实地情况,进行战前训练。
此外,中国政治动员工作做得很充分,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动员会,颁布了战时奖惩条例,组织了特别行动队、突击组,互相提出战斗竞赛。 在组织指挥上,师前方司令部与一分区司令部暂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
战役方案
对如何夺取车桥,1944年2月,苏中军分区在车桥战役前,于东台三仑河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了3个作战方案:第一种作战方案是先集中力量攻占径口,然后再取车桥;第二种作战方案是径口、车桥同时攻击;第三种作战方案是先打车桥,再打径口。大家认为,第一作战方案虽然背靠新四军第三师根据地,便于大兵团运动,但日伪军对径口防卫甚严,即使攻下径口,再取车桥,定将付出重大代价。第二方案虽能达到速战速决的要求,但兵力分散,不易实施机动,一时不能得手,即陷于被动,造成整个战役失利。第三方案,利用日伪错觉,采取“掏心”战术,绕过径口、曹甸等据点直取车桥,突然进攻,出奇制胜,径口、曹甸就陷于孤立,便于新四军整个战役展开。会议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利弊,决定采取第三方案。
采用战术
车桥战役作战方案采取“掏心”战术,避开周围据点,直取车桥,战斗打响后就可以吸引周围敌军来援。加之车桥以西的芦家滩地区地形比较有利,便于隐蔽兵力,伏击日伪军。会议又决定战役部署采取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抽调新四军第1师主力第1团、第7团、第52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共5个多团的兵力参战。组成野战司令部,由叶飞副师长、对先胜参谋长统一指挥。部队编成3个纵队:以第1团、第三军分区特务营及太梁独立团1个营为第1纵队,担任淮安市、淮阴方向的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援敌的任务;以第7团为第2纵队,担任主攻,完成攻占车桥日伪据点的任务;以第52团及扬州市、高邮独立团各1个营为第3纵队,担任宝应县、曹甸方向的答戒,完成歼灭援敌的任务;以军区教导团和第四军分团特务团为总预备队。
参战兵力
车桥战役由中国新四军第1师担任,战役发起前,叶飞副师长将1团、7团、52团等集结于径口、曹甸一线以东的蒋营地区。师指挥部位于收成镇。
战役情况
车桥战役发起前,中国新四军运用声东击西的手法,在东台三仓地区举行了牵制作战。 当时敌军对新四军计划一无所知,仍在致力于“清乡”和“扫荡”。 3月3日,新四军获悉日军百余人、伪军千余人增至安丰,有向东“扫荡”模样;南面海安之敌一部进至李堡,有向新四军台南地区“扫荡”之可能。 新四军遂将师直机关分为前后梯队,由管文蔚率后梯队北移,跳出“扫荡”圈;新四军率前梯队向南经三仓、三十总到薛家套,故意迎击“扫荡”之敌与其纠缠。 3月4日,李堡、安丰、潘家各路之敌,一仓河、吴家桥为目标分进合击。 新四军子夜间从敌人空隙中由薛家套安全转移到五总。 敌合击扑空后继续分路追寻。 新四军又安全转移到兰路址。
1944年3月5日晨1时50分,车桥战役打响,中国新四军首先进攻车桥据点。中国新四军避开外围据点,采取远程奔袭方法,利用夜暗掩护,从日伪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动作,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猛烈进攻,直取车桥两翼。突击队员们越过外壕、架起云梯、攀上围墙,展开攻击。仅25分钟,中国工农红军便次第突破土围墙,攻入镇内。在炮兵大队火力支援和掩护下,红军采取分散突击、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个攻克敌碉堡,消灭敌火力点。红军突然攻击,使敌完全被动。经过激烈战斗,当天中午全歼镇内一个伪军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在核心工事内。
接着对日军驻守的土圩及碉堡开展攻击,经一天一夜的战斗,日军一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固守挣扎,中国新四军展开了政治攻势。与此同时,新四军强攻车桥,出敌意外,使淮安市、淮安、涟水县等地日军极为震惊,增援车桥。车桥西北的打援战斗打响。5日下午3时,当第一批援敌赶到我芦家滩伏击阵地时,1旅第1团预伏部队猛烈开火,迎头痛击。后又在韩庄附近闯入第1团预设的地雷阵地,死伤惨重,锐气大挫,被迫退守韩庄。接着,第二、第三批援敌,先后进入韩庄,与第一批残敌会合。第1团采取正面打击和侧后方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再给援敌以沉痛打击,迫使援敌猥集于韩庄。晚7时,援敌再次集中主力企图从正面突破,但遭新四军压制,未能得逞。随后,第1团等部对韩庄日军发起总攻,与敌白刃肉搏,歼其大部,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见我正面防御固若金汤,遂纠集200余人,企图乘夜暗悄悄从我狙击阵地右派向东北地区进入草荡,摆脱新四军,继续增援车桥。新四军早有预料。第1团和泰州独立团立即予以堵击,歼其一部,其残部逃向小马庄后也被歼。
6日2时,增援日军伤亡惨重,向韩庄东北突围,在芦家边,被我切成三段,大部就歼,少部在第四、第五批增援日军的接应下,乘车逃窜。在围攻车桥和芦家滩阻击战斗激烈进行之时,宝应县、曹甸等地日军百余人,企图向北增援。当进至大施河时,敌触发我预设地雷,同时遭到我阻援部队迎头阻击,被迫原路撤回。7日拂晓,敌援军大部被歼,残部乘隙狼狈逃窜淮安市。乘胜追击,战斗告捷。车桥战役对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敌驻淮阴地区之华北派遣军第65师团72旅团60独立步兵大队大队长三泽战死,在敌军官兵中引起很大震动。敌军有生力量大部被歼,因兵源不足和战线太长,日军已无力予以补充,战斗力大大削弱。从此,驻扎淮安、淮阴地区的日军无力发起大的攻势行动。驻车桥及其周边的日伪军如惊弓之鸟,龟缩至淮阴、淮安、宝应县和石塘、赵徐等城市及周边据点困守。驻苏中、淮北市、淮南一带的敌军士气也一落千丈。新四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入车桥周边地区,至13日相继收复曹甸、泾口、泾水等敌伪据点10余处,使淮安市、宝应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地区全部解放。至此,车桥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损失
车桥战役,消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俘虏中尉以下日军24人,缴获平射炮2门和大量其他军用品。攻克车桥据点,摧毁碉堡50余座。至1944年3月13日,共收复曹甸、泾口、塔儿头等敌伪据点12处,使淮安、宝应县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地区全部解放。此外,这场战役还俘虏了日军独立步兵第60大队的三泽金夫大佐,创下了14年抗战中中国军队通过地面作战活捉日军军官最高军衔的纪录。
在车桥战役中,中国新四军一团排长陈永兴、倪吉寿,七团战斗英雄一班长朱长明、巢东生,战斗模范一排长姜连宝、班长王其、孙金良,战士沈石铭等53位同志英勇牺牲。另有185位同志光荣负伤。日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松野觉同志参加火线喊话,英勇牺牲。
战役意义
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战以来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是“苏中六年抗战以来的创举”,车桥战役对日军重要设防据点实施攻城打援,打乱了日伪军“清乡”“屯垦”计划,解放了淮安市、宝应县以东纵横二百里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联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根本转变,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中国抗日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车桥战役的捷报传到延安市,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祝贺这一胜利的社论。 在延安的陈毅军长也发来了嘉奖电。 车桥战役后敌人未敢进行大的报复行动。 一个月后,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苏中军区移驻车桥附近宝应县县的固津一带,党校移到了固津附近的林溪镇。 新四军集中4个主力团在淮宝地区整训,为后来中国军队向苏浙战略机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车桥战役胜利后,八路军总部发布公告:“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之前新四军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在车桥战役重大胜利的鼓舞下,中国军队各部相继对敌发起攻势,不断出击,捷报频传。
车桥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震动了日寇,许多日军惊恐不安,悲观绝望,甚至惶惶不可终日。1944年3月10日,驻守东台市的日军竟有12人集体上吊自杀。不久,第1师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入车桥边区,曹甸、泾口、泾河、周庄等12市镇日伪据点全部解放,淮安市、宝应方圆50多里为中国控制,使整个华中地区敌后战场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相关评价
车桥战役的胜利是苏中抗日斗争形势的转折点。(新四军纪念网评)
车桥战役创造了华中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辉煌战绩,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使华中敌后战场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学习时报评)
参考资料
建军90周年特辑丨车桥之战:战神粟裕显神威.湖南日报.2025-04-03
揭开华中抗战反攻序幕的车桥战役.学习时报.2025-04-03
车桥战役:一次虎口拔牙的歼灭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5-04-03
【经典战役】车桥战役 —华中反攻的揭幕之战.军事文摘.2025-04-03
车桥战役:揭开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人民网.2025-04-03
重温经典战役|车桥战役:虎口拔牙之战、活捉日军大佐 揭开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序幕.京报网.2025-04-04
车桥战役:虎口拔牙之战、活捉日军大佐 揭开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序幕 .抗战馆.2025-04-03
【每周党史钙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苏中抗战的转折点车桥战役.澎湃新闻.2025-04-03
车桥战役:揭开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 .解放军报.2025-04-03
车桥战役:揭开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2】.人民网.2025-04-03
军史上的今天:1944年3月5日粟裕在东台指挥车桥战役(图) .中红网.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