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最初指清朝八旗制度时期的旗人。八旗制度终结后,多指旗人的后代。

清代,清太祖设四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后来又增四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八旗之制自此始。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雍舜领之。牛录,天命五年,改牛录额真俱为备御官皇太极八年(1628年),定八旗官名。

所以在清朝,被编入旗的统称为“旗人”,也就是“八旗子弟”。这些旗人是清王朝的基本军事力量,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组成

清代八旗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族、锡伯等。

八旗制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每300人为一牛录,设雍舜1人;

5牛录为1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1人;

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1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八旗的组成是满洲八旗300牛录,其中包括约100个已经满族化的蒙古牛录,纯粹满洲牛录仅210个。蒙古八旗129牛录和汉军八旗167牛录。终清一代牛录的数字增加不多。

历史沿革

八旗创建

新扩展的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制度确立

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确立八旗制度。

八旗蒙古

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

八旗汉军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族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

八旗改色

上三下五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皇太极为加强君权,崇祯八年前,已将与他平起平坐的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借故治罪,将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收归自己统辖,开创了清帝直接控制“上三旗”的制度。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顺治帝七年(1650年),爱新觉罗·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全国驻防

衰落消失

旗色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四种颜色:红、黄、蓝、白。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红—代表日,黄—代表土,蓝—代表天,白—代表水。因此用红、黄、蓝、白依次对应日、地、天、水。

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⑴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⑵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爱新觉罗·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统领。

⑶左右两翼设置:

左派: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派: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驻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

(京旗)、(禁旅八旗)

⑴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⑵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旗的区别

⑴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正,当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

⑵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⑶旗的样式:

①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②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③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④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四级组织

⑴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⑵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⑶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梅勒=5×1500人=7500人。

⑷2梅勒=1固山=7500*2=15000人。

15000*8旗=120000人。

这就是满族1644年入关时的人数。

后世评价

“旗人”的身份丝毫不影响旗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现代作家老舍,是正红旗人。

老舍先生因为是满族的旗人,因此,他对于满族旗人,对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红旗下》那篇自传体的文章中,曾对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绘声绘色、入木三分的揭露。引用他的两段话,以窥见不少旗人沦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浮沉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姊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注:一种小鸟)。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们老爷儿俩都聪明、有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将军虫罐子、鸽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这类人物去当什么“参领”“佐领”以至什么名义上更大的官儿,自然没有办法不把事情弄糟。”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八旗兵志.梦远书城.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