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阿敏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年)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明末清初后金/清政权中八名和硕贝勒中的二贝勒,是17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地区后金/清朝政权中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
阿敏自小在外征战,展现出相当的军事才能,在其父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又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逐渐成为女真的二贝勒。阿敏十分骁勇,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作为其重要的部将参与了击败乌拉部和叶赫部等多场战役,又于天命四年(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先后四次击溃明朝和朝鲜军队,战功赫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来,阿敏成为政权体系中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列的掌权人物。
但是,阿敏性格乖戾,与统治集团中的其他核心人物不和,皇太极继位后,阿敏与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萌生出脱离皇太极自成一方势力的意愿。天聪元年(1627年),阿敏出征朝鲜,一度计划在此久留而不返。天聪四年(1630年),明清之间爆发战争,阿敏因城池失守和肆意屠杀汉族官民被皇太极惩处,后来以十六大罪被幽禁。崇德五年(1640年)十一月,阿敏在幽所中郁郁而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阿敏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其父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胞弟、建州女真的贵族。由于女真族内有各部混战,外有蒙古、明朝等势力的威胁,阿敏自小就随父亲历经战火的洗礼,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台吉(女真族中低级武官)。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命爱新觉罗·褚英(努尔哈赤之长子)和阿敏征讨乌拉部,二人率兵五千,成功拿下了宜罕山城(在今吉林省永吉县),“斩千人,获甲三百。”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多年积郁的矛盾集中爆发,最终努尔哈赤将舒尔哈齐囚禁,并杀死了其儿子和众多亲信,两年后舒尔哈齐死于幽所。阿敏在父辈的政治斗争中幸存下来,但被剥夺了一半的财产并被努尔哈赤收养。父亲的失败给阿敏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后金重臣
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亲自率军攻打乌拉部时,阿敏已经是努尔哈赤麾下的贝勒。阿敏和代善(努尔哈赤之子、贝勒)等人认为乌拉部首领乌喇那拉·布占泰原本坚守不出、造成很大麻烦,而今他主动出击,正是消灭乌拉部有生力量的良机。阿敏等人以此为由向努尔哈赤积极建言在野战中击败乌拉部进而夺取其城池,后者接受了这个提议。结果乌拉部大败,布占泰仅以身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阿敏以旗首贝勒的身份统率镶蓝旗,位高权重;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阿敏与代善、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皇太极(均为努尔哈赤之子)一道被封为和硕贝勒,称“四大贝勒”,阿敏以年龄排行第二。
天命四年(1619年)二月,明朝发动萨尔浒之战,兵分四路进军后金。阿敏在萨尔浒之战中先是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山(在今抚顺市)袭击明西路军,成功将之击溃,“河水为之尽赤”。而后阿敏和佟佳·扈尔汉(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率部先行,击溃明游击将军乔一琦所部后与爱新觉罗·代善等人合兵,成功伏击了明军大将刘綎并将之阵斩。击溃明军后,阿敏和众贝勒一道迎战前来相助明朝的朝鲜军队,将之击败,首领姜弘立投降。
同年八月,后金发动了针对女真族叶赫部的战争,阿敏亦在统军将领之列。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叶赫部最终灭亡,至此女真各部取得了统一。天命六年(1621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命阿敏剿除骚扰后金后方的明将毛文龙。阿敏率军五千,趁夜渡江袭击其位于朝鲜的据点,斩杀明朝的一名游击将军、斩获敌首一千五百级,毛文龙独身脱走。
在努尔哈赤规划的国家政权蓝图中,阿敏同样占据重要的位置。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任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为“直月贝勒”,以月为单位轮流负责内政要务的治理,阿敏遂成为后金政权中具有执政实权的人物。天命八年(1623年)八月,努尔哈赤确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规定八名和硕贝勒共同掌管大政方针,且新汗亦由八人中产生,阿敏赫然在列。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阿敏在努尔哈赤患有重病之时被赋予了主持祭祀的重任。
身陷政争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在以爱新觉罗·代善为首的众贝勒的推举下继位,此时的阿敏则逐渐燃起与当年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一般脱离努尔哈赤一系而自立的心理。阿敏在表示支持皇太极继位后,又派人同后者提出出居外藩的条件。皇太极认为允许阿敏出藩必然导致众多旗主贝勒纷纷自立,进而导致汗国分裂,遂拒绝了阿敏的要求。
但是,阿敏此时的不满之情已在不断酝酿。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月,阿敏和代善一道出征蒙古,班师途中阿敏“行事变常,语言乖异”,对代善出言不逊,后者并未计较。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下令阿敏、爱新觉罗·岳托、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杜度等一众贝勒出征朝鲜、讨伐毛文龙。阿敏在击退毛文龙后,不顾其他贝勒和明朝降将李永芳的劝阻,屡次无视朝鲜方面的示好,一路长驱直入,期间还表露过长留朝鲜的意愿。在济尔哈朗等人的极力规劝下,阿敏才与朝鲜签订盟约,班师回朝。在个人作风和对外交往上,阿敏也多有不明智之举。天聪二年(1628年)五月,阿敏未经皇太极同意,无视清朝的相关流程和皇帝的权威,擅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巴林部台吉色特尔为妻。
阿敏的种种反常举动引起了皇太极的警觉。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极下令将爱新觉罗·代善、阿敏、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三大和硕贝勒自前朝就拥有的直月之权分化给众贝勒;阿敏表面上还是皇太极和代善之下的第三人,但原本的执政权力已经被架空。阿敏私自将所部镶蓝旗的驻地拓展到黑扯木(在今辽宁省铁岭市)一带,而这里正是当年爱新觉罗·舒尔哈齐谋求自立的地方,阿敏因而被皇太极严厉斥责,连代善和莽古尔泰都当面质疑其怀有二心。
定罪囚死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满蒙军队攻入明朝内地,大掠而归,并占领了明朝的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遵化市(今河北省遵化市)、迁安市(今河北省迁安市)、滦州(今河北省州市)四座城池;次年三月,原本留守沈阳市的阿敏和爱新觉罗·硕讬(贝勒)被派去镇守四城。但是明军在总指挥孙承宗的率领下重整旗鼓,加之镇守辽东的明朝大将祖大寿入关相助,阿敏很快寡不敌众,被迫弃城撤退。阿敏临走前大开杀戒,严重违背了皇太极抚恤汉族官民的政策,加之战败弃城,皇太极得知消息后甚为震怒。
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初四,阿敏败师回到沈阳,皇太极下令仅允许普通士卒入城,阿敏等一众贝勒大臣均被拒之门外。六月初七,皇太极召开朝会,历数阿敏数十年来累积之罪状共十六条,举朝上下无一人求情。最终阿敏被皇太极下旨囚禁,崇德五年(1640年)十一月十六死于幽所,享年55岁。
评价
爱新觉罗·阿敏是清政权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牺牲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家骥从满族宗法继承的角度提出,努尔哈赤的汗位只能由其嫡子来继承,因而阿敏虽在制度上具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在宗法上却无法染指之。云南大学的苏亮指出阿敏的倒台是皇太极打压其他三大贝勒、加强自身权威的必然结果;东北师范大学的徐丹丹亦谈到阿敏出藩独立的想法与皇太极的集权意图以及政权的统一是相悖的,因而注定遭到挫败。徐丹丹还认为阿敏作为清朝开国史中的重要人物,见证了女真一族由部落向国家演变的过程,而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家族成员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努尔哈赤 (1986).豆瓣电影.2023-03-30
满清十三皇朝1 满清十三皇朝Ⅰ (1987).豆瓣电影.2023-03-30
一代皇后大玉儿 一代皇后大玉儿 (1992).豆瓣电影.2023-03-30
孝庄秘史 (2002).豆瓣电影.2023-03-30
明末风云 (2004).豆瓣电影.2023-03-30
太祖秘史 (2005).豆瓣电影.2023-03-30
美人无泪 (2012).豆瓣电影.2023-03-30
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03-30
袁崇焕 (2018).豆瓣电影.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