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良,1955年4月出生,是一位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并担任工程结构与抗震研究所所长和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结构工程与抗震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9-1983.7,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获学士;
1986.9-1988.12,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1.9-1996.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7-1986.9,陕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构室助工;
1988.12-1990.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助教;
1990.12-1995.9,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工系讲师;
1995.9-20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8.5-20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00.9-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2000.9-2000.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2000.11-2010.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2010.4-2015.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2015.9-2017.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
2017.8-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
主要成就
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工业建筑混合结构体系、工程结构抗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及可靠性分析方法、随机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工程灾害诊断与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学术任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土建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工程理论及计算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建筑、土木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ASCCS)会员,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会员。近几年来,多次担任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有关大型学术和专业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世界地震工程》等杂志编委。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课程: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等;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课程:钢筋混凝土理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地震工程学等。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Steel \u0026 混凝土 Composite Structure)、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工业建筑混合结构体系(Hybrid Structure System)、工程结构抗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与设计、抗震结构破坏准则及可靠性分析方法、随机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工程灾害诊断与处理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复合、螺旋箍、X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设计”、“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的配筋方法和抗震设计”、“复合箍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设计”的研究成果,被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采用,并纳入《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5年)一书,被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广泛应用。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体系研究”、“钢与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火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外包钢集团混凝土节点”、“型钢钢筋混凝土原理与设计”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和行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2001-2004年参加国家电网重大科技项目(SPKJ003―01) “高参数大容量大电厂设计技术研究―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结构抗震设计技术(T―21/KJ97)”并主持“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及抗震”大型项目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容量火电厂主厂房的抗震设计、并与国外抗震规范进行国际接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工作。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纵向科研和横向科技服务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1项;出版专著、编著和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参选院士
1、通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推荐、上报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白国良教授是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
2、2017年2月16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拟推荐白国良教授为2017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1.国家级教学名师;
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全国师德标兵;
5.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科技获奖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2015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5-J-221-2-02-R01。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1年,排名第五;证书编号:2011-J-221-2-01-R05。
3.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绿色低能耗材料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2017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7-1-23-R1。
4.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2014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14-1-25-R1。
5.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型火电厂空冷钢-混凝土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动力灾变研究与应用,2009年,排名第一;证书号码:09-1-24-R1。
6.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与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应用研究,2011年,排名第二;证书编号:2011-1-26-R2。
7.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地震区大型火电厂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2012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2-288。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再生型材料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4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G20140245。
9.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富煤缺水区火电厂直接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国产化,2010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0-2-2301。
10.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富煤缺水区大容量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2007年,排名第一;证书号码:07-2-84-R1。
教学获奖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一完成人;编号:2009595。
2.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研究与实践;2007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071018。
3.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2015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151029-1。
4.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112042-1。
5.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一流队伍、建一流课程、创一流平台,打造一流土木工程专业;2017年,第二完成人;编号:SJX171072-2。
人物评价
白国良作风正派,克己奉公,胸怀大局,服务社会,在普通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尚职业道德,用自己的辛勤工作践行了人民教师促进科技发展、服务社会的神圣责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会评)
泛舟知识的海洋,探索学科的前沿,传道、授业、解惑,一直以来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秉承的信念,也成就他桃李芬芳遍天下,科研硕果挂满枝的嘉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评)
白国良严以律己,格外注重个人修养和规范教学行为,真正做到了“身正为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评)
参考资料
白国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2-01-13
我校土木学院白国良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笃实新闻网.2024-11-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厚德载物 躬行求真.陕西省教育厅.2024-11-21
师者 | 白国良:把学生培养为祖国的建设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