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花为伏牛花属的具刺灌木,高0.3-1米,具肉质链珠状根。叶常大小叶对相间。核果红色,近球形。花期3-5月,果熟期冬季至次年春季。产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省区。生于山地和丘陵的疏、密林下和石岩灌丛中。伏牛花常被引种作庭园观赏,其根肉质,药用有祛风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高30~70厘米。根粗大分枝,或缢缩呈念珠状,根皮淡黄色。枝条细,灰白色,分枝多,有直刺,长1~2厘米,常对生于叶柄间,黄绿色,小枝有灰黑色细毛。叶对生,卵形或阔椭圆形,长1~2.5厘米,先端凸尖,基部圆形,表面有光泽,革质,全缘;几无柄。花小,白色,1~2朵生于叶腋;萼筒倒卵形,宿存;花冠漏斗状,裂片4;雄蕊4;雌蕊1。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生活环境
阳性树种,喜阳光,也较耐阴,陈设于室内的盆栽,每天至少要照射4小 时阳光,生长适温12-25℃,盆栽越冬温度0℃以上。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湿润,炎夏多浇水,平时减少浇水,耐瘠薄,生长期施肥2-3次即可,在微酸性或钙质土中都能适应。萌蘖力强。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伏牛花四季常青,红果艳丽,经久不落,素有“盆玩十八学士”美称。宜盆栽和制作盆景。也适于园林中作地被植物和矮绿篱。全株可药用。
装饰应用
小型盆栽。其花色素洁,红果艳丽,经久不落,绿叶含珠,晶莹可爱。一般盆景栽培采用双株栽培,高低错落;也有采用多株丛植构成丛林景色。一般均用浅口长方形盆或浅口椭圆盆,显示其清秀的姿态。置放在案风、几架上,此外也可作庭院栽培。
栽培技术
插、分株、播种繁殖皆可,容易成活。
中药属性
性味归经
1、性味:苦甘,无毒。
2、归经:无。
功能主治
湿祛风除,舒筋止痛。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头痛,四肢拘挛。
中成药物
名称
伏牛花丸
处方
伏牛花5两,女萎3两,细辛(去苗叶)1两,卷柏1两,显脉旋覆花(去土)1两,附 子(炮裂,去皮脐)1两,羊角1两(镑,炒),木虻1两(炒焦,去翅足),砂(醇酒研令稀)1两。
制法
上9味,先捣罗8味为细末,煮硇砂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脱营,为挛。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于平旦时及初更后各用温酒送下,稍增至30丸。以知为度。
来源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文献记载
1、《开宝本草》: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
2、《本草蒙筌》:主大风遍身碎痛。
1、《杨氏护命方》: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藭、僵蚕、蝎梢各三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治男女一切头风病。
2、《浙江民间草药》:伏牛花一两,煎汁,用酒冲服,治痛风。
5、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泽中。叶青细,似鲜黄小檗叶而不光,茎亦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上虎刺花,云凌不凋草。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参考资料
虎刺 Damnacanthus indicus|iPlant 植物智.植物智.2024-11-10
伏牛花-中国园林网.www.yuanlin.com.2019-07-22
伏牛花-中国医药网.www.pharmnet.com.cn.2019-07-22
伏牛花丸-中国中医网.www.zhzyw.org.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