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家禽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起引的鸟纲消化道的一种霉菌病,特征是在上消化道粘膜发生白色假膜和溃疡。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死亡。

基本介绍

本病又称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球菌病,俗称鹅口疮。由白色念球菌引起的禽类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病,其特征是在上消化道粘膜发生白色假膜和溃疡。本病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疾病,当菌群失调或宿主抵抗力较弱时,以及饲养管理不善和饲养环境差就会发生本病。

由于念球菌病不会直接给鸡群带来大面积的死亡,所以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本病能给鸟纲带来严重的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应答水平低下,体质消弱,抗病差。一旦条件不适易引发呼吸道大肠杆菌、病毒等疾病,肉禽瘦弱,蛋禽产蛋下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病原学

白色念珠菌(Moniliaalbicans)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在健康畜禽及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寄居。

流行病学

本病以幼龄禽多发,成年禽亦有发生。鸽以青年鸽易发且病情严重。该病发生以夏秋炎热多雨季节为甚。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通过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雏鸽感染主要是通过带菌鸽乳的“鸽乳”而传染。本病发病率、死亡率在火鸡和鸽均很高。

症状

鸡:雏鸡、成年鸡均可发生。病鸡精神不振,食量减少或停食,消瘦,羽毛松乱。有的鸡在眼睑、口角出现痂皮样病变,开始为基底潮热,散在大小不一的灰白色丘疹样,继而扩大蔓延融合成片,高出皮肤表面凹凸不平。病鸡囊胀满,但明显松软,挤压时有痛感,并有酸臭气体自口中排出。有的病鸡腹泻,粪便呈灰白色。一般1周左右死亡。

鸭:鸭发病报道较少,以雏鸭易发。雏鸭发病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病鸭呼吸急促,频频伸颈张口,呈喘气状,叫声嘶哑。最后抽搐而死。

发病规律

1、雏禽易感性最强,感染后易出现高死亡,2周内感染死亡率可达30%-50%。

2、育雏后期感染后,呼吸道症状突出,同时水样便也明显。

3、育成期阶段,呼吸道症状明显,但水样粪便不甚明显。

4、性成熟前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如与其他疾病并发,症状明显。

5、性成熟后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会造成产蛋下降和产蛋高峰期产蛋率低。

区别

解剖症状及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1、嗉囔肿大,有水样便溏,因此会误诊为肠炎

2、有呼吸道症状,肾脏肿胀,有少许的尿酸盐的沉积易误诊为肾转支。

3、引起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出血,易误诊为流感、法氏囊。

4、因为呼吸道症状明显,有胆汁倒流,会有绿色粪便排除,易误诊为新城疫。

5、腺胃有时出现溃疡及白色分泌物,严重时候分泌为黄色成褐色,肌胃和喉头上有“白喉样”病变,易误诊为腺胃炎。

除以上述病症外:该病雏鸡的有诊断价值部位为嗉囔,内壁有白色菌落,积液腥臭严重时可形成树皮状溃疡。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上消化道,可见喙喙结痂,口腔和食道有干酪样假膜和溃疡。嗉囊内容物有酸臭味,嗉囊皱褶变粗,粘膜明显增厚,被覆一层灰白色斑块状假膜呈典型“毛巾样”,易刮落。假膜下可见坏死和溃疡。少数病禽病变可波及到腺胃,引起胃粘膜肿胀、出血和溃疡。有的报道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形成一条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斑。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据报道雏鸭病死后以气囊混浊和肺出血为特征。

治疗

本病一旦发生,单纯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在治疗的同时应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兽医学卫生措施可望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本病常用1:2000-3000硫酸铜溶液或在饮水中添加0.07%的硫酸铜连服1周,对大群防治有一定效果。有报道,用5×10-4-1×10-3丙酸铜或1×10-4甲基紫也有一定疗效。

制霉菌素按每公斤饲料加入50-lOOmg(预防量减半)连用1-3周,或每只每次20mg,每天2次连喂7天。有报道认为在投服制霉菌素时,还需适量补给复合维生素B,对鸽念珠菌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鸽群如与鸽毛滴虫合并感染时,防治毛滴虫病可选用二甲基硝基眯唑(达美素),以其0.05%溶液作为饮水,连用7天。或用1:1500碘液供鸽饮用,连用20天。

本病没有特异性的防制办法。禽场应认真贯彻兽医学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禽群的干扰,做好防病工作,提高禽群抗病能力。特别应注意的是防止饲料霉变,不用发霉变质饲料。搞好禽舍和饮水的卫生消毒工作,不同日龄禽只不要混养等项工作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