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作璋
安作璋(1927年—2019年2月2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47年,安作璋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在张维华的悉心指导下主攻秦汉史,195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当代学者、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的代表著作有《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山东通史》《中国运河文化史》《齐鲁文化通史》等。2019年2月20日晚病逝,享年93岁。
个人履历
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和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历史学著作《汉史初探》由学习生活出版社出版,195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他在秦汉史、古代史、历史语文学、山东省地方史,齐鲁文化史、中国运河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独特贡献。1978年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8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荣获首届山东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5位获此殊荣的著名学者之一。
安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历史学家,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被日本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
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语文学等领域,路蓝缕,建树颇丰,终于成为一代史学大家。
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史集》、《秦始皇帝大传》(合著)、《刘邦评传》(合著,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汉武帝大传》(合著)、《汉光武帝大传》(合著)等,其中6部由中华书局出版。
主编《中国史简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秦汉史》(合著)、《山东通史》(600多万字)、《齐鲁文化通史》(合编,350万字)、《中国运河文化史》(195万字)、《济南通史》(300多万字)、《经世大典》、《中国通史·秦汉卷》(合作)、《中国吏部研究》、《治国方略丛书》(5册)、《郑玄集》(上下册)、《郝懿行集》(7册)、《山左名贤遗书》(20种)等。此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获奖代表作:《秦汉官制史稿》被学界评价为“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过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198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刘邦评传》于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山东通史》被学界评价为“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突出成果”,199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安作璋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词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大词典》等多种传记、词书中,深受国内外学人的尊敬,被誉为“秦汉史之大家”。
1989年10月,他应关西大学和学术振兴会的邀请,赴日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日本秦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了有关秦汉史研究的学术报告。他的精辟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使许多日本学者为之折服,在日本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安老目前除了继续培养博士生以外,仍旧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此外,安老也喜欢书法,其书法典雅隽秀,带有书卷气,日本学者视若珍品,但他从不轻易示人,亦不轻易为人题签,认为自己的书法只是一种自我陶冶,不足为他人道也。虽然他的双腿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但他的足迹却留在了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他登过河南省的嵩山、安徽的黄山市、四川省的峨眉山、青城山以及山东省的泰山、崂山。他也到过许多历史名城和古代遗址。这对于一个举步维艰的人来说,当然不是什么游山玩水,而主要是借此开拓胸怀,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历史的格言,也是安老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019年2月20日晚病逝,享年93岁。
个人作品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秦汉官吏法研究》、《刘邦评传》(与孟祥才合著,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学史集》等书。
其中《秦汉官制史稿》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项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过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刘邦评传》一书“不仅是刘邦个人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翔实的西汉开国史”。
“其中不少人,可以说是在司马迁、班固为他们作传后第一次对他们作了科学的评述”。以上两书先后于1986年、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此外,他还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中国史简编》、《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多卷本《山东通史》、《中国运河文化史》、大型丛书《山左名贤遗书》等多种。
其中《中国史简编》于1998年经国家教委审定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通用教材;《山东通史》“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恢宏的规模、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堪称为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突出成果”。
199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安作璋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学家,被日本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
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词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大词典》等多种传记、词书中。目前除培养博士生外,正在为主编多卷本《齐鲁文化通史》而努力工作。
人物影响
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长年从事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语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安先生对历史研究坚持不懈,勤奋耕耘,在秦汉官制、经济、人物、对外关系等方面研究成就卓然。安先生以秦汉史为基础,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中国通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以及专门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先后出版专著数十部,并在《光明日报》《历史研究》等报刊期刊发表了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1954年,安作璋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得到邓广铭先生的重视,接连发表在《光明日报》历史学版上。次年,安先生的首部学术专著《汉史初探》(由学习生活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正式出版,集中了安先生上大学期间撰写的6篇论文,主要探讨了西汉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西汉皇朝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以及桑弘羊在刘彻文治武功中的地位等问题。本书出版后,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有关桑弘羊的文章,受到了郭沫若先生的赞扬。1956年3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资料很丰富”的汉史论文集。肖黎在《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中,认为该书“为近40年来秦汉史学者个人论文集发表最早的一种,其中诸多观点常为以后的论著所引证”。
安作璋的《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齐鲁书社1979年再版)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两汉西域的历史,西域各国的情况,内地和西域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密切关系,以及两汉时期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史料翔实,论证缜密。书中还用大量资料考证了西北的历史地理,用不容辩驳的事实论证了自西汉中叶设置西域都护以后,今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就归入了中国的版图,在国内外史学界包括当时的苏联史学界曾引起很大反响。堪称建国之后研究汉代与西域关系的开创之作,至今研究西域历史的学者,还将此书作为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在秦汉官制研究方面,安作璋充分发挥其学识渊博的优势,利用了汉代各种传世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还搜罗了清代考据家、注释家以及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其中的某些错误或不足之处,也进行了订正和补充,并对若干具体的制度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安先生对山东省地方史和文化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编了《山东通史》(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009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增订本),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恢宏的规模、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堪称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199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安作璋在中国通史的编写方面、专门史的研究方面、中国史料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第一部通史成果是《中国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记事上起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可靠,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具有名副其实的通史特点。它自1986年出版后,已再版多次,印刷近20次。1988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由安先生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上中下三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是对中国运河文化进行研究总结的集大成之作,它规模宏大、结构完备、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200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史科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委托,为高等学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编写的一部教材,它在吸收前人史料学著作长处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体系、结构到内容、方法都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被学术界评价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堪称目前中国史学界最完整、系统和具有体系性的史料学著作”。2006年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物评价
六十年来,作璋同志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名著连篇,影响巨大,享誉国内外。作璋同志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高足遍四海,桃李满天下。(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评)
安作璋先生是生于齐鲁、长于齐鲁的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在中国古代史、历史语文学、山东省地方史,尤其是在秦汉史和齐鲁文化的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六十年来,先生史海撷珠、矢志不移,博学慎思、孜孜以求,传道授业、默默耕耘,以丰富的著述、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大家的风范,工作在高校教学与历史研究的第一线,赢得了学林和社会各界的推崇。(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建国评)
安先生把历史研究作为一生的挚爱,长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探索传统文化宝藏,求取历史学真知。先生不仅在秦汉史、山东省地方史、历史语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中国运河文化史、中华杂技艺术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领域的成就也蔚为大观。这些丰硕成果不仅繁荣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并使安先生确立了其在国内外历史学界的崇高地位,而且也带动和启迪了一批后学得窥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学宝藏的堂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原副书记王修智评)
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既接受了传统史学的熏陶,又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史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之道。先生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数十年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为山东省文化教育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刘德龙评)
安作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六十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学术宗旨、学术人格和学术传统,忠于历史、忠于真理、忠于人民,成就卓著、学养深厚、境界高迈,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全省广大史志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山东省地方史志原办公室主任刘秋增评)
安作璋先生长期投身于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为中国历史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道德文章,皆可为世人之楷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评)
人物思想
三勤态度
安作璋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始终秉持着“三勤”的理念,他曾经对学生们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我没有特殊的秘诀,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这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眼勤、脑勤、手勤,要勤奋读书、勤奋思考、勤奋写作。”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模范。年轻的时候,他就把多套《史记》《汉书》等书籍翻阅得破旧不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依旧保持着深夜工作的习惯,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埋头研究,笔耕不辍。
专博结合
安作璋强调,研究历史的关键在于广泛而深入,没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就无法达到精深的境界。他解释道:“所谓的渊博,并非指全知全能,就像最出色的医生也无法治愈所有疾病一样。但对于自己专业和研究方向,不仅要精通,还要扩展其范围,所有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都应了解。同时,我们可以将知识限定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将无限变为有限,然后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有限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有限的知识,就是‘专一’的问题。”
注重道德
“道德与学术”是安作璋个人的志向所在,同时也是他对学生们的要求。他常常告诉学生们,人生中会面临无数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这两个核心问题。不论从事哪个行业或职业,做人的原则都是基础和关键。他将传统道德归纳为八个核心要素:“孝、忠、仁、义、礼、智、信、和”,并将“孝”置于首位。他时常教育子女和学生:“选择朋友时,首先要观察他对父母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他不可能真诚对待朋友,更不用说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了。”
后世纪念
学术会议
2021年4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举行了由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安作璋先生纪念座谈会”。
藏书捐赠
2021年4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师大文库举行了“安作璋先生藏书捐赠暨安作璋藏书室启用仪式”。安作璋家人及来自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大学、济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仪式。
参考资料
【忆山师名家】安作璋先生传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2024-07-30
为什么说曹县人要纪念这位历史学家.百家号.2024-07-30
山东史学泰斗安作璋去世,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大众网.2019-02-21
安作璋:实事求是做学问 秉笔直书著文章(图).光明日报.2024-08-01
安作璋:实事求是做学问 秉笔直书著文章.中工网.2024-07-31
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浙江党建.2024-07-31
安作璋先生纪念座谈会隆重举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2024-07-30
安作璋先生藏书捐赠暨安作璋藏书室启用仪式举行.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