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英文名: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位于朝阳区,别名全国农业展览馆。占地面积43公顷,是国家一级博物馆。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农业行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全国农业展览馆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管理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1958年,国务院批准兴建全国农业展览馆。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流通促销、普及农业知识、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公顷,其室内可用于展览的面积21000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约40000平方米,会议室、宾馆等展览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各种类型展览和各种公共集体活动的需要。中国农业博物馆室内陈列面积为6600平方米,包含《中华农业文明陈列》等六个室内基本陈列;室外展园古代传统农事园、现代科学农事园两部分组成,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全国农业展览馆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管理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直属事业单位。1958年,国务院批准兴建全国农业展览馆。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方位布局

中国农业博物馆1号馆、3号馆、5号馆、11号馆、广场等组成。占地面积43公顷,其室内可用于展览的面积21000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约40000平方米,会议室、宾馆等展览配套设施完善,可满足各种类型展览和各种公共集体活动的需要。中国农业博物馆室内陈列面积为6600平方米,包含《中华农业文明陈列》等六个室内基本陈列;室外展园古代传统农事园、现代科学农事园两部分组成,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

陈列展览

固定陈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在2号馆和4号馆,陈列面积约4850平方米。展线900余延米,文物展品1000多件套,该陈列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古今万余年的中国农业历史,展示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近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当代农业科技的进步。陈列由序厅和农业文明的演进、犁锄镰磨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的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西学东渐与实验农学、前进中的共和国农业等八个专题组成。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一个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题材的陈列。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传统农具陈列馆的展品是农业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征集4000多件不同功用、类型、式样的传统农具精选出来的。为了清晰展示我国传统农具的成就,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工序,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九个单元来展示。展示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文物展品150多件套。

室外展园

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绿化面积达14万平方米,超过总占地面积的一半。

临时展览

流动展览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展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采用1:10~60的比例将近、现代中国农村使用的传统农具制作成模型,包括耕作、播种(插秧)、灌溉、收获、加工、运输等几大类,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中国珍稀水生动物标本展

鱼的种类不同,巢的大小和位置也各不相同。在鱼类中,棘鲨以会筑巢而闻名。如球状巢、钵状巢等。中国棘鱼(或称九棘棘鱼)筑的是球状巢。筑巢工作一般由雄鱼担任,巢筑好之后,雄鱼引诱雌鱼入巢产卵,雄鱼保护受精卵到幼鱼孵出为止。

宝岛台湾蝴蝶展

《宝岛台湾蝴蝶》展览。该展览从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引进,蝴蝶种类共计500余种2000多只,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精心制作的17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蝴蝶的一生、生活的环境等大量与蝴蝶有关的科普知识;用蝴蝶翅作的世界名画如:《拿破仑》、《拾麦穗》、《牧羊女》等,维妙维肖。

五彩贝螺展览

五彩贝螺展览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与社会上私人收藏爱好者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它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件贝螺标本,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贵稀有贝螺品种,如鹦鹉螺科法螺黄金宝螺、翁戎螺、西太平洋左旋细角螺等,使观众大饱眼福。展览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螺动物的轶闻趣事:会"飞"的贝、古老的鹦鹉螺、贝类之王、黄宝螺、珍珠的诞生、会凿船的船蛆、会造"烟幕弹"的墨鱼目、大法螺的故事、贝壳收藏家。

爱我中华 保护环境展

该展览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如:酸雨的形成与危害、温室效应原理、赤潮成因及危害等。

部分重点馆藏

高密年画

年画是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一般年画的制作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市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制作工艺独特,被誉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是作者根据年画的内容,用柳枝炭条作笔,先在画纸上起出轮廓,然后用这张带画的画纸在其它画纸上面扑抹,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完全对称相同,一般可以用一稿扑数张。

陶器

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类适应定居生活的产物。陶器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现实生活的诸多需要,对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陶器是一种独特、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凭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万年,记录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由于陶器与农业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也是农博收藏的重点之一。陶器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自身实际,农博将馆藏陶器主要分为软陶泥、素陶、黑陶、彩绘陶、单色釉陶、复彩釉陶、三彩陶等几大类,其中除彩陶而外,其他类型陶器以明器居多。

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器物,因颜色呈青绿而得名,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青铜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已知最早青铜器始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已达到非常高水平,制作了一大批名扬世界的重器。青铜的冶炼在初期还很困难,青铜尚属十分稀有的贵金属,主要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很少被用来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国语•齐语》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土壤。”所谓美金,即指青铜。由此可知,直至战国时期,青铜主要用来制作兵器,农具则主要用铁制作。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青铜农具也比较稀少,与记述的史实相符。农博的青铜器类藏品包括兵器、生活用具、礼器和生产工具。

农业票证

粮票是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曾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和使用,当时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粮票由于其丰富和重要性,被收藏界称为“中国第一票”,已成为特定的历史文物。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十月革命后,美国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都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种类也不少,其中就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如朝鲜越南等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商品短缺的见证,是特殊时期的农业文物,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包括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

中国农民画

中国农民画是一个以中国普通农民为表现对象、以中国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以中国现代农业为历史背景、以农民自己为创作队伍的新兴绘画画种。它发源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充实,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扎根,在璀璨的民间艺术中成长,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名副其实的原生态绘画,是现代新兴的艺术形式。 此次展览作品为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农民画精品,均为各地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作品,反映了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准则和审美情感,体现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内涵。不同地区的农民画,以不同地域风格,不同创作语汇,表现了共同的生活美学话题。一幅幅活生生的农民画是生活美学的缩影,它揭示了有情有义的人生。农民画的审美创造是情与美、善与美、用与美的统一,是生活之美。

当代名人书画

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成立30多年来,一直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和其他积极因素,抓紧对当代名人书画的征集、收藏工作,经过长期努力,陆续征集了包括启功沈鹏李铎刘艺刘秉森欧阳中石黄苗子廖静文等著名书画家在内的一大批书画名家的作品,总数达200多件,使之成为农博的特色馆藏之一。

学术研究

论文

著作

学术期刊

古今农业》于1987年创刊,早期以非公开出版物方式出版。2002年12月,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成为公开出版物,国内刊号为CN11-4997/S,国际刊号为ISSN1672-2787。国内发行由北京市报刊发行局代理,邮发代号为80-129。国际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代理,国际代号为Q1951。刊物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近现代农业史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博物馆学”,等等。

古今农业》是由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季刊,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农业文化、服务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宗旨,刊载有关当代“三农”问题、中国与世界农业史、农业文化与民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中外专家学者探讨农业国情、农业历史和农业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交流平台。

组织机构

机构设置

主要职能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是农业农村部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承担“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展示宣传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两项职能。

现任领导

人才队伍

所获荣誉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际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9:00—16:3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参观内容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2号馆、4号馆),农业科普馆(7号馆),中国土壤标本陈列(8号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9号馆), 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软陶泥展(10号馆)。

参考资料

首页 .全国农业展览馆.2024-01-04

本馆简介.全国农业展览馆.2024-01-04

馆藏精品.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我是观众.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1

中国农业博物馆章程.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须知.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场馆图参.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0

文明演进之传说农业.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室外展园.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固定陈列.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展.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中国珍稀水生动物标本展.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宝岛台湾蝴蝶展.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五彩贝螺展.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爱我中华 保护环境展.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藏品精粹列表 - 高密年画.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藏品精粹列表 -陶器.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藏品精粹列表-青铜器.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藏品精粹列表 - 农业票证.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藏品精粹列表 - 中国农民画.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当代名人书画.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14

数字出版 -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古今农业》在线阅览.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

职责定位.全国农业展览馆.2024-01-04

现任领导.全国农业展览馆.2024-01-04

人才队伍.中国农业博物馆.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