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是一本由段怀清撰写的图书,于2007年12月1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打破了以往对传教士的传统观念,不再以硬性的政治经济标准或纯粹的学术思想来评判传教士,而是关注他们独特的跨文化历程。
正文
作者:段怀清
ISBN:10位[7218056245] 13位[978721805624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22.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打破以往对传教士的传统观念,不从硬性的政治经济来研究传教士,不用纯粹的学术思想来考量传教士。而仅仅是描述他们独特的跨文化历程,对于重建晚清中西跨文化对话交流叙述的历史现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它将中西民间草根文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作为一条克服了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障碍的“主线”,并对这条“主线”在晚清中西跨文化对话交流中的地位、特性以及局限等,作了具有文献基础的解释说明。
编辑推荐
传教士努力使自己胜任学者一职,从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以改变中国。但他们却发现自己站在双行道上:他们在向西方传递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点。他们的切身目标是要从宗教上影响中国人,但结果他们的历史功绩却是充当了中西双方的沟通桥梁。
——费正清
目录
跨文化启示录(代序)
绪论 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文化的中心:口岸文化的生成、发展与近代中国
一、近代口岸城市与口岸文化:新知识、新文化与近代中国文化区域中心的变迁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近代文人
二、晚近期刊文学和新的作者/编者——读者受众文学互动模式的形成
一、“中国经典”与传统中国的世界意义
二、《遐迩贯珍》中的“文学西方”
第二章 麦都思、慕维廉、艾约瑟、伟烈亚力、墨海书馆、《六合丛谈》及其周围
一、作为一种宣教策略的西学中译
二、《六合丛谈》与晚清的西方文学启蒙
四、王韬及其《媚梨小传》
一、文学中国的发现与口岸民间草根文人
二、最早的文学报刊及其周围
三、宣教布道与改良社会风俗:晚近口岸启蒙文学的双重使命
四、《上海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上刊登的主要诗歌作品
五、在诗词唱和之外:信仰冲突中的口岸文人
一、傅兰雅与西学中译
二、傅兰雅的翻译实践与“新小说”竞赛
一、从四译馆到同文馆:传统“华夷观”的沿袭与变异
二、传教士/西学总教习与京师士大夫阶级的文化矜持
三、丁良眼中的中国文人/学者一政治家
四、《中西闻见录》及其周围
五、汉诗英译
附录二:中国人的浪漫史:重新叙述中国及其文化寓意——以F.H.巴尔福《远东漫游——中国事务系列》文本分析为中心
附录三:卫三畏论中国雅文学
附录四:传教士与晚清启蒙文学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