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B1-bis重型坦克

B1-bis重型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研制的第一批坦克,1931年开始装备法军。B1体现了当时法国对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和防护要求。B1坦克在生产35辆后,决定增大其装甲厚度和增大发动机功率,改进为B1-bis型坦克。

历史

其实B1坦克的原型车并不像后来的B1 Bis 一样拥有较大的吨位和厚重的装甲。法国陆军技术部的艾司丁(J.E.Estienne)将军于1921年提出一种步兵支援坦克的计划。最初的设计只有15吨重,装甲最大厚度也才25毫米,但安装了一门75毫米短身管火炮和一个配有两挺机枪的炮塔,且要求此坦克必须使用无线电进行战术协调。当时有四家公司竞标此计划,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当时军方承诺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原型车,其中施奈德-雷诺汽车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FCM公司的履带成为了此后法国中、重型坦克的标准配置)。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 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车的最终组装定于在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诺汽车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原型车的成员有4人,武装和装甲最大厚度则如计划所提的,行驶速度最大为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为257公里,1930年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B1坦克的雏形。

在CHAR B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进。现在,这种坦克的最大装甲厚度增至40毫米,重量达到28吨。但就在同时,面临纳粹德国不断的扩军压力,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几家厂商尽快制造出40辆最大装甲厚度达到60毫米的CharB坦克,它们就是最终的CharB1bis重型坦克(31.5t)。

CharB1坦克进一步的改进围绕着增加防护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展开。由于时间紧迫,所有改进工作完成前就已经生产出35辆。它们采用了带有40mm装甲的APX1型铸造炮塔,安装有1门SA34型47毫米短管加农炮以及1挺7.5mm并列机枪。这些最初生产型仍被称作CharB1型。

法国投降前,B1-bis型共生产365辆,其中66辆装备给第1、2、3、4装甲师。B1-bis型车体前部装备1门短身管75mm炮,炮塔安装一门47mmSA34炮,B1的车体右侧开有一扇安全门用于乘员进出,此外炮塔背面也开有一个小门。B1坦克装甲厚,火力强,是二战初期最令人生畏的陆战武器之一,唯一缺点就是机动性稍差(也是当时所有重型坦克的通病)。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凭借了88mm高射炮才抵挡住了B1的冲锋。但由于法军坚持坦克以分散支援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所以B1重型坦克发挥作用有限。

法国投降后,B1坦克仍在维希法国军队中服役。1944年,在自由法国领导下的法军使用了少量B1-bis参加解放鲁扬港的战斗。

基本数据

型号:B1-b is型

生产数量

400左右(含B1原型)

长度/宽度6.30m/2.48m

高度

2.74m

重量

31.5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25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27km/h

最大行程

公路135km,越野10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

燃料载量

-

爬坡性能

26°

涉水深度

1.47m

越障高度

0.93m

越壕宽度

2.74m

主要武器

车身:75mmSA32坦克炮,17倍口径,备弹77发;仰角-15°~+25°

炮塔:47mmSA34坦克炮,备弹50发;仰角-18°~+18°

辅助武器

2 X 7.5mm M31 MG机枪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60/45°

60/0°

55/43°

20/90°

炮塔

56/0°

46/22°

46/22°

30/90°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