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洗礼
再洗礼是一种宗教实践,在西欧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兴起,主要由新教中的一群人提出。这些人士认为,婴儿时期的洗礼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的意愿,而应在成人后,具备自主思考能力时,再次接受洗礼,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净化和原罪的救赎。
历史背景
再洗礼派最早出现在瑞士和德国,并迅速扩散。由于其教义与当时的主流宗教观念相悖,再洗礼派自诞生起就遭受世俗政权和教会的双重迫害,一度被视为异端。这一运动主要在社会底层流传,至今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相关信仰。再洗礼派内部形成了多个分支,如茨维考先知、瑞士弟兄会、赫脱派、霍夫曼派和门诺派等。其中,门诺派的创始人门诺·西蒙斯曾是再洗礼派的一员,但后来脱离了该派系。此外,许多灵恩派宗派也源于再洗礼派。
教义与影响
再洗礼派的核心信念包括对婴儿洗礼的否定,强调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资格成为信徒。他们还主张教会应与政治保持明确的界限,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等级制度,认为这阻碍了人们直接与神沟通的能力。同时,再洗礼派拒绝发誓,抵制死刑,并拒绝对战争的支持。他们坚信《圣经》新约提供了有关基督教信仰和真正基督徒团体组织的明确指导。
传播与发展
在宗教改革期间,再洗礼派因其激进的立场与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领导的新教产生分歧,并因挑战政治权力而遭到迫害。他们的追随者被迫迁移到瑞士山区和德国南部寻求避难。18世纪初,一位名叫威廉·潘恩的教友承诺向再洗礼派提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土地,促使他们在1720年代移民到北美,以追求宗教自由。
社会影响
16世纪的再洗礼派成员常被视为现代无政府主义的早期宗教先驱。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提到,再洗礼派批评一切法律,认为所有人都能通过圣灵获得引导,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
参考资料
再洗礼派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中.百度教育.2024-10-25
再洗礼派——共产主义的起源.豆瓣读书.2024-10-25
美国社会的“隐士”:阿米什人.pdf.pdf.淘豆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