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Fragmentation Bomb)是一种利用自身的杨茁爆炸产生的作用摧毁目标的武器。
小行星3789宋代的霹雳火球、铁火炮等可算是现代意义上炸弹的雏形。随着新式发射药的出现,现代炸弹的威力远超早期炸弹,成为战场上杀伤敌人的主要武器。1911年意土战争后,俄罗斯、德国相继研制一系列专为空投使用的爆破炸弹、杀伤炸弹和燃烧炸弹,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投入使用,由此揭开航空炸弹全面发展的序幕。一战期间,深水炸弹开始被用于反潜作战。随着飞机、坦克投入战斗,航空炸弹和反坦克炸弹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的发展促进航空炸弹技术的显著进步,穿甲炸弹和凝固汽油燃烧弹、集束炸弹、子母炸弹等新型航弹相继出现。同时,无线电制导炸弹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二战后,采用激光、电视、红外和雷达波等制导模式的制导航弹相继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具有主动寻的、发射后不管、防区外攻击能力的智能化精确制导航空炸弹研制成功,并投入实战应用。
炸弹作为一种弹药,从结构角度来讲通常由战斗部、引信、制导部、稳定部等组成,以航空炸弹为例一般由弹体、安定器、传爆管、弹耳和装药等组成。炸弹的杀伤力主要来自于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速气体、冲击波和强光,其中高温气体和冲击波是主要杀伤手段。炸弹的种类多样,包括手榴弹、地雷、水雷、电磁炸弹、航空炸弹、集束炸弹、深水炸弹等。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现代兵器的发端可上溯至公元6世纪中国唐代发明的黑火药,这一发明具有使武器由古代兵器向火器发展的划时代意义,最早见诸于中国宋代的霹雳火球、铁火炮等,可以算是现代意义上的炸弹的雏形。10世纪,中国人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炸弹,其后两个世纪,中国炸弹的威力不断增强。11世纪上半叶,一种新型发射药弹登上了舞台,这种叫做“霹雳炮”的炸弹能够真正爆炸,其中硝石成分也高。它被封入一个薄竹筒或纸筒中,利用抛石机发射。霹雳炮的点火效果强大,其爆炸声可惊吓敌人的马匹。
11世纪中期,爆炸型火器出现。文献上关于爆炸型火器的较早战例是靖康元年(1126年)的汴梁之战和绍兴市辛巳(1161年)的采石之战。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爆炸型火器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中就包括爆炸弹。宋代爆炸弹主要是“霹雳炮(纸壳)”和“铁火炮(铁壳)”,大约都可使用人力或抛石机投掷。最初的炮弹壳是一层层厚纸,之后才发展成了陶质壳、铁壳,并有了火捻。铁壳炮是金朝于1221年最先使用的。1221年使用的“震天雷”在发射药成分及配比上已可与现代炸弹媲美。13世纪末,欧洲开始使用火药和火器。16世纪中期,出现了一种爆炸弹。它由内装火药的空心铁球与一个带火药的竹管或木管组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无烟火药和硝化纤维素、三硝基苯酚、三硝基甲苯等猛炸药并应用于军事,成为弹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研发历史
一战
随着新式火药的出现,现代炸弹的威力远超早期炸弹,成为战场上杀伤敌人的主要武器。近现代炸弹是铁火炮、震天雷发展的继续。在1911年意土战争中,意大利出动飞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放4枚由手榴弹改制的重量为2kg的炸弹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飞机轰炸行动。随后,俄罗斯、德国相继研制了一系列专为空投使用的爆破炸弹、杀伤炸弹和燃烧炸弹,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投入使用,由此揭开了航空炸弹全面发展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深水炸弹开始被用于反潜作战。随着飞机、坦克投入战斗,航空炸弹和反坦克炸弹得到发展。
二战
二战期间,军用飞机的发展促进了航空炸弹技术的显著进步。穿甲炸弹和凝固汽油燃烧弹、集束炸弹、子母炸弹等新型航相继出现;航弹的重量提高到数吨以上,英国“大满贯”炸弹就重达10t;同时,无线电制导炸弹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如德国的HS—293、FX—1400和美国的VB系列无线电制导炸弹。二战初期,德国为了尽快赢得胜利,将名叫SD-2的武器投入战场,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投入实战的集束炸弹,这一炸弹中包含着大量杀伤性子弹药,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这些子弹药会高速向地面固定目标、装甲车辆、防御工事或者是地面部队冲去,对其造成致命杀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制导炸弹,当时德军为了对付敌人的舰艇,研制了无线电制导的“汉莎”293和“弗里兹”X两种制导炸弹。它是用人的眼睛来观察要攻击的目标,用手动控制无线电指令引导炸弹攻击眼睛所观察到的目标。期间,美国军队对“弗里兹”X无线电制导炸弹产生浓厚兴趣,先后研制出无线电制导的“阿松”炸弹和GB-1滑翔炸弹,并于1944年5月投入实战使用,但均未能集中目标。
二战后
二战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制导技术日益成熟,相继出现了采用激光、电视、红外和雷达波等制导模式的制导航弹,攻击精度显著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由普通炸弹加装制导装置和气动舵面发展成了制导炸弹,后已发展到第四代,美国型号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法国、以色列和南非等,其代表型号有美国“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杰达姆”(JDAM)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制导炸弹,以及2006年服役的小直径炸弹(SDB)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满足现代作战需求,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主动寻的、发射后不管、防区外攻击能力的智能化精确制导航空炸弹研制成功,并投入实战应用,如美国的JDAM系列炸弹,从此航空炸弹发展进入了智能化、模块化、多样化时代。2008年,107个国家联名签署《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按照规定,所有签署首都必须销毁所有集束炸弹,并且不允许在战场上使用集束炸弹。然而,美俄乌等国家并没有签署。截至2023年,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该公约,但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不在其中。
基本设计
从结构角度来讲,炸弹作为弹药,通常由战斗部、引信、投射部、制导部、稳定部等组成。这些功能部分有的是通过很多零部件共同组成,有的是由单个零部件构成,有的部件还承担多种功能。由于炸弹种类众多,结构各不相同,航空炸弹一般由弹体、安定器、传爆管、弹耳和装药等组成;制导炸弹则一般由导引头舱、仪器舱、战斗部(含引信)舱、制导舱、气动控制面以及机弹间机械接口和电气接口等组成;深水炸弹(简称“深弹”)可分为投放式深弹、火箭式深弹和航空自导深弹,其中火箭式深弹由弹头和弹尾两部分组成。
战斗部
战斗部是弹药毁伤目标或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核心部分,如普通地雷、水雷等炸弹仅由战斗部单独构成,战斗部通常由壳体和装填物组成。战斗部系统是航空武器系统的有效载荷。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研制和适应口径和杀伤作用的战斗部,包括爆破战斗部、杀伤战斗部、侵爆战斗部、云爆/温压战斗部、子弹战斗部、软杀伤战斗部(碳维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等)等;而集束炸弹中装的子弹种类包括综合效应杀伤子弹、断电子弹、反装甲子弹药、软杀伤子弹药(碳纤维)等。火箭式深水炸弹由弹头和弹尾两部分组成,弹头是战斗部,内装高能炸药或核装药,呈流线型以减小飞行阻力。
壳体
壳体是容纳装填物并连续引信,使战斗部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壳体也是形成毁伤元素的基体,如炸弹等。航空炸弹的弹体是炸弹的外壳,可分为弹头、弹身、弹尾和弹道环等部分。弹头通常有卵形的、截头圆锥形的或半球形的;弹身为圆柱形或稍带一点锥度的截头圆锥形,带有锥度的弹身能减小空气阻力,并使炸弹重心前移,从而提高炸弹在弹道上的稳定性;弹尾为圆锥形。弹道环是焊接(或安装)在弹头上的环形,它的功用是当炸弹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可提高炸弹的稳定性,改善炸弹的弹道性能。
装填物
装填物是毁伤目标的能源物质或战剂。通过对目标的高速碰撞,或装填物(剂)的自身特性与反应,产生或释放出具有机械、热、声、光、电磁、核、生物等效应的毁伤元(如实心弹丸、破片、冲击波、射流、热辐射、核辐射、电磁脉冲、高能离子束、生物及化学战剂溶胶等),作用在目标上,使其暂时或永久、局部或全部丧失其正常功能。炸弹装药的重量称为炸弹的装药量,如果没有装药,炸弹将完全丧失存在意义。
引信
引信是能感受环境核目标信息,从安全状态转换到待发状态,适时作用控制弹药发挥最佳作用的一种装置。此外,航空炸弹的传爆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在弹头或尾椎体上,其作用是奖引信爆炸后的能量进一步加强,并迅速传递给炸弹装药,使炸弹可靠地爆炸。火箭式深水炸弹的弹头顶部装有引信,深水炸弹起爆的引信可分为触发引信、定深引信、物理场引信和组合引信四种。
投射部
由于手榴弹、普通航空炸弹、地雷、水雷等炸弹是通过人力投掷或工具运载、埋设的,无须投射动力,因此没有投射部。火箭式深水炸弹装有火箭发动机,其采用多个斜置喷管,呈圆周配置在喷嘴上。火箭燃烧的高压高温气体由此喷管喷出,一方面使深弹向前飞行,另一方面使深弹高速旋转,以保持飞行的稳定。
制导部
制导部是弹药系统中导引和控制射弹正确飞行运动的部分。它既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制导系统,也可能与弹外制导设备联合组成制导系统。制导部使炸弹尽可能沿着事先确定好的理想弹道飞向目标,实现对炸弹的正确导引。自寻的制导炸弹常用导引头有激光半主动导引头、电视导引头和红外成像导引头。
稳定部
炸弹在发射和飞行中,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干扰和空气阻力的不均衡作用,导致炸弹飞行状态的变化不稳定,使其飞行轨迹偏离理想弹道,形成炸弹散布,命中率降低。稳定部用于保持炸弹在飞行中具有抗干扰特性,以稳定的飞行状态,尽可能小的攻角和正确姿态接近目标。尾翼稳定作为稳定部典型结构之一,是指按箭羽稳定原理的尾翼装置,在航空炸弹上被广泛采用。炸弹弹道稳定性十分重要,如果炸弹落下时弹道性能不稳定,不仅会影响炸弹的命中精度,还会引起炸弹碰击目标时出现附加转矩,降低炸弹的侵彻能力,甚至会出现跳弹现象,也会增加引信瞎火的可能。火箭式深水炸弹的稳定器由稳定圈及翼片等组成,作用是使火箭式深水炸弹在空中飞行和水中下沉时保持稳定。
悬挂装置
弹耳是直接焊接在弹身处的吊耳,弹箍是带有弹耳的箍圈。炸弹就是通过弹耳(或弹箍)悬挂在飞机上的。弹体较厚的炸弹,通常将弹耳直接焊接在弹身上;弹体较薄的炸弹,通常将弹耳焊接在弹身加强衬板上,或使用箍箍。一般情况下,100kg以下的炸弹只有一个弹耳(或弹箍),250kg以上的炸弹有两个以上的弹耳(或弹箍)。吊耳虽然个头小,又不显眼,但它是炸弹挂载于飞机上的关键件,其作用不可忽视。它要承受飞机起落加速时的负荷,该负荷大而集中,因此对它的强度要求十分严格。弹耳承受的负荷因飞机起飞、降落及飞机中速度变化使得过负荷比炸弹本身的重量大得多,为挂载安全,一般要求弹耳能够承受的力是炸弹本身重量的10~12倍。
伤害原理
炸弹的杀伤力主要来自于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速气体、冲击波和强光,其中高温气体和冲击波是主要杀伤手段。现代常用的炸药通常是由一些黄色炸药混合制成的,威力比单一的炸药大,这种炸药爆炸时在小于1纳秒的时间将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爆炸中心温度高达三四千度,炸药爆速大约每秒7千米,黑索金的爆速更是高达每秒8.4千米,是声音传播速度的25倍,炸弹的有效杀伤半径与炸药数量有关,一般最少也在10多米。
类别
炸弹的种类多样,包括手榴弹、地雷、水雷、电磁炸弹、航空炸弹等。其中,手榴弹弹体由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铝或塑料弹体产生的碎片小而轻,杀伤范围小,但杀伤力强;地雷是一种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表,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爆炸条件即自行爆炸,或等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水雷布设在自己的海域,可构成防御水雷障碍,保护己方海域,布设在敌人海域,可构成攻势水雷障碍,打击和限制敌舰艇活动,有利于自己舰艇打击敌人;电磁炸弹利用电磁波可导致电路电流上升而烧毁电器的原理来达到破坏电子设备的目的;航空炸弹则是一种从飞行器上投掷的爆炸性武器,是战略轰炸机和强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
航空炸弹
航空炸弹是指航空兵实施空袭中,从空中发射或投放的用来破坏和摧毁敌方各类目标,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的一类弹药。制导航空炸弹通常也称制导炸弹,是投放后能对其弹道进行控制,使之导向目标的一种新型炸弹。许多制导炸弹都是在原普通航空炸弹的基础上加装制导装置而成的;有的则是专门设计了新的制导系统;有些还增加了动力装置,使之具有防区外攻击能力。航空炸弹广泛用来攻击战场目标和后方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工业设施等战略目标,其战术技术要求主要有爆炸威力、安全分离距离、安全性、稳定性等。
航空炸弹种类庞杂,使用广泛。各国对其分类方法不尽相同。按战术任务,它可分为主用与辅助航空炸弹;按毁伤特性,它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航空炸弹;按装药性质,它可分为普通与特种航空炸弹;按控制能力,它可分为无控与制导航空炸弹;按弹形,它可分为高阻、低阻与减速航空炸弹;按增程方式,它可分为动力型与滑翔型航空炸弹;按用途(装备、训练与教练),它可分为制式、航空训练与航空教练炸弹等。
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是将小型炸弹集合成一般的空用炸弹的形态,每个小型炸弹称为子炸弹,因此集束炸弹又称子母炸弹。集束炸弹的型号很多,许多国家的航空兵都有装备,如美国的石眼2、法国的贝卢加、英国的BL(755型)、德国的MW1多用途武器等。美、英、法等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曾使用集束炸弹攻击大面积目标。第一枚集束炸弹首先由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当时经常被称作“蝴蝶炸弹”。它们用来打击民用与军用目标。该技术由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进一步发展。集束炸弹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标准弹药。
集束炸弹采用面积覆盖技术,即把大量的小型杀伤弹、破甲炸弹、燃烧炸弹等装在一起投放,可使小型炸弹得到合理的运载,将子弹按照目标毁伤概率的最大期望值,一次或逐次投放到预定的面积上。集束炸弹投弹按照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即子炸弹用途不同,有杀伤子炸弹、反装甲子炸弹、反跑到子炸弹等多种。集束炸弹投弹后根据定距引信所控制的工作时间,它们可在空中预定高度散开或抛出子炸弹,当子炸弹撞击目标时击发引爆,形成一定的散布面积,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破坏各种技术兵器。使用集束炸弹箱和集束弹架,使子弹运输更合理,大大提高轰炸效率。
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是一种在水下一定深度爆炸,专门用于攻击潜艇的水中兵器,也用于攻击水面目标、突破雷阵、开辟航道、扫清登陆滩头等。深水炸弹通常装有定深引信和大量高爆炸药,在投入水中后下沉到一定深度会自动爆炸,在被引爆后产生大量的冲击波,通过海水的传导来破坏敌方潜艇的船体或损伤舰内的船员而实现战术目的。深水炸弹是一种传统的反潜武器,它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装药填充系数高、浅水性能佳、不受水声干扰和诱饵干扰的特点,可以大量使用。攻潜效果好。深水炸弹是一种高效反潜武器,同时具备软硬双重反鱼雷、水雷功能,既可通过深水炸弹强烈的爆炸声响明显地干扰和破坏自导系统,也可使鱼雷丧失攻击能力。此外,深水炸弹是强行开辟水雷封锁通道以及开辟登陆作战的上路通道时,消除水雷和障碍的有效器材,有时深水炸弹也可作为反舰的应急手段。
性能参数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美国GBU-39小直径炸弹
GBU-27/28激光制导侵彻炸弹39小直径炸弹是波音公司研制的导引炸弹,美国空军于2006年10月在伊拉克首次实战使用了这种炸弹。GBU-39小直径炸弹的外形细长,壳体采用硬度极高的材料制造,并采用了先进的抗干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制导装置。大多数美国空军战机可以在原使用BRU-61/A挂架(可挂载1枚Mk 84型907千克Mk 80系列炸弹)处,装设一组4枚的小直径炸弹投射器。GBU-39是一种低成本、高精确度和低附带毁伤的小直径炸弹,其命中精度一般小于5米。尽管只装有22.7千克炸药,但这种重130千克的炸弹与通常的900千克炸弹拥有同样的穿透能力。该炸弹配用可由驾驶员座舱选择装定时间的电子引信,该引信具有空爆、触发或延期起爆功能。由于GBU-39炸弹体积小、重量轻,每架战机可携带更多的数量,每个飞行架次较以往攻击的目标更多。
美国GBU-57巨型钻地炸弹
GBU-27/28激光制导侵彻炸弹57巨型钻地炸弹(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澳门币)由波音公司研制,是截至2021年最大的常规钻地炸弹,质量约13.6吨,其中战斗部质量为2.4吨,装药为高爆炸药,外壳长约6.25米,直径约0.8米,可由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及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在12千米以上高空投放。GBU-57A/B弹体也由侵彻部、战斗部和尾部制导组件三大部分组成。它采用了GPS制导和惯性制导,在炸弹中部十字形安装4个短横翼,尾部有4个可折叠栅格尾翼。在GPS信号受到干扰时,它能利用惯性制导实施精确打击,精度可达1.2米。侵彻部由高强度钴钢合金制成,可穿透60米厚的普通混凝土(34MPa)、8米厚的高强加固混凝土(69MPa)或40米厚的中等硬度岩石,其侵彻深度与弹径比值高达75,远超BLU-122保持的9米混凝土层或30米厚土层的钻地深度记录,有“掩体粉碎机”之称。
俄罗斯“炸弹之父”
2007年,俄罗斯成功试验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炸弹之父”。据报道,“炸弹之父”装填了一种液态燃料空气炸药,采用了先进的配方和纳米技术,爆炸威力相当于44吨TNT炸药爆炸后的效果,是美国“炸弹之母”的4倍,杀伤半径达到300米以上,是“炸弹之母”的2倍。“炸弹之父”采用二次引爆技术,由触感式引信控制第一次引爆的炸高,第一次引爆用于炸开装有燃料的弹体,燃料抛撒后立即挥发,在空中形成炸药云雾;第二次引爆利用延时起爆方式,引爆空气和可燃液体炸药的混合物,形成爆轰火球,利用高温、高强冲击波来毁伤目标。
法国“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
“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是法国玛特拉公司研制的一种专用空地反跑道炸弹,1977年投入生产。截至1995年已有几个国家订购了29000颗炸弹,仅美国就订购了16000余颗。它可以挂载在法国“幻影”Ⅲ、幻影2000战斗机和“美洲豹”以及美国空军的各型飞机上。炸弹可用飞机在60米低空投放,一枚炸弹对跑道的破坏面积达150平方米,弹坑的直径可达5米,深2米。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和法军都使用了这种炸弹。多国部队使用“迪朗达尔”反跑道炸弹轰炸伊拉克机场,使伊军所有的机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80%的机场不能起飞飞机。
西德MW-1多用途集束炸弹
MW-1多用途子母炸弹是原西德为“狂风”飞机研制的多功能子母弹。弹箱内装填的小弹从种类到数量都是世界第一(截至1995年),1966年开始研制,除装备西德空军外,意大利购买了100套。海湾战争中,意大利的“狂风”带有MW-1武器参加了对伊作战。主要用于攻击行进或集结的装甲部队、机场跑道、地下车库、飞机、各种设施等。
中国天雷-500集束炸弹
天雷-500是中国哈尔滨建成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远程精确引导集束炸弹,其攻击对象多达6个,包括机场跑道。2000年代,建成集团与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合作后,开始扩展业务,为海军、空军生产制导炸弹。2010年,该公司研制出首枚天雷系列技术炸弹和天戈-1000激光制导炸弹。以天雷-500为例,仅需一枚就能击溃敌军坦克装甲车辆以及航母。该炸弹曾被誉为最强集束炸弹,甚至因此引发国际争议,107国联名施压,要求中国将其销毁。
实战情况
航空炸弹的出现开创了飞机携带炸弹进行轰炸的历史。第一次有组织的轰炸是在1914年8月3日,德国飞机轰炸了法国的吕内维尔成。同年11月,3架英国飞机又轰炸了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基地。之后,飞机携带弹药的对地轰炸越来越多,成为战争的重要模式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方共投下航空炸弹约5万吨。1943年,德军用多枚“弗里兹”X无线电制导炸弹,击沉了已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罗马”号战列舰。
1945年3至8月,美国军队对日本进行水雷封锁。美军先后出动了1424架次的B-29轰炸机,在日本海上航道布设各种水雷12000多枚,共击沉、击伤舰船670艘,使整个日本陷于极度饥饿和贫困之中,史称“饥饿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方共投下航空炸弹约5万吨。自1965年以来,共有4亿多枚集束炸弹被使用在不同国家,造成数万平民伤亡(德国于二战中、苏联于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曾大量使用)。1986年,美国从5000km外的英国基地起飞,长途跋涉到达利比亚,并用AGM-45“百舌鸟”和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成功地轰炸了利比亚的多个要害目标。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在空袭中,美国的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系列、GBU-15红外成像制导炸弹,以及法国的马特拉系列激光制导炸弹广泛用于摧毁伊军指挥控制通信中心、交通枢纽、首脑机关建筑物、机动导弹发射架、桥梁、动力设施等坚固目标。持续38天的空中打击几乎完全摧毁了伊拉克的战争装备,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地面战争仅用4天时间就已结束。统计数字显示,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共投炸弹88500枚,其中制导炸弹7400吨,共计15500枚,仅占投弹药量的8.36%,但其作战效果远高于这个比例。制导炸弹摧毁了伊拉克594座加固机库中的375座,占63%;摧毁战术目标桥梁54座中的40座,并破坏了10座。之后,北约联军在科索沃战争中,也大规模投放集束炸弹,数十万计的各型号集束炸弹子弹药散落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境内。2023年7月7日,美国拜登政府批准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的决定。
参考资料
中国集束炸弹有多厉害,打击范围覆盖方圆千米,可击毁坦克与航母.兵器展望(《兵器》杂志社官方账号).2023-12-27
有更长远打算?美为何执意援乌集束炸弹,俄媒:想借机处理过期军火.环球时报.2023-12-27